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固本湯」中包含「當歸」,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為補血之要藥。其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並促進紅血球生成,有助於改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滋陰固本:當歸兼具滋陰作用,能滋養肝腎,補益氣血,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力,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故「養血固本湯」中加入當歸,可有效地達到補血養血、滋陰固本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者服用。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益氣生血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血、生津止渴、託毒排膿等作用。對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在養血固本湯中,黃耆可以補益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血液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養血固本、強健體魄的效果。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滋陰潤燥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不足,容易導致身體虛弱、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山藥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達到固本培元的功效。
- 滋陰補血,養血安神: 山藥同時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細胞生成,從而達到養血安神的目的。這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患者,具有很好的療效。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固本培元: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固本培元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為養血固本提供根本。
- 增強藥效,協調作用:人參可以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例如,人參可以提升黃芪補氣的力量,與當歸共同滋陰補血,達到更好的效果。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養血固本湯多用於氣血虧虛、脾胃虛弱者,白朮可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為血氣生化提供充足的能量物質。
- 助藥力:白朮性溫燥,可助藥力,使其他藥材的功效更加顯著。例如,白朮可增強補氣藥材的補益作用,並促進血行,有利於氣血雙補。
總之,白朮在養血固本湯中起著健脾益氣、助藥力之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虛弱、脾胃不佳等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藥力滲透: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藥物需經脾胃運化才能發揮效力,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 補氣益血,增強體質: 茯苓能補益脾氣,脾氣健運,則能生化氣血,從而達到補氣益血的效果。氣血充足,則體質強健,更有利於改善貧血、體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養血固本之效。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補肝腎,益精血: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血之效。其能改善肝腎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並有助於提升精血生化,改善血虛情況。
2.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枸杞子具有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預防疾病發生。在養血固本湯中,枸杞子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扶正固本、增強體質的效果,促進整體健康。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改善血液循環: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養血固本湯常用於氣血不足、血瘀阻滯等症狀,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達到養血固本的效果。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肝氣鬱結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養血固本的效果。川芎可以疏肝解鬱,調節肝氣,使氣血調和,從而增強養血固本湯的療效。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燥濕: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燥濕、消積止痛的功效。其可疏通脾胃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對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飲食不化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助藥力: 厚朴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助藥力、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厚朴可與黃芪、當歸等藥材配合,增強補氣養血的效果,同時又能避免補藥過於滋膩而導致脾胃不適。
總而言之,厚朴在「養血固本湯」中,起到行氣燥濕、助藥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補氣養血、固本培元的效果。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其能補益腎陰,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從根本上解決氣血不足的問題。
- 固本培元:熟地黃能補益腎精,而腎精為生命之根本,與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密切相關。透過補腎精,可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固本培元,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因此,熟地黃作為養血固本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滋陰補血、固本培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至血分: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配伍補血藥物,可幫助藥力透達血分,促進血液生成,更好地發揮補血固本之效。
二、緩解補血藥物之膩滯:補血藥物多偏滋膩,易阻礙脾胃運化,而陳皮可理氣化痰,消食開胃,幫助脾胃消化吸收補血藥物,避免補血藥物過於滋膩而影響療效。
養血固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養血固本湯往往由多味藥材組成,甘草能調節各藥材的藥性,避免相互沖撞,使藥效更加協調。
- 增強補益: 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能增強養血固本之功效,使整體方劑更能有效地達到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養血固本湯」主治積疾年久、氣血兩虛之證,見骨瘦如柴、髮膚枯槁、脈象洪大而弦(屬虛勞之脈)、腹痛綿綿、食欲不振等。此類症狀反映久病耗傷氣血,脾胃虛弱,生化無源,進一步導致形體失養、正氣衰敗。方中既補氣血以固本,又兼顧調和中焦,為「攻補兼施」之策略,先養後攻,以奠後續治療基礎。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氣血雙補為核心: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架構)**益氣健脾,恢復中焦運化。
- **當歸、川芎、熟地(四物湯簡化版)**養血活血,針對血虛失榮之形瘦、髮枯。
- **黃耆(淮耆)**助人參補氣升陽,山藥補脾益腎,固護先後天之本。
兼顧調暢氣機:
- 厚朴、陳皮理氣化濕,防補益藥滋膩礙胃,改善腹脹食少。
- 枸杞滋腎填精,與山藥共補下焦,助久虛之體固本。
加減與引藥:
- 肉桂(手足冷時加)溫補命門,引火歸元,改善陽虛寒凝。
- 薑棗為引調和營衛,助藥力布散,兼和胃氣。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通過補氣血、健脾胃、疏滯氣,使患者「精神爽暢,飲食如常」,關鍵在於重建氣血生化之機,改善虛弱狀態,為後續「攻破」積滯(如瘀血、痰飲等)創造條件,避免攻伐傷正。其脈象「洪大而弦」在虛證中屬陰血不足、陽浮於外,方中補血斂陽,或可調和此脈。
總治則:標本兼顧,以「養血固本」為先,側重補益中焦與下焦,輔以行氣,為攻邪鋪路。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淮耆山藥2錢,人參5分,白朮1錢5分,茯苓1錢5分,枸杞1錢5分,川芎1錢5分,厚朴1錢5分,熟地1錢5分,陳皮1錢,甘草3分。
如手足冷,加肉桂1錢。
生薑、大棗為引,水煎服。
此方服之,令人精神爽暢,飲食如常,再行攻破,百無一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固本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當歸2錢,淮耆2錢,山藥2錢,人參5分,白朮1錢5分,茯苓1錢5分,枸杞1錢5分,川芎1錢5分,厚朴1錢5分,熟地1錢5分,陳皮1錢,甘草3分。 主治:積疾年久,骨瘦如柴,發肌焦枯,脈大洪弦,腹痛不休,飲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