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茯苓湯

ZHI MU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宣明論》卷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15%
胃經 15%
脾經 11%
肝經 9%
腎經 8%
膽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利濕: 知母性寒,善清熱降火,而茯苓性平,利水滲濕,二者相合,可清熱利濕,適用於熱病兼有濕邪的症狀,如口渴、尿赤、小便不利等。
  2. 健脾益氣: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搭配知母清熱,可防止熱邪傷脾,使機體更有效地抵禦病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知母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知母性寒,茯苓性平,二者合用雖能清熱利濕,但寒性較重,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可調和知母茯苓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可緩解知母的苦寒之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同時,甘草能益氣補中,增強人體正氣,配合知母茯苓清熱利濕,能更有效地治療濕熱病症。

知母茯苓湯中包含知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之效。此方以知母清肺胃之熱,同時滋陰降火,為方中清熱瀉火之主藥。
  2. 配伍增效: 茯苓甘淡平,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與知母配伍,既能增強知母清熱瀉火之力,又能緩解知母之寒性,使藥效更為平和,相得益彰。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常見於中醫治療肺熱咳嗽、虛煩不安等症之處方。此方中包含了知母、茯苓及五味子等多種中藥材。其中,五味子之所以被納入此方之中,主要因其具有酸、甘、苦、辛、鹹五味俱全之特性,對人體有著多重調理作用。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五味子能「補腎氣、止渴、生津、收汗、固精」,對於治療咳嗽、喘息及心悸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在知母茯苓湯中,五味子與知母相配,能加強清熱潤燥之力;與茯苓合用則可增強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改善因肺熱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總體而言,五味子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調和諸藥之間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知母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組成成分包括知母、茯苓及人參等多種中藥。其中,人參作為該方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應用有其深遠意義。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補氣藥材,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安神等功效。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的補益作用,特別是在治療因氣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時,如體力疲乏、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等。此外,人參還能與方中其他藥物產生協同效應,比如與知母相配可加強清熱養陰的作用;與茯苓搭配則能更好地利水滲濕,從而達到調理整體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目的。總體而言,人參在知母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突顯了其作為補氣聖品的地位,也體現了中醫藥方劑組方原則中的「君臣佐使」理念。

知母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所致之病證。其基本組成包括知母、茯苓等多種草藥,其中加入了薄荷這味藥材。薄荷性涼,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解鬱的功效。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散風的作用,以增強整個方劑對濕熱病邪的清除能力。

知母茯苓湯主治濕熱內盛所導致的症狀,如小便不利、舌苔黃膩等,而薄荷能有效幫助改善這些症狀。一方面,薄荷的辛涼特性可以輔助清除體內的濕熱,另一方面,它還能提升患者的舒適感,緩解因濕熱導致的頭暈腦脹等不適。此外,由於本方主要針對的是濕熱困脾的情況,加入薄荷亦有助於調理氣機,使藥效更加協調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知母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知母茯苓湯以知母、茯苓清熱利濕為主,但濕熱常伴痰濁,半夏辛溫燥濕,能化痰止咳,與知母、茯苓相輔相成,提升療效。
  2.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適用於濕熱內蘊、痰濕阻滯導致的嘔吐,與知母茯苓湯合用,可增強止嘔效果。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基本組成包含了知母、茯苓等多種草藥,其中加入柴胡這一成分,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特殊考量。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及膽經,在中醫裡常被用作疏肝解鬱、調和肝脾的要藥。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柴胡,目的在於利用其疏散肝膽之氣結的功能,幫助調節人體氣機,促進濕熱的排出。此外,柴胡還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整體方劑的效果,對於改善因濕熱引起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因此,柴胡在知母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也彰顯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

知母茯苓湯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的功效,與知母、茯苓相輔相成,提升療效。

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於知母清熱瀉火、茯苓利水滲濕的功效,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效。同時,白朮還能補脾胃,防止知母、茯苓過寒傷脾,避免因過度利濕而導致脾虛。

此外,白朮還能和中化濕,對於熱邪蘊結、濕濁內停所致的病症,能起到更有效的治療作用。總之,白朮的加入,使知母茯苓湯的功效更加全面,療效更加顯著。

知母茯苓湯是一張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此方由多種中藥材精心配伍而成,其中包含款冬花。款冬花在中醫學中被視為一味重要的止咳化痰藥物,性味甘溫,歸肺經,能溫肺下氣、止咳化痰,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咳嗽皆有良好的療效,特別適合於寒痰咳嗽。

