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腎通督丸

NA SHEN TONG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9%
心經 17%
肺經 14%
肝經 12%
胃經 7%
膽經 4%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腎主藏精,精生髓,髓通於腦,而督脈起於命門,貫脊柱而上,與腦髓相連。納腎通督丸旨在補腎填精,使腎精充盈,髓海充實,從而通達督脈,改善腦部供血及精神狀態。
  2. 溫腎助陽:熟地黃雖滋陰,但其溫性亦能溫補腎陽。督脈為陽脈之海,通達全身陽氣,若腎陽不足,則督脈虛弱,易導致陽氣不足、肢冷畏寒、腰膝痠軟等症狀。熟地黃溫腎助陽,能使督脈通暢,改善陽氣不足的症狀。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腎臟氣血循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腎臟為先天之本,需要充足的血液滋養。當歸可以補益腎精,改善腎臟氣血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2. 滋陰潤燥,緩解腎陰虛症狀: 腎陰虛常伴隨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當歸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補益腎陰,緩解腎陰虛導致的各種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納腎通督丸方劑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通利水道: 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通利水道之效。腎主水,納腎通督丸以通利水道為目的,澤瀉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腎臟負擔,促進腎氣通暢,達到通督的效果。
  2. 瀉火降濁,清熱利濕: 腎虛易導致腎陰不足,出現虛火上炎。澤瀉性寒,能清熱瀉火,降濁利濕,有助於抑制虛火,改善腎陰不足的狀況,達到滋陰清熱、通利水道之效。

總之,澤瀉在納腎通督丸方劑中發揮著利水滲濕、通利水道、瀉火降濁、清熱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水濕停滯等病症。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半夏味辛、微苦,性微溫,入肺、脾、胃經。其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腎經之濕邪,助於通利督脈;其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腎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嘔吐等症狀,使腎氣通暢,督脈得通。

故納腎通督丸中加入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腎虛水腫、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嘔吐等症,達到通督脈、補腎氣的功效。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滲濕利水: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的功效。方劑中若出現腎虛水腫、濕氣阻滯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利濕,幫助水液代謝,使水腫消退,利於腎氣通暢。
  2. 寧心安神,益氣補虛:茯苓亦有寧心安神、益氣補虛之效。腎虛常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茯苓可安神定志,使心神安定,進一步配合其他藥物滋補腎氣,達到通督的效果。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運水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腎虛脾弱,氣血生化不足,水濕停滯,則易導致通督不利。白朮健脾益氣,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有利於通督。
  2. 補腎氣,助陽氣運行: 白朮入脾經,亦可補腎氣,助陽氣運行。腎陽不足,則易導致督脈失調,通督不利。白朮補腎氣,可溫煦腎陽,助其升騰,促進督脈氣血流通,改善通督不利的狀況。

因此,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白朮,有助於健脾益氣、補腎氣,促進水濕代謝,改善通督不利,達到治療目的。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肺降氣之效。對於肺氣不宣、咳嗽痰多等症狀,杏仁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部功能,通暢氣道,從而促進腎氣的恢復。

二、潤腸通便: 杏仁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便祕會導致腎氣鬱滯,加重腎虛症狀。加入杏仁可以緩解便祕,有利於腎氣的通暢運行。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納腎通督丸多為滋補腎陽、溫通督脈之方,藥性較爲偏燥,甘草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增強補腎效果: 甘草入脾、肺經,亦可補益脾氣、化痰止咳。脾腎相生,脾氣健運可促進腎氣生化,因此,甘草可增強補腎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納腎通督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溫陽補腎: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功效。腎陽不足,可導致督脈虛寒,引起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等症狀。附子溫陽補腎,能改善腎陽虛弱,恢復督脈的正常功能。
  2. 通督散寒: 附子具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作用。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督脈寒則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各種寒症。附子通督散寒,能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寒症。

因此,納腎通督丸中加入附子,旨在溫陽補腎、通督散寒,改善腎陽不足、督脈虛寒引起的相關病症。

納腎通督丸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利腎經,引補下元: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引血下行的功效。納腎通督丸旨在補腎填精、通利督脈,川牛膝能引補藥力下行於腎,並通利腎經,使腎氣充盈,督脈暢通。
  2.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川牛膝亦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效。納腎通督丸常用於治療腰膝酸軟、下肢麻木、風濕痺痛等症,川牛膝可助於驅散風寒濕邪,舒筋活絡,改善肢體疼痛不適。

納腎通督丸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 牡蠣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功效。對於腎陰虛所致的陽亢上炎,如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等,牡蠣可以滋陰降火,起到平肝潛陽的作用。
  2. 鎮心安神: 牡蠣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腎陰虛導致的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對於因腎虛而引起的精氣不足,牡蠣也能起到補腎益精的作用,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納腎通督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利督脈: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利經絡之功效。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若督脈不通,則陽氣運行不暢,可導致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細辛入藥可溫通督脈,改善陽氣運行,緩解相關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功效: 納腎通督丸中常配合其他溫陽補腎、通絡止痛的藥物,細辛的溫通之性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納腎通督丸方中加入蛤蚧,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助陽: 蛤蚧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腎助陽、補肺益氣之效。此方以蛤蚧入藥,主要針對腎陽虛弱、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有助於溫補腎陽,促進腎氣充盈。
  2. 通督利竅: 蛤蚧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之功效,能疏通督脈,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治療因腎陽虛衰而導致的陽氣不達、督脈不通等症狀。

