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化痰湯

YI GAN HUA T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0%
大腸經 9%
心經 7%
膀胱經 5%
腎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2%
小腸經 1%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抑肝化痰湯 」,主要成分有: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 龍膽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主治功效:痰熱肝火證:

  1. 痰多而粘稠色黃,或結爲塊狀。
  2. 胸悶,胸膈痞悶。
  3. 時常感到噁心。
  4. 口乾口苦。
  5. 頭暈目眩。
  6. 脅痛,眼睛發紅。
  7. 煩躁易怒。
  8. 少眠多夢。
  9. 小便短赤。
  10. 大便乾燥。
  11. 舌紅,苔黃膩。
  12. 脈象:弦滑有力,或弦數。

總結:「抑肝化痰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疏肝理氣、健脾利濕等功效,可有效治療痰熱肝火證。

傳統服藥法


山梔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菊花10克,防風10克,半夏6克,橘紅6克,甘草6克,制川軍10克,礞石30克,茯苓12克。
清熱化痰,涼肝瀉熱。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梔子、黃芩、龍膽草清熱瀉火,菊花、防風疏散風熱,半夏、橘紅燥濕化痰,甘草、礞石、茯苓健脾和胃,共奏清熱化痰、疏肝解郁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大便秘結容易生氣結膜炎梅尼爾氏病慢性肝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睡眠障礙暈眩肋間神經疼痛嘴裡發苦多痰眼睛紅痛心情煩燥夜間多夢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化痰湯, 出處:《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 組成:山梔10g,黃芩10g,龍膽草10g,菊花10g,防風10g,半夏6g,橘紅6g,甘草6g,制川軍10g,礞石30g,茯苓12g。 主治:清熱化痰,涼肝瀉熱。主治:痰熱肝火證,痰多而粘稠色黃,或結爲塊,胸膈痞悶,惡心時作,口乾口苦,頭暈目眩,脅痛目赤,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或弦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