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朮附湯

YIN CHEN ZHU F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0%
肺經 16%
腎經 15%
心經 6%
肝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朮附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是因為其利濕退黃的功效。

茵陳蒿性苦寒,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白朮、附子等,則起到健脾利水、溫陽散寒的作用,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濕退黃、扶正祛邪的功效。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茵陳蒿化濕: 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但其性偏寒,若脾胃虛弱,則易損傷脾陽。白朮性溫,能健脾益氣,補脾陽,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增強茵陳蒿的利濕效果,避免因寒濕而損傷脾胃。
  2. 扶正祛邪,固護脾胃: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固護脾胃之功效。茵陳蒿清熱利濕,容易傷及脾胃,白朮加入其中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保護脾胃不受損傷,維持脾胃功能正常運作。

茵陳朮附湯中添加附子,主要是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

茵陳蒿性寒,善於清熱利濕,而朮附性溫,可溫脾陽、化濕濁。二者合用,一寒一溫,寒溫並濟,可溫陽散寒,利濕消腫。附子更能回陽救逆,對於寒濕凝滯、脾陽虛衰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起到溫陽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寒溫並濟、標本兼顧之效。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茵陳朮附湯主治濕熱黃疸,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濕熱蘊結於脾胃,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進而加重黃疸。茯苓加入方中,有助於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促進濕熱排出,改善黃疸症狀。
  2. 配合茵陳蒿、白朮,增強利濕作用: 茵陳蒿、白朮皆為利濕藥,茯苓的加入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濕作用。茯苓有助於促進濕熱的排泄,並改善脾胃運化,進而增強茵陳蒿、白朮的利濕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脾胃: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等功效。茵陳朮附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阻滯所致的黃疸、腹痛、腹瀉等症狀。當歸的加入,可補血活血,改善因濕熱阻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同時也能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緩和藥性,增強療效:茵陳朮附湯中其他藥材,如茵陳蒿、蒼朮等,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之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茵陳朮附湯以茵陳蒿、白朮、附子等藥物為主,具有清熱利濕、溫陽散寒的功效。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可助茵陳蒿利濕退黃,白朮健脾益氣,附子溫陽散寒,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寒濕內困,脾胃不和。
  2. 調和藥性:茵陳蒿性寒,白朮性甘,附子性熱,藥性偏寒熱,而陳皮性溫,味辛,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品損傷脾胃,溫燥之品傷津耗氣,更好地發揮藥效。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脾胃,減少濕邪困阻: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茵陳朮附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脾胃濕困是病發的重要因素。半夏可健脾和胃,燥濕化痰,協助茵陳、蒼朮、附子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利濕退黃的效果。
  2. 降低藥性寒涼,避免損傷脾胃: 茵陳、蒼朮性寒,附子性熱,方中加入半夏,可起到緩和寒熱、調和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之品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健脾和胃,助消化:砂仁味辛、性溫,能行氣消食,溫脾止瀉。茵陳朮附湯中以茵陳蒿、白朮、附子等藥物,主要針對濕邪困脾、脾陽虛寒等證狀,而砂仁的加入則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茵陳蒿性寒,附子性熱,兩者配伍雖能有效祛濕散寒,但若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容易損傷脾胃。砂仁溫脾和胃,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使藥效更溫和,更加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是因為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茵陳朮附湯主治濕熱黃疸、水腫,而薏苡仁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消退黃疸。同時,薏苡仁也能健脾止瀉,配合茵陳蒿、蒼朮等藥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此外,薏苡仁還具有清熱排膿的功效,能配合其他藥材,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茵陳朮附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茵陳、朮附等藥性偏寒,容易引起脾胃寒涼,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生薑性溫,可溫中止嘔,和胃降逆,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提高藥物療效。
  2. 助藥力:生薑味辛,能發散藥力,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茵陳朮附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茵陳蒿、白朮、附子、茯苓、當歸、陳皮、半夏、砂仁、薏苡仁、生薑等中藥材組成。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茵陳朮附湯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臨牀應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肝膽濕熱、熱淋、水腫等症。方中茵陳蒿、白朮、茯苓、薏苡仁、砂仁均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共奏清熱利濕、退黃之效。當歸、陳皮、半夏、生薑均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共奏疏肝理氣、清熱瀉火之效。附子具有溫腎陽、回陽救逆的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水液代謝,輔助利水滲濕。茵陳朮附湯具有溫補肝陽,溫補脾陽,清熱利濕,退黃利水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具有一定的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利水、退黃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慢性肝炎黃熱病腹瀉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朮附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二。 組成:茵陳1錢,白朮2錢,附子5分,乾薑5分,甘草(炙)1錢,肉桂3分(去皮)。 主治:陰黃。身冷,脈沉細,小便自利。

茵陳朮附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三。 組成:茵陳3錢,白朮2錢,附子1錢,茯苓2錢,當歸2錢,廣皮1錢,半夏1錢,砂仁1錢,苡仁8錢,薑皮8分。 主治:陰黃。面目發黃,身冷不渴,小便微黃而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