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萬應丹

通靈萬應丹

TONG LING WAN Y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痧證匯要》卷一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7%
胃經 13%
肝經 12%
肺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靈萬應丹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溼邪困脾所致的腹痛、泄瀉、食少等症。蒼朮能燥溼健脾,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2. 祛風止痛: 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通靈萬應丹的某些組成可能也與風寒濕痹有關,蒼朮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祛風止痛的作用。

「通靈萬應丹」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2. 殺菌消炎:丁香中含有丁香酚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殺菌消炎作用。對於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丁香可以起到消炎抗菌的效果。

因此,在「通靈萬應丹」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殺菌消炎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通靈萬應丹」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鎮靜安神: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功效,可緩解因肝風內動、心神不寧所引起的頭昏、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提升神志清明,達到「通靈」的效果。
  2. 舒筋活絡: 天麻亦能舒筋活絡、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此功效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萬應」之效。

「通靈萬應丹」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辟邪解毒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祛風止痛等作用。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邪辟鬼,並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

因此,在「通靈萬應丹」中加入雄黃,意在提升藥效,增加辟邪驅邪的功能,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以應對未知的疾病和邪祟。

通靈萬應丹為複方中藥,其配方博採眾長,旨在調和營衛,解表散寒。麻黃作為方中重要成分,其性味辛溫,歸肺與膀胱經,善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方中引入麻黃,主要目的在於增強發汗解表之效,促進肺氣宣降,適宜外感風寒所致的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狀。此外,麻黃配合其他草藥,可協同增效,共奏解表散寒、調理氣機之功,使通靈萬應丹成為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的有效方劑。麻黃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汗法」的精髓,以及方劑配伍的智慧。

通靈萬應丹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中硃砂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歷史悠久,其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鎮靜、安神及通靈作用的藥材。中醫理論認為,硃砂能夠有效地驅邪鎮煞,安定心神,對於焦慮、失眠及多夢等症狀有著良好的療效。此外,硃砂的溫和性質使其能夠輔助其他藥材的效用,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

在通靈萬應丹中,硃砂不僅僅是一味單純的成分,其還能夠加強藥方的整體達成目標,協調主要成分的作用,從而實現更佳的治療效果。通過其特有的性質,可以化解人體內部的病邪,維持身體的健康平衡,因此成為這一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而言之,硃砂在通靈萬應丹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對藥材特性及其搭配的重要性。

通靈萬應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由蟾蜍分泌的生物產品。蟾酥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其成為許多方劑的重要成分。首先,蟾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促進健康。其次,蟾酥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鹼,這些成分可增強免疫力,提升人體抵抗病原的能力。此外,蟾酥還被認為具有鎮靜和抗癲癇的效果,對於緩解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在通靈萬應丹中,蟾酥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整體功效,還增加了其在臨牀應用中的靈活性。總的來說,蟾酥的獨特藥理特性使其成為通靈萬應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助力患者的健康恢復和疾病防治。

通靈萬應丹中添加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闢穢解毒之效,可治療昏迷、驚厥等症狀。由於通靈萬應丹常被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因此加入麝香可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通靈萬應丹也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因此加入麝香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通靈萬應丹」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源於其 瀉熱通便 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腫等作用。

方劑中加入大黃,一方面可 清除體內積熱,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祕、腹痛等。另一方面,大黃亦可 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達到通便的效果。

因此,大黃在「通靈萬應丹」方劑中扮演著 清熱瀉火、通便排毒 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多種病症。

「通靈萬應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許多中藥材性偏寒熱,使用時需配合甘草,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並使藥效更顯著,例如配合黃芪使用,可增強補氣功效;配合杏仁使用,可增強止咳化痰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靈萬應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廣泛,涵蓋外感暑寒、內傷穢濁、急症閉悶及外科毒傷等,屬「急救闢穢、開竅醒神」之效。其核心在於應對「氣機驟閉」或「邪毒壅滯」所致急證:

