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茯苓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大茯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痰飲等,而茯苓正是該方劑中利水滲濕的關鍵藥物。
- 健脾益氣: 茯苓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夠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利於水濕的代謝和排出。大茯苓湯中加入茯苓,除了利水滲濕之外,也能改善脾胃功能,更有效地消除水濕之邪,達到治病的目的。
大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茯苓利水: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其性偏寒,若脾氣虛弱,則難以發揮利水之效。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扶助脾胃,使茯苓利水之效更顯著。
- 燥濕化痰,共奏利水之功: 大茯苓湯多用於痰濕阻滯之症,白朮除了健脾益氣之外,還兼具燥濕化痰之效,與茯苓利水滲濕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除痰濕之目的。
因此,白朮的加入,既能增強茯苓利水的效果,又能化痰燥濕,使大茯苓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大茯苓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大茯苓湯以利水消腫為主,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防止利水過度損傷血氣,並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 促進藥物吸收:當歸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大茯苓湯的療效。
大茯苓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 行氣消脹: 橘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理氣化痰之效。茯苓利水滲濕,但若脾胃氣機不暢,濕氣難以排出,橘皮則可輔助茯苓行氣利水,使水濕運化通暢,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偏於寒涼,而橘皮性溫,可調和茯苓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運化水濕。
總之,橘皮在[大茯苓湯]中起到行氣消脹、調和藥性的作用,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
大茯苓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陽,化氣行水: 茯苓性寒,擅長利水滲濕,但脾陽虛弱者,寒濕難以去除。附子溫陽助陽,可溫煦脾陽,促進水液代謝,避免利水過度而傷陽。
- 配伍相使,相輔相成: 茯苓善於利水滲濕,但單用易傷正氣。附子溫陽補氣,與茯苓相配,既能利水,又能溫陽扶正,相輔相成,提高療效,避免單用茯苓的弊端。
大茯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胃,助茯苓利水: 茯苓性偏寒,善於利水滲濕,但脾胃虛寒者服用易致腹瀉,生薑性溫,可溫脾胃,助茯苓利水,避免寒涼傷脾。
- 和中調氣,減少副作用: 生薑辛溫,能和中調氣,使茯苓利水之力更趨溫和,減少茯苓利水過度而致津液虧損的副作用。
因此,生薑的加入能協調藥性,提高藥效,避免副作用,使大茯苓湯的療效更佳。
大茯苓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茯苓偏於利水滲濕,單用容易損傷脾胃,而半夏可補其不足,和胃降逆,使茯苓利水滲濕更為順暢。
- 協調藥性: 大茯苓湯以茯苓為主,善於利水滲濕,但茯苓性偏寒,容易損傷脾陽。半夏性溫,可緩解茯苓的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大茯苓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化氣,通利水道: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茯苓善於利水滲濕,但性偏寒涼,單用容易損傷陽氣,而桂枝則可溫陽助茯苓,使利水之效更顯著,避免寒涼傷陽。
- 調和營衛,通暢氣血: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通暢氣血的作用。茯苓利水滲濕,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桂枝則可溫通氣血,協同茯苓共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並防止藥性偏寒導致的氣血瘀滯。
大茯苓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的功效。茯苓性平,利水滲濕,但若患者體質偏寒,單用茯苓可能無法有效祛除寒邪。細辛的加入,可以溫陽散寒,配合茯苓利水滲濕,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引藥入肺:細辛辛香走竄,能引藥入肺,促進茯苓的藥效發揮。茯苓利水滲濕,主要作用於脾胃,而肺主氣,與脾胃密切相關,細辛引藥入肺,可以幫助茯苓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作用,治療水濕困脾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靈活運用,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茯苓湯」為中醫經典方劑,主要由茯苓、白朮、當歸、橘皮、附子、生薑、半夏、桂枝、細辛等藥材組成,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化痰止嘔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胸腹水腫、痰飲積聚等症狀。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安神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橘皮還能疏通氣滯、理氣行氣,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它還有清熱利尿、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的功效。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大茯苓湯」方劑中,各味藥材的配伍十分重要,需依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等因素進行調整,故服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切勿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3兩,白朮3兩,當歸2兩,橘皮2兩,附子2兩,生薑4兩,半夏4兩,桂心4兩,細辛(1作人參)4兩。
嚼碎。以水1鬥,煮取3升,去滓,分3服。服3劑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茯苓湯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水的功效,適合於脾胃虛寒、水飲內停所致的胸中痰飲癖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等症狀。
- 大茯苓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 大茯苓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茯苓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茯苓3兩,白朮3兩,當歸2兩,橘皮2兩,附子2兩,生薑4兩,半夏4兩,桂心4兩,細辛(1作人參)4兩。 主治:胸中痰飲癖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