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腎着湯」方劑中包含香附,主要是針對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效果。腎着,指的是腎氣不足,導致腰膝酸軟、小腹冷痛等症狀。香附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改善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腎氣不足,緩解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香附也能理氣止痛,緩解小腹冷痛等症狀。
因此,香附在「腎着湯」方劑中扮演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腎着所致的諸多症狀。
腎着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效。腎着湯中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或脾腎陽虛導致的腰膝痠痛、水腫等症。陳皮能理氣化濕,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至病竈部位,促進水濕的排出,達到治療效果。
- 調和藥性:腎着湯中藥材多偏寒涼,如茯苓、澤瀉等。陳皮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腎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腎着湯屬於溫補腎陽之劑,但部分藥材如附子、肉桂性峻烈,容易出現燥熱之弊。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腎臟。
二、甘草的藥理作用: 甘草本身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抗炎等功效,能增強腎臟功能,減少藥物對腎臟的負擔。同時,甘草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腎著湯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腎著湯治療的是腎虛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川芎可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溫陽散寒,助陽益腎: 川芎雖不直接溫腎陽,但其辛溫之性可協同其他溫腎陽藥,增強溫陽散寒效果,從而更好地緩解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冷痛等症。
總之,川芎在腎著湯中發揮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溫陽散寒等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腎虛腰痛的效果。
腎着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止痛、健脾燥濕的功效。
腎着湯主要用於治療腎氣虛弱,寒濕下注引起的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等症。木香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疏肝理氣,並可健脾燥濕,溫暖脾胃,從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寒濕之邪,進一步緩解腰膝冷痛等症狀。
此外,木香還能增強腎氣,有助於恢復腎氣的正常功能,進一步改善腎着症狀。因此,木香在腎着湯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腎著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滲濕止瀉: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效。腎著湯多用於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脾虛濕困往往是加重此病症的關鍵因素。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水腫,進而達到治療腎著的效果。
- 寧心安神,健脾益氣: 茯苓亦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之功。腎虛可導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而茯苓可寧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的症狀。同時,茯苓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總之,腎著湯中加入茯苓,旨在健脾利濕,滲濕止瀉,同時兼顧寧心安神,健脾益氣,達到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的綜合療效。
腎著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助運水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腎著多因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白朮可健脾益氣,運化水濕,改善脾腎陽虛之症,利於水濕排出,解除腎著之困。
- 補氣固表,防外邪侵襲: 白朮具有一定的補氣固表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腎著患者往往體質虛弱,易受外邪侵襲,白朮可補氣固表,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加重病情。
腎着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腎着湯主治腎炎、水腫等症,黃芩可以清熱利濕,消炎解毒,減輕腎臟的炎症反應,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 抗菌消炎,保護腎臟: 黃芩對多種細菌和病毒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抑制腎臟感染,保護腎臟功能。對於腎着湯所治療的腎炎等疾病,黃芩能起到抗炎消腫,促進腎臟恢復的作用。
腎著湯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有二: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腎著湯主治腎寒,症見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紫蘇葉可解表散寒,驅除寒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奏溫腎壯陽之效。
- 行氣止痛:紫蘇葉能行氣止痛,對於腎寒導致的腰膝冷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紫蘇葉還有疏風解表、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腎着湯」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腎臟氣血循環: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腎臟血液供應,改善腎臟機能。腎着症多因氣血瘀滯,導致腎臟機能衰退,當歸有助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腎臟氣血運行,從而改善腎臟功能。
- 滋陰補腎,緩解腎臟虛損: 當歸具有滋陰補血之效,能滋養腎陰,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腎着症多伴隨腎虛,當歸能補益腎陰,緩解腎虛所致的腎臟虛損,有助於改善腎着症狀。
腎著湯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 鎮痛 和 解痙 的作用,可緩解腎著所引起的腰痛、腹痛等症狀。
- 養血柔肝:腎著多由腎虛或肝腎陰虛引起,白芍具有 養血柔肝 的功效,可補益肝腎陰血,改善腎臟功能,從根本上緩解腎著。
因此,白芍在腎著湯方中起到 緩解疼痛 和 滋養肝腎 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腎著湯方劑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大腹皮性寒味辛,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行氣止痛之功效。腎著多因濕熱內蘊,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疼痛,大腹皮可利水消腫,緩解腎著症狀。
- 行氣止痛: 腎著多伴有腰部疼痛、小腹脹痛等症狀,大腹皮可行氣止痛,改善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大腹皮在腎著湯中,既能利水消腫,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腎著病症。
腎着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祛風散寒和通絡止痛的功效。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膀胱經。其藥性善於驅散寒邪,並能疏通經絡,對於因寒邪凝滯經絡導致的腎着、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此外,羌活還能升陽舉陷,對於腎虛陽氣不足引起的腰痛、腿軟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腎着湯中加入羌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寒凝經絡、疼痛麻木等症狀,達到溫腎散寒、通絡止痛的目的。
腎着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健脾利水,有助於去除腎臟周圍的濕氣,改善腎臟功能。腎着湯多用於治療腎臟虛寒、濕邪困阻所致的腰膝痠痛、小便不利等症,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能配合其他藥材,消除濕邪,改善腎臟功能。
- 祛風除濕: 蒼朮兼具祛風除濕功效,能散解風寒濕邪,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腰膝痠痛等症狀。腎着湯中常配合其他祛風除濕藥材,蒼朮的加入能加強祛風除濕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腎著湯,是中醫中藥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治療妊娠期間,胎兒的羊水過多,導致孕婦腹部腫脹的功效。
本方由香附、陳皮、甘草、川芎、木香、茯苓、白朮、黃芩、紫蘇葉、當歸、白芍、大腹皮、羌活、蒼朮等藥物組成。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可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羌活: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總之,腎著湯具有治療妊娠期間,胎兒的羊水過多,導致孕婦腹部腫脹的功效。其組成藥物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等多種作用,能有效緩解孕婦水腫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
- 本方含有黃芩,有輕微的毒性,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肝損傷,因此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腎着湯, 出處:《血證論》卷八。 組成:白朮、紅棗、甘草、附子各等分。 主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
腎着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蒼朮1兩,白朮1兩,甘草1兩,乾薑3兩,茯苓1兩。 主治:腰重而冷疼者。
腎着湯, 出處:《三因》卷十七。 組成:茯苓4兩,白朮4兩,乾薑(炮)2兩,甘草2兩(炙),杏仁(去皮尖,炒)3兩。 主治:妊娠腰腳腫痛。
腎着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如宜方》。 組成:人參、乾薑、白朮、甘草、茯苓各等分。 主治:中濕,關節一身盡痛,小便自利,脈沉緩而微。
腎着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香附、陳皮、甘草、川芎、木香、茯苓、白朮、黃芩、蘇葉、歸、白芍、腹皮、羌活、蒼朮。 主治:妊娠胎水腫滿。
腎着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組成:升麻、防風、蒼朮、白朮、羌活、獨活、茯苓、豬苓、柴胡、葛根、甘草、澤瀉、人參、神曲、黃柏。 主治:女癆疸,薄暮發熱惡寒,額黑微汗,手足熱,腹脹如水,小腹滿急,大便時溏,身目黃赤,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