  1. 暑寒穢濁閉阻:如中暑頭眩、絞腸痧(暑濕穢濁內閉腸胃)、中寒腹痛(寒邪直中陰陽逆亂),皆因氣機不通而驟發劇痛、手足厥冷。
  2. 嵐瘴觸穢:針對山嵐瘴氣或穢濁之氣(如疫癘、腐臭氣),古人認為此類邪氣從口鼻入,易蒙蔽清竅、阻滯中焦。
  3. 風痰瘀毒:如癰疽疔毒、蛇蠍傷(外邪化毒),或小兒驚風痰壅(內風夾痰),均屬邪毒壅盛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闢穢化濁,醒神開竅

    • 雄黃、蟾酥、麝香:雄黃解毒殺蟲,蟾酥通陽散結而止痛,麝香開竅醒神,三者協力破穢濁之閉。
    • 丁香、蒼朮:丁香溫中降逆,蒼朮燥濕解穢,合用以化中焦濕濁,恢復升降。
  2. 解表透邪,調暢氣機

    • 麻黃、天麻: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寒,天麻息風通絡,一表一裏,分消外寒內風。
    • 大黃、甘草:大黃瀉下通腑,導滯解毒;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藥性,使瀉不傷正。
  3. 鎮心安神,解毒定驚

    • 朱砂:重鎮安神,兼解瘴毒,與雄黃共成「毒邪雙解」之勢。
    • 糯米粥漿:為丸緩和藥性,護胃防峻烈之品傷陰。

方劑配伍特點

  • 辛香與苦降並行:麝香、丁香等辛香走竄,開閉通竅;大黃苦降瀉濁,使邪有出路。
  • 表裏雙解:麻黃散表寒,大黃清裏滯,適用於表邪未解兼裏實者。
  • 急救與預防治療兼備:既可舌下含服速效救急,亦能內服防山嵐瘴氣,體現「治未病」思想。

此方結合芳香化濁、瀉毒通竅、解表通裏等法,針對古代環境下常見之急症、穢毒證,體現「急則治標」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茅山蒼朮(色黑而小朱砂點者佳,米泔水浸軟,切片,烘乾,為末)3兩,丁香(不拘公、母)6錢,明天麻(切片,焙乾,為末)3兩6錢,雄黃(透明者,研細,水飛)3兩6錢,麻黃(去節,細銼,焙,為末)3兩6錢,朱砂(研細,水飛)3兩6錢,真蟾酥9錢(好燒酒浸化),麝香(上好者,為末)3錢,綿紋大黃(切片,曬乾,為末)6兩,甘草(去皮,微炒,為末)2兩4錢。
上各為細末,以糯米粥漿為丸,如蘿蔔子大,朱砂為衣,候乾,收貯瓷瓶備用。
每用輕者3丸,重者7丸,納舌下,少頃咽下;中暑、絞腸腹痛及中寒腹痛等證,先將2丸研細,吹入鼻內,或納之舌下,少頃吞下,再灌六丸,陰陽水或涼水送下;山嵐瘴氣、空心觸穢,感冒風寒
孕婦忌服。又此方不宜與玉樞丹一時並服,以甘草與紅芽大戟相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感冒梅尼爾氏病腹痛胰臟炎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癤和癰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四肢抽搐手腳冰冷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通靈萬應丹, 出處:《痧證匯要》卷一。 組成:茅山蒼朮(色黑而小朱砂點者佳,米泔水浸軟,切片,烘乾,爲末)3兩,丁香(不拘公、母)6錢,明天麻(切片,焙乾,爲末)3兩6錢,雄黃(透明者,研細,水飛)3兩6錢,麻黃(去節,細銼,焙,爲末)3兩6錢,朱砂(研細,水飛)3兩6錢,真蟾酥9錢(好燒酒浸化),麝香(上好者,爲末)3錢,綿紋大黃(切片,曬乾,爲末)6兩,甘草(去皮,微炒,爲末)2兩4錢。 主治:中暑頭眩眼黑,及絞腸腹痛,一時閉悶,不省人事,斑痧;中寒驟然腹痛,陰陽反錯,睡卧不安,手足厥冷,吐瀉不出,卒然難過;山嵐瘴氣;夏月途行,及空心觸穢;感冒風寒,惡心頭痛,肚腹飽脹,風疾;癰疽疔毒,及蛇蠍所傷;小兒發痘不出,及急慢驚風,痰涎壅盛,並年老臌脹,噎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