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噎丸方中包含乾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中散寒,止嘔逆: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化積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助脾陽,促消化:乾薑能溫陽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五噎丸方中加入乾薑,既能溫中散寒,緩解嘔逆症狀,又能助脾陽,促進消化,進而達到治療噎膈的功效。
五噎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花椒性溫,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五噎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悶、噎膈反胃,花椒能溫散寒邪,疏通氣機,緩解胸膈之阻,達到止痛的效果。
- 燥濕化痰: 花椒亦具有燥濕化痰之效。五噎丸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化痰藥物,花椒能增強其燥濕化痰之力,使痰液易於排出,解除氣道阻塞,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
五噎丸中加入食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食茱萸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胃氣不降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食茱萸可溫中散寒,使胃氣下降,起到止嘔的效果。
- 消食化積: 食茱萸還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五噎丸常用於治療食滯氣逆、嘔吐呃逆等症,食茱萸的消食化積作用可以輔助緩解食積帶來的不適,提高療效。
五噎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脾:五噎丸主治氣虛血瘀所致的咽喉腫痛、飲食不進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加入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改善氣虛所致的飲食不振,同時也助於化瘀止痛,改善咽喉腫痛。
2.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五噎丸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緩解咽喉腫痛,還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機體更好地抵禦疾病的侵襲,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五噎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五噎丸主治因寒邪客於胸膈,導致氣機阻滯,食不下咽,胸悶氣短等症。桂枝溫經散寒,可驅散胸膈寒邪,通暢氣機,緩解食不下咽、胸悶氣短等症狀。此外,桂枝還有溫陽益氣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正氣,有助於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五噎丸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五噎丸主治痰阻氣逆,咳喘咽痛,細辛可溫肺散寒,化解痰濁,促進氣機通暢,緩解咽喉阻塞,改善呼吸道症狀。
- 開竅通鼻:細辛亦具有開竅通鼻的功效,可治療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等症狀。五噎丸的組成中,常搭配其他開竅藥物,共同作用於鼻竅,改善鼻塞,恢復嗅覺功能。
五噎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五噎丸主治食積停滯,脾胃虛弱所致的噎膈、吞嚥困難等症狀。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補脾胃之氣,助消化吸收,使食物得以降解,改善噎膈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五噎丸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消食的作用。白朮與之配合,能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健脾燥濕、消食化積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五噎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五噎丸治療的是因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飲食不化、胸膈滿悶等症。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痰濕阻滯,從而改善胸膈滿悶、飲食不化的症狀。
- 寧心安神: 五噎丸中常加入其他安神藥物,如酸棗仁、柏子仁等。茯苓除健脾益氣外,還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安神定志,緩解因心脾不和、心神不安所致的胸悶、失眠等症狀。
五噎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因陽氣虛衰、寒凝氣滯所致的「噎」症,附子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恢復陽氣,改善氣機運行,從而緩解噎塞之症。
-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五噎丸中常配伍其他溫熱藥物,如乾薑、肉桂等,附子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共同奏效。此外,附子還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提高藥效。
五噎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消積: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消積、止痛的功效。五噎丸主要針對食積停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吞嚥困難等症狀。橘皮可行氣消積,暢通氣機,緩解食積引起的各種不適。
2. 降逆止嘔:橘皮入脾經、胃經,可降逆止嘔,緩解因食積停滯、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五噎丸中加入橘皮,有助於改善因食積導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五噎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綜合多本古籍的記載,五噎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胸中久寒」引起的各種噎膈症狀,包括嘔吐、氣逆、飲食不下、胸腹脹滿等。具體來說,它涵蓋了五種噎膈類型:
- 氣噎: 心悸、胸悶、氣機上下不通、打嗝不暢、胸脅疼痛。
- 憂噎: 在陰天容易發作肢體厥逆、心慌、手足冰冷。
- 勞噎: 氣喘、胸脅脹滿、胸口堵塞、手腳冰冷、無法自行回暖。
- 食噎: 無論進食多少,都感覺胸口堵塞疼痛、呼吸困難。
- 思噎: 心悸、容易健忘、視物模糊。
這些症狀的共同病因被歸結為「憂恚嗔怒」,導致「寒氣上逆胸脅」。
治療原理分析
五噎丸的組成為:乾薑、花椒、食茱萸、人參、桂枝、細辛、白朮、茯苓、附子、橘皮。
從中藥的性味歸經和功效來看,方中多數藥物具有溫熱的特性,並歸於脾、胃、心、肺等經。
- 溫中散寒: 乾薑、花椒、食茱萸、桂枝、細辛、附子等藥物均能溫中散寒,祛除胸中的寒邪。
- 理氣降逆: 橘皮、食茱萸等藥物具有行氣、降逆的作用,可以緩解氣機上逆的症狀,如嘔吐、打嗝等。
- 健脾益氣: 人參、白朮、茯苓等藥物可以補益脾胃之氣,增強運化功能,改善飲食不下、胸腹脹滿等症狀。
- 通陽化濕: 桂枝、茯苓等藥物還有通陽化濕的功效,有助於消除體內的水濕停滯。
總體而言,五噎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溫中散寒、理氣降逆、健脾益氣、通陽化濕,來驅除胸中久積的寒邪,恢復正常的氣機升降和脾胃功能,從而消除各種噎膈症狀。
總結
五噎丸是一個以溫陽散寒為主的方劑,主要針對因胸中久寒引起的各種噎膈症狀。其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理氣降逆、健脾益氣、通陽化濕的目的,從而改善氣機運行,恢復脾胃功能,消除噎膈症狀。
傳統服藥法
乾薑5分,蜀椒(汗) 5分,食茱萸5分,人參5分,桂心5分,細辛4分,白朮4分,茯苓4分,附子(炮)4分,橘皮6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酒送下,1日2次。不知漸增。
忌桃、李、雀肉、大醋、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
參桂丸(《雞峰》卷二十)。食茱萸丸(《普濟方》卷二○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食飲不下,結氣不消。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隔,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唯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目荒)(目荒)。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噎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經心錄》。 組成:人參2兩,半夏2兩,桂心2兩,防葵(一方用防風2兩、小草2兩)2兩,附子(炮)2兩,細辛2兩,甘草(炙)2兩,食茱萸3合,紫菀6分(炮),乾薑6分(炮),芍藥6分(炮),枳實(炙)6分(炮),烏頭6分(炮)。 主治:五種噎氣。
五噎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古今錄驗》。 組成:乾薑5分,蜀椒(汗)5分,食茱萸5分,人參5分,桂心5分,細辛4分,白朮4分,茯苓4分,附子(炮)4分,橘皮6分。 主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食飲不下,結氣不消。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隔,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唯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目荒)(目荒)。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