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香丸

七香丸

Q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8.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胃經 22%
腎經 14%
肺經 13%
肝經 8%
心經 4%
三焦經 3%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香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一、調和諸藥: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七香丸中多種藥材,性質可能有所偏性,甘草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相剋或毒性過強。

二、增強藥力: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七香丸通常用於治療氣虛、脾虛等症狀,甘草可以補氣益脾,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七香丸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開竅醒神: 甘松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七香丸用於治療鼻塞、頭痛、頭昏腦脹等症狀,甘松有助於開通鼻竅,醒神止痛,改善頭部不適。
  2. 行氣止痛: 甘松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七香丸中加入甘松,有助於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提高療效。

七香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一、 理氣和胃: 砂仁味辛溫,具有行氣解鬱、溫中止嘔之效。七香丸多用於脾胃虛寒,氣滯食積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砂仁可以幫助理氣和胃,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二、 芳香醒脾: 砂仁氣味芳香,能開胃醒脾,增進食慾。對於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砂仁可以起到調節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七香丸中添加丁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噁心、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有效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的效果。

二、行氣止痛:丁香亦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氣血,緩解胃部疼痛。對於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緩解疼痛。

因此,七香丸中添加丁香,既能溫胃止嘔,又能行氣止痛,綜合作用,達到治療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的目的。

七香丸中包含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薑黃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溫陽散寒,驅除外感風寒之邪。

2. 消食化積: 薑黃還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消化吸收,解除食積脹滿之症。七香丸中加入薑黃,可以幫助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的改善。

七香丸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智,增強記憶: 益智仁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開竅醒腦的功效。七香丸方中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記憶力減退、神志不清等症,而益智仁能補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進而提高記憶力,改善神志不清的狀況。
  2. 和中調氣,增強藥效: 七香丸中包含多味藥材,益智仁能起到和中調氣的作用,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使藥效協同增強,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七香丸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七香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香附可以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健脾和胃: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七香丸中常加入其他健脾和胃的藥材,如陳皮、砂仁等,香附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和胃止嘔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翻胃、嘔逆」,此二者皆屬胃氣上逆之證。翻胃指食後反出、朝食暮吐,類似於現代之胃食道反流或幽門梗阻;嘔逆則為氣逆作嘔,多因寒邪犯胃、痰飲停滯或肝胃不和所致。七香丸以「下氣去臭」為核心,其作用在於調暢氣機、溫中和胃,兼化濕濁,故能改善因氣滯、寒凝或濕阻導致之嘔吐、口臭等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芳香化濕,醒脾和胃

    • 藿香、白豆蔻仁、甘松香:芳香醒脾,化濕濁以止嘔,尤善治濕困中焦之脘痞嘔惡。
    • 零陵香、白芷:辛香辟穢,兼能燥濕,尤擅清除腐穢之氣,對口臭、胃逆有效。
  2. 溫中降逆,行氣止嘔

    • 丁香、沉香、桂心:溫中散寒,降逆氣。丁香專治胃寒嘔噦,沉香味辛性沉降,直達下焦以納氣,桂心溫通陽氣,助脾胃運化。
    • 香附子、青木香:疏肝和胃,行氣解鬱。香附為「氣病之總司」,青木香(或指廣木香)善理脾胃滯氣,合用則調暢肝胃氣機,防肝鬱犯胃致嘔。
  3. 活血行滯,兼顧標本

    • 當歸、檳榔:當歸養血和血,防氣滯血瘀;檳榔破氣導滯,消積下行,助降胃氣。

配伍特點

  • 以香治氣:本方集中多種香藥,利用其辛散之性,解鬱、化濕、溫中,全方位調理氣機升降。
  • 蜜丸含服:製為蜜丸含咽,使藥效緩釋於口腔與上消化道,直接作用於病位,兼改善口氣。

治療原理推論
七香丸通過「芳香醒脾—溫中降逆—行氣解鬱」三重機制,針對胃氣上逆之根本(寒、濕、滯),既治標(止嘔去臭)亦顧本(調理脾胃氣機)。其優勢在於結合局部含服與全身調理,尤其適用於氣鬱寒濕交阻之嘔逆證。

傳統服藥法


白豆蔻仁1兩,丁香1兩,藿香1兩,零陵香1兩,青木香1兩,白芷1兩,桂心1兩,香附子2兩,甘松香0.5兩,當歸0.5兩,檳榔2枚,沈香1兩。
下氣去臭。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常含1丸,咽汁,日3夜1;亦可常含咽汁。
慎五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骨質疏鬆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無尿及少尿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七香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丁香2分,官桂1分,青皮半兩,巴豆20粒(去皮膜,以紙壓出油用),縮砂半兩(去皮),木香1分,檳榔3枚。 主治:消化酒食毒,破心胸冷氣。主治:心胸冷氣,攻刺疼痛。

七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白豆蔻仁1兩,丁香1兩,藿香1兩,零陵香1兩,青木香1兩,白芷1兩,桂心1兩,香附子2兩,甘松香半兩,當歸半兩,檳榔2枚,沉香1兩。 主治:下氣去臭。主治:口及身臭。

七香丸, 出處:《百一》卷二引徐家方。 組成:甘草(銼碎,炒)1兩,甘松(去上,揀淨)1兩,縮砂仁1兩,丁香皮1兩,薑黃1兩,益智1兩,香附子(擦去毛,淨)2兩。 主治:化積氣,消宿食、止瀉痢。主治:翻胃,嘔逆。

七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 七香丸(《普濟方》卷一六八。)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組成:丁香1兩,檀香1兩,益智仁1兩,甘草1兩,木香1兩半,蓬莪朮1兩半,香附子1兩半。主治:通中快氣。 。 主治:通中快氣。

七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 七香丸(《普濟方》卷三九三。)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組成:木香3錢,丁皮3錢,檀香3錢,甘松3錢,丁香3錢,陳皮(去白)5錢,縮砂仁5錢,三棱5錢,莪朮5錢(醋煮),白豆蔻3錢,香附子(炒去毛)2兩,益智仁3錢。主治:消食快膈,和胃止痛。 。 主治:消食快膈,和胃止痛。

七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零陵香(去梗)1兩,甘松香(去土)1兩,藿香(去梗)1兩半,木香1兩半,丁香皮(銼)半兩,沉香半兩,麝香(研)1分,紅豆蔻(去皮)1分,草豆蔻(去皮)1分,畢澄茄1分,山芋2兩,檳榔(煨)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1兩,白朮1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1兩,人參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豆蔻(去皮)1兩,蒟醬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3分,甘草(炙)1兩半。 主治:虛勞。脾胃虛冷,寒痰嘔吐,心腹脹滿痛,水谷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