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款冬花,旨在增強整個方劑的止咳效果。該方劑中的知母清熱潤燥,茯苓健脾利水,與款冬花相輔相成,既可清熱化痰,又能溫肺止咳,共同調理肺臟功能,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咳嗽症狀。因此,款冬花在知母茯苓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使得該方劑能夠更全面地應對複雜的臨床情況,提高治療效果。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其組成包含了知母、茯苓、桔梗等多種中藥材。其中,桔梗之所以被選入此方,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宣肺止咳效果,能夠有效改善因肺熱導致的各種症狀。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善於開宣肺氣、化痰止咳,對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咳嗽有著顯著療效。在知母茯苓湯中,知母與茯苓分別清熱生津、利水滲濕,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潤燥、宣肺止咳的功效。因此,加入桔梗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還可以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總體而言,知母茯苓湯中的桔梗成分是根據中醫理論中對藥物性味歸經的理解,以及藥物之間相互配合的原則來選擇的,旨在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包括知母、茯苓及麥門冬等多種中藥材。其中,麥門冬的加入具有深遠的醫學意義。根據傳統中醫理論,麥門冬性甘微寒,歸心、肺、胃三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之效。在知母茯苓湯中,麥門冬主要用於滋補肺腎之陰,以應對因虛火上炎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口乾舌燥、虛煩失眠等。此外,麥門冬與知母相配伍,兩者皆能清熱養陰,共同增強了整體方劑的滋陰降火效果;而與茯苓合用,則可相互協同調理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因此,在知母茯苓湯中,麥門冬不僅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清熱作用,還能夠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調和陰陽、平衡體內濕熱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治療相關病證。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由知母、茯苓兩味藥物為主體,再輔以其它藥材共同組成。其中黃芩作為該方的一味重要成分,其存在有其特定的意義與作用。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除煩、利水滲濕的功能。

知母本身善於清熱滋陰,茯苓則長於利水滲濕健脾,二者相輔相成,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致的諸多症狀。而黃芩的加入,不僅能加強清除體內熱毒的作用,還能協同知母和茯苓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的功效,從而對症治療如小便不利、口渴心煩等症狀。總體來說,黃芩在知母茯苓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使得該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和有效。

知母茯苓湯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口渴、小便不利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知母、茯苓以及川芎等多種草藥。其中,川芎的加入具有其特殊意義。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與膽經,被譽為血中之氣藥,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在知母茯苓湯中,知母與茯苓主要用於清熱利濕,而川芎則能調暢氣機,活化血液循環,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方面,川芎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行氣作用,使濕熱得以順利排出體外;另一方面,由於濕熱易致氣滯血瘀,川芎能夠有效改善這種情況,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川芎,既符合中醫治療學中的「濕必兼風」原則,又能在治療濕熱病症時達到更好的療效。

知母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肺燥或虛熱所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知母、茯苓及阿膠等多種中藥材。其中,阿膠的加入有其特殊意義。阿膠性平味甘,主歸肝、肺、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對於因虛熱或肺燥而導致的各種症狀,阿膠能夠起到滋潤肺臟、補血養陰的作用,進而緩解由肺燥所引發的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等情況。

此外,阿膠還能增強身體對其他草藥成分的吸收與利用,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協調和全面。因此,在知母茯苓湯中加入阿膠,不僅可以針對肺燥進行治療,還能夠通過補血滋陰來改善整體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總體來說,阿膠在知母茯苓湯中的應用,強化了該方劑滋陰潤燥的功能,使其更適合用於治療與肺燥相關的各種病證。

主治功效


知母茯苓湯

中藥方劑組成

  1.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2.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3.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4.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5.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6.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7. **阿膠:**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

  8.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9.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10.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11.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12.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13.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14.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15. **款冬花:**止咳化痰、除煩、止咳平喘、抗炎抗氧化。

主治功效

  1. **肺痿:**肺部疾患,常伴有咳嗽、喘息、盜汗等症狀。

  2. **喘咳不止,往來寒熱,自汗:**咳嗽不止,有時感覺寒涼,有時又覺得燥熱,並伴有盜汗。

  3. **產後身熱,吐痰咳嗽,或時見血,自汗喘息:**產後出現發熱、咳痰、咳嗽,有時痰中帶血,並伴有盜汗、喘息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知母茯苓湯」,主要成分有茯苓、甘草、知母、五味子、人參、薄荷、半夏、柴胡、白朮、款冬花、桔梗、麥門冬、黃芩、川芎、阿膠,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益氣補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鬱等功效,主治肺痿、喘咳不止、產後身熱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茯苓(去皮)1兩,甘草1兩,知母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半兩,薄荷半兩,半夏(洗7次)半兩,柴胡半兩,白朮半兩,款冬花半兩,桔梗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芩半兩,川芎3錢,阿膠3錢(炒)。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10片,同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慎用。
  2.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如果症狀較重,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咳嗽忽冷忽熱身體容易出汗多痰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茯苓湯, 出處:《宣明論》卷九。 組成:茯苓(去皮)1兩,甘草1兩,知母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半兩,薄荷半兩,半夏(洗7次)半兩,柴胡半兩,白朮半兩,款冬花半兩,桔梗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芩半兩,川芎3錢,阿膠3錢(炒)。 主治:肺痿,喘咳不已,往來寒熱,自汗。産後身熱,吐痰咳嗽,或時見血,自汗喘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