蛤蚧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達到溫補腎陽、通督利竅之效,有助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諸多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納腎通督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熟地黃
  • 調經活血、養血補肝: 當歸
  • 利水滌熱、消腫散結: 澤瀉
  • 化痰止咳、降逆和胃: 半夏
  • 健脾利水、安神益智: 茯苓
  • 健脾燥濕、助消化: 白朮
  • 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杏仁
  •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甘草
  • 溫陽散寒、強心利尿: 附子
  • 活血通絡、引血下行: 川牛膝
  • 平肝安神、軟堅散結: 牡蠣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細辛
  • 補肺腎、定喘止咳: 蛤蚧

主治病症: 虛寒哮喘,咳痰不出,上氣鬱悶,勉強咳出一兩口,痰中稍雜血點。

治療原理分析:

《增訂通俗傷寒論》與《重訂通俗傷寒論》皆指出,哮喘的發生與督脈及肺臟密切相關,多因太陽經受風寒,或內傷冷飲水果,導致冷痰積聚於肺。久而久之,寒邪浸淫肺臟,耗傷陽氣,進而形成哮喘。此種哮喘,遇冷易發,伴隨背脊惡寒、呼吸困難,甚至夜間無法平躺,只能俯臥而坐。

初期若使用小青龍湯加減,意在辛散太陽、溫肺化痰;繼而採用金匱腎氣湯加減,旨為溫通腎陽以煦督脈,皆難以根治。因伏痰久踞,初期表現為陽虛濁泛,繼則陰分亦逐漸受損,呈現虛寒之象。

此時,患者常出現「咳痰不出,上氣鬱悶,勉強咳出一二口,痰中稍雜以血點」之症狀,反映出哮喘屬虛寒,且陽傷略及陰分。針對此病機,使用納腎通督丸旨在標本兼治,達到「攝納腎陽、溫通督脈、疏刷肺氣、開豁濁痰」之效。

  • 攝納腎陽: 熟地黃滋陰補腎,搭配附子溫補腎陽,蛤蚧補益肺腎,此三者共同作用,旨在溫補腎陽,使腎氣充盛,腎能納氣,以助呼吸平穩,減緩哮喘。
  • 溫通督脈: 督脈為陽脈之海,可通達全身陽氣。方中加入鹿角、川牛膝、細辛等藥,皆有溫陽通督之效,能溫暖督脈,使陽氣得以運行,進而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背脊惡寒。
  • 疏刷肺氣: 杏仁潤肺止咳,半夏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利濕,旨在疏通肺氣,化解痰液,使肺氣得以宣暢,呼吸得以平穩。
  • 開豁濁痰: 澤瀉利水滌熱,牡蠣軟堅散結,能化解體內痰濁,使痰液易於排出,減少呼吸道阻力,從而減輕哮喘症狀。
  • 標本兼顧: 本方組方,陰陽並調,既能溫補腎陽,又能疏理肺氣,同時兼顧化痰除濁,使氣機條達,痰液得化,從而標本兼治,達到改善哮喘之效。

總結:

納腎通督丸針對虛寒哮喘之證,通過溫補腎陽、通暢督脈、疏理肺氣、化解痰濁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治療虛寒哮喘、咳痰不出、上氣鬱悶等症狀之目的,其配伍嚴謹,標本兼顧,故多可使宿疾痊癒。

傳統服藥法


熟地(水煮)4兩,歸身1兩5錢,嫩毛鹿角1兩5錢,澤瀉1兩5錢,薑半夏(炒黃)1兩5錢,茯苓3兩,生白朮(米泔浸,曬乾)3兩,羊脊骨(炙黃,打碎)3兩,杏仁霜3兩,橘紅(曬)1兩,炙黑甘草5錢,熟附子7錢,懷牛膝1兩4錢,生牡蚣(研細,水飛)2兩,北細辛(曬)3錢,蛤價兩對(去頭足,炙為末)。
攝納腎陽,溫通督脈,疏刷肺氣,開豁濁痰。
上藥以薏仁煮漿為丸。
每服3錢,早晚空肚淡薑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納腎通督丸是一張溫補的中藥方劑,陰虛火旺、肺熱咳嗽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容易焦慮恐懼咳嗽容易憂鬱多痰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納腎通督丸,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熟地(水煮)4兩,歸身1兩5錢,嫩毛鹿角1兩5錢,澤瀉1兩5錢,薑半夏(炒黃)1兩5錢,茯苓3兩,生白朮(米泔浸,曬乾)3兩,羊脊骨(炙黃,打碎)3兩,杏仁霜3兩,橘紅(曬)1兩,炙黑甘草5錢,熟附子7錢,懷牛膝1兩4錢,生牡蠣(研細,水飛)2兩,北細辛(曬)3錢,蛤蚧2對(去頭足,炙爲末)。 主治:攝納腎陽,溫通督脈,疏刷肺氣,開豁濁痰。主治:虛寒哮喘,咳痰不出,上氣鬱悶,勉強咳出1-2口,痰中稍雜以血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