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降肝火: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肝火上炎,易致痰熱壅盛,梔子可清泄肝火,降伏痰熱,使痰液易於咳出。
- 疏肝解鬱,和胃止嘔: 肝鬱氣滯,易致痰氣鬱結,梔子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痰液得以化解。同時,梔子亦可和胃止嘔,改善因痰熱壅盛導致的嘔吐症狀。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肝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火之功。抑肝化痰湯以化痰為主,但其病機多與肝火上炎,痰熱內擾相關。黃芩可清泄肝火,使肝氣下降,有利於痰液的化解。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抑肝化痰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的藥物,如半夏、茯苓等。黃芩與之相配,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清熱化痰的目的。
抑肝化痰湯中包含龍膽草,主要源於其苦寒降泄的特性,有助於抑制肝火,化解痰濁。
龍膽草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肝瀉火、除熱燥濕、利膽退黃之效。方中以其苦寒之性,降肝火,並以其利膽作用,促進肝膽氣機疏泄,從而化解痰濁,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效。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清肝瀉火: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肝火上炎可致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煩躁易怒,而菊花能清泄肝火,緩解這些症狀。
- 疏風散熱: 菊花還能疏散風熱,並能清熱解毒,對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抑肝化痰湯中加入菊花,一方面可以清泄肝火,另一方面可以疏風散熱,並能輔助化痰,達到治療肝火上炎、痰熱壅肺的功效。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抑肝化痰湯旨在治療肝鬱氣滯、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而防風的加入可以幫助散寒解表,促進痰液排出,進一步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 通鼻竅,解除鼻塞:防風亦具有通鼻竅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肝鬱氣滯所致的鼻塞症狀。抑肝化痰湯中多會配合其他通竅藥物,例如辛夷、蒼耳子等,共同發揮疏風通竅的作用,從而達到整體療效。
抑肝化痰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降逆止嘔,化痰止咳: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該方用於肝鬱氣滯、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嘔吐等症,半夏能降逆止嘔,化痰止咳,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癒效果。
二、燥濕化痰,解除痰飲: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解除痰飲,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該方中,半夏與其他燥濕化痰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作用,達到化痰止咳的目的。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是針對其「疏肝理氣」和「燥濕化痰」的功效。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其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進而化解痰濕。同時,橘紅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肺氣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在抑肝化痰湯中加入橘紅,可以有效地緩解肝鬱氣滯、痰濕阻肺等病症,達到化痰止咳、舒肝理氣的功效。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抑肝化痰湯以清熱化痰為主,方中多用苦寒藥物,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苦寒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效更佳。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之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清熱化痰、疏肝理氣的作用。
總之,甘草在抑肝化痰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抑肝化痰湯中加入礞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肝熄風:礞石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火、平肝風,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化痰開竅:礞石質重,能下行而開竅,對於痰濁矇蔽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效果。
因此,抑肝化痰湯中加入礞石,既能鎮肝熄風,又能化痰開竅,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抑肝化痰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去除體內濕氣,有助於化解痰液。同時,茯苓還可健脾寧心,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而有助於痰液的排出。
此外,茯苓與其他藥材搭配,如半夏、陳皮等,可增強化痰止咳、理氣降逆的效果,更好地達到抑肝化痰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肝化痰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熱肝火證」,其病機關鍵在於肝鬱化火、痰熱互結。臨床表現可分為三類:
- 肝火熾盛:頭暈目眩、脅痛目赤、煩躁易怒、少寐多夢,此為肝火上擾清竅、擾動心神;舌紅、脈弦數亦屬肝火之象。
- 痰熱內蘊:痰多黏黃、胸膈痞悶、惡心、口苦,乃痰濁阻滯氣機,鬱而化熱;苔黃膩、脈滑為痰熱典型徵兆。
- 火熱傷津:口乾、小便短赤、大便乾燥,反映火熱耗傷津液。
綜觀之,此證屬「肝火挾痰熱」,病位在肝膽與中焦脾胃,治法需兼顧「清肝瀉火」與「化痰逐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肝瀉火
- 龍膽草、黃芩、山梔:直折肝膽實火。龍膽草苦寒沉降,專瀉肝膽之火;黃芩清上焦熱,兼燥濕;山梔清三焦鬱熱,導火下行。
- 菊花、防風:疏風清肝。菊花平肝明目,防風散肝鬱(「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者協調肝之疏泄。
2. 化痰降濁
- 半夏、橘紅、茯苓:二陳湯骨架(缺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降逆化痰,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切斷痰之生成。
- 礞石、制川軍:瀉下痰熱。礞石墜痰下氣,攻逐頑痰;制川軍通腑瀉熱,使痰火從大便出,符合「痰隨火降」之理。
3. 調和緩急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猛藥性(如礞石、川軍),兼補脾胃以防苦寒傷中。
配伍特點:
- 瀉火與化痰並行:肝火得清則痰不因熱而膠結,痰濁得化則火無依附之基。
- 辛開苦降並用:防風、橘紅之辛散,配伍黃芩、山梔之苦降,理氣機以助痰消。
- 上清下導同施:菊花、防風治上焦頭目;礞石、川軍導下焦痰熱,上下分消。
此方體現中醫「清肝即所以化痰,化痰即所以平肝」的治療思路,適用於肝火與痰熱膠結之實證,虛證或脾胃虛弱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山梔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菊花10克,防風10克,半夏6克,橘紅6克,甘草6克,制川軍10克,礞石30克,茯苓12克。
清熱化痰,涼肝瀉熱。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化痰湯, 出處:《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 組成:山梔10g,黃芩10g,龍膽草10g,菊花10g,防風10g,半夏6g,橘紅6g,甘草6g,制川軍10g,礞石30g,茯苓12g。 主治:清熱化痰,涼肝瀉熱。主治:痰熱肝火證,痰多而粘稠色黃,或結爲塊,胸膈痞悶,惡心時作,口乾口苦,頭暈目眩,脅痛目赤,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或弦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