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七香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悶、脅痛等症狀,與大七香丸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理氣止痛的功效。
- 調和脾胃:香附不僅能行氣止痛,更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香附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大七香丸方中包含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和胃: 大麥味甘性涼,具健脾和胃、消暑除煩之效。方中加入大麥,有助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 利水消腫: 大麥性偏寒,具利水消腫之功。方中加入大麥,可輔助利水消腫,對於因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大七香丸方中加入大麥,有助於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進一步提升方劑整體療效。
大七香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胃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增香暖胃:丁香氣味芳香,加入方劑中可增強藥物香氣,並溫暖脾胃,有助於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
因此,丁香在大七香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更能增香暖胃,提高藥效。
「大七香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瀉: 砂仁味辛、性溫,能溫脾胃、化濕濁,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 砂仁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在「大七香丸」中加入砂仁,可發揮其溫脾止瀉、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相關症狀。
大七香丸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解表,化濕止嘔: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表散寒、止嘔的效果。其揮發油能刺激消化道,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同時也能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發酵,改善嘔吐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藿香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佩蘭、蒼朮等,共同發揮驅風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協同作用更強,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七香丸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和開竅醒神的功效。
甘松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甘松還能開竅醒神,對於因氣機阻滯而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亦有治療功效。
因此,在大七香丸中加入甘松,可有效地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提升患者精神狀態,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七香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烏藥,可幫助行氣活血,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疼痛。
- 溫脾暖胃: 烏藥性溫,可溫脾暖胃,有助於改善寒性胃痛,促進消化功能。
因此,「大七香丸」中加入烏藥,可以有效地改善因氣滯血瘀、寒性胃痛等原因引起的腹痛,起到行氣止痛、溫脾暖胃的效果。
大七香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引火歸元之功效。對於寒濕凝滯、陽氣不足的症狀,肉桂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幫助陽氣上升,改善患者的氣血循環和臟腑功能。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大七香丸中的其他藥材如丁香、肉豆蔻等,多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肉桂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溫陽散寒、促進藥力發揮,提高藥效。
大七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大七香丸藥性偏燥熱,容易耗傷陰津。甘草性甘平,具有緩解藥物燥烈之性,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而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可能帶來的毒性。
- 增強藥效,補益脾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可以增強藥物整體的療效。同時,甘草能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使藥物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利用。
大七香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芳香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並能緩解脾胃氣滯導致的腹脹、噯氣等症狀。
- 行氣止痛:陳皮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此外,陳皮還能疏肝理氣,對於肝氣不舒、胸脇脹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七香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脾元氣冷,胃氣虛乏,三焦氣滯。
主要症狀:
- 消化系統:不思飲食、噎塞膈氣、脾泄瀉痢、冷痃翻胃、霍亂吐瀉。
- 氣機失調:氣刺氣注、中酒吐酒、三焦痞滯。
此方針對「寒鬱氣滯」之證,強調脾胃陽虛(冷)、氣機壅塞(滯)、飲食不化(積)三大關鍵,屬溫通行氣、醒脾化滯之劑。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行氣解鬱核心群
- 木香(理三焦滯氣)
- 丁香(降逆溫胃止嘔)
- 檀香(理脾肺氣滯)
- 甘松(醒脾開鬱,專解氣鬱)
配伍思維:
- 木香+丁香 → 一升一降,調暢中焦氣機
- 檀香+甘松 → 宣發上焦、醒脾開鬱
二、溫中燥濕輔助群
- 丁皮橘皮(苦溫燥濕,破滯氣)
- 砂仁(醒脾化濕,行氣寬中)
- 白豆蔻(溫胃止嘔,化食消痞)
配伍思維:
- 丁皮橘皮+砂仁 → 針對濕阻氣滯
- 白豆蔻+丁香 → 強化止嘔效能
三、破積消導協力群
- 三稜(破血中之氣滯)
- 莪朮(破氣中之血滯)
- 大茴香(溫腎散寒,助氣化)
配伍思維:
- 三稜+莪朮 → 氣血雙破,針對久病成積
- 大茴香反佐 → 防破氣太過,兼溫下元
四、丸劑設計原理
- 米糊為丸:護胃緩攻,契合「虛中夾滯」體質
- 薑湯送服:加強溫中止嘔之效
整體治療層次
- 行氣開鬱:解氣滯痞塞
- 溫中醒脾:振奮脾胃功能
- 破積消導:根除病理產物
- 調和三焦:恢復升降樞紐
此方體現「以通為補」思想,針對虛實夾雜證,側重「通陽氣、破滯結」而非單純溫補,符合《內經》「結者散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木香4兩,丁香4兩,檀香4兩,甘松4兩,丁皮橘皮4兩,砂仁4兩,白豆蔻4兩,三稜4兩,莪朮(醋煮)4兩,大茴香2兩半。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理气和中、溫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男子、妇人脾元气冷,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气刺气注,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乱吐泻。脾胃不和,三焦痞滞,气不宣通,食饮迟化。
- 本方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体虚者。
- 本方服用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本方服用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七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 組成:丁香12兩,香附子12兩,甘草12兩,莪朮2兩,砂仁2兩,甘松8兩,益智仁6兩,烏藥、藿香、陳皮、麥芽、肉桂。 主治:茶、酒、食積,吐酒酸心。
大七香丸,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四。 組成:木香4兩,丁香4兩,檀香4兩,甘松4兩,丁皮橘皮4兩,砂仁4兩,白豆蔻4兩,三棱4兩,莪朮(醋煮)4兩,大茴香2兩半。 主治: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谷不分,致生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
大七香丸, 出處:《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組成:香附子(炒)192兩,麥糵(炒)100兩,丁香皮330兩,縮砂仁250兩,藿香葉250兩,甘松64兩,烏藥64兩,肉桂(去粗皮)250兩,甘草(炒)250兩,陳皮(去白,洗)250兩。 主治:消谷進食。主治:男子、婦人脾元氣冷,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氣刺氣註,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亂吐瀉。脾胃不和,三焦痞滯,氣不宣通,食飲遲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