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英丸

BAI SHI Y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肺經 21%
心經 15%
肝經 13%
脾經 11%
胃經 7%
膀胱經 4%
大腸經 2%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白石英丸方劑中包含白石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白石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癰腫疔瘡、燒傷燙傷、吐血衄血等。
  2. 收斂生肌,止痛消腫: 白石英還具有收斂生肌、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白石英被列入白石英丸方劑中,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止痛消腫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白石英丸中添加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鎮心安神: 磁石性寒,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白石英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磁石可協同白石英等藥材,增強其安神定志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磁石亦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不和、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具有緩解作用。白石英丸中,磁石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可更有效地解決因心脾不和導致的嘔吐等症狀。

白石英丸方劑中包含陽起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性狀相似:白石英和陽起石均為矽酸鹽礦物,外觀相似,且在傳統中藥學中,兩者均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功效。因此,古人可能將兩者混淆,或認為其藥性相近而混用。
  2. 藥理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陽起石中含有豐富的矽酸鹽,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與白石英的藥理作用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陽起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白石英,成為白石英丸的組成成分。

然而,陽起石的藥性與白石英存在一定差異,且可能含有有害物質。因此,使用陽起石時需要謹慎,並應由專業醫師指導。

白石英丸中添加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補腎: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便祕等症狀。
  2. 協同作用: 白石英丸主要以白石英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肉蓯蓉的滋陰補腎作用,可協同白石英的清熱解毒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石英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白石英丸常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洩、滑精等病症,菟絲子可起到補腎固精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2. 滋陰潤燥: 菟絲子亦能滋陰潤燥,配合白石英的清熱利濕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腎虛引起的陰虛燥熱症狀。

整體而言,菟絲子在白石英丸中起到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的輔助作用,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腎虛引起的相關病症。

白石英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白石英丸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解熱毒,抑制出血。
  2. 滋陰潤燥: 白石英丸中藥材多偏燥熱,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避免燥熱傷陰,維持陰陽平衡,使藥效更加平和。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肝腎,促進血液生成,幫助止血。

白石英丸中包含石斛,主要是因為石斛具有以下功效,與方劑主治相輔相成:

  1. 滋陰生津: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之效。白石英丸主要治療陰虛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石斛能滋陰潤燥,緩解咽喉不適,增強藥效。
  2. 清熱解毒: 石斛同時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白石英丸清熱解毒,改善因熱毒所致的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白石英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白朮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白朮為菊科植物,主要用於健脾益氣,對於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其性溫,能夠提升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此外,白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夠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進而減輕水腫症狀。

在白石英丸的配方中,白朮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該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因脾虛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感冒、食慾不振等,白朮的健脾作用可以提升患者的基本體力,增加對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療效。綜合而言,白朮不僅在藥效上增強了白石英丸的整體功效,還能夠調和其他成分的作用,使得整體治療效果更加理想。

白石英丸方劑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腎澀精: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入肺、腎經,能固腎澀精,止遺尿、滑精等症。白石英丸主治腎虛遺精,五味子可加強其固腎止遺的作用,避免腎氣外泄,進一步提高療效。
  2. 滋陰益肺:五味子亦有滋陰益肺之功,可緩解因腎虛所致的肺陰不足,如咳嗽、氣喘等症狀。白石英丸中加入五味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滋陰潤肺,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石英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白石英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天花粉可以清熱解毒,輔助白石英清熱消腫,緩解熱毒對人體的侵害。
  2. 利咽止渴: 天花粉具有利咽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白石英丸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加入天花粉可以協同白石英,更好地緩解咽喉不適,提高療效。

白石英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益精髓的功效。白石英丸主治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等症,加入巴戟天可加強其補腎壯陽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2. 溫陽散寒: 白石英丸中常配伍溫陽散寒的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巴戟天亦具溫陽散寒之效,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協同溫陽散寒,促進陽氣生發,改善陽虛症狀。

白石英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白石英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與白石英相配,可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陽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2. 活血通絡:桂枝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白石英則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二者合用,可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患處,發揮消腫止痛的功效。

白石英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元氣,增強體質:白石英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但病久體虛者,往往氣陰兩傷,導致咳喘無力。人參具有補氣益肺、生津止渴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肺部功能,促進疾病康復。
  2. 扶正祛邪,相輔相成:白石英丸以白石英為君藥,清熱瀉火,但單用清熱藥容易傷正氣。人參補氣扶正,與白石英丸的清熱瀉火作用相輔相成,既能祛除病邪,又能保護正氣,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白石英丸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殺蟲之效。白石英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陰癢、白帶等症狀。蛇牀子可有效祛除濕邪,並殺滅寄生蟲,配合白石英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消除濕熱,止癢消腫。
  2. 固澀止癢: 蛇牀子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癢止帶,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防止反覆發作。

因此,蛇牀子作為白石英丸的組成藥物,能有效發揮其燥濕殺蟲、固澀止癢的作用,提高藥方療效。

白石英丸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白石英丸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白石英丸中含有寒涼藥物,如白石英、滑石等,而防風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趨平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石英丸」,主要成分是:白石英,磁石,陽起石,肉蓯蓉,菟蕬子,生地黃,石斛,白朮,五味子,天花粉,巴戟天,桂枝,人參,蛇牀子,防風。主治功效是:肺部受到寒冷邪氣侵襲,出現咳嗽和鼻塞的症狀,咳出黏稠的痰液和鼻涕,說話聲音嘶啞破裂,身體發熱並畏寒。

白石英:性寒,味酸、澀,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固澀止血、生津止渴等功效。白石英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石英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磁石:性寒,味辛、鹹,入肺、胃二經。具有止咳化痰、安神定驚、平肝息風、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磁石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磁石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咯痰、心悸、失眠、煩躁、癲癇、抽搐、血瘀疼痛等症狀。

陽起石: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陽起石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陽起石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便血、痢疾、暑熱煩渴等症狀。

肉蓯蓉:性溫,味甘、微苦,入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肉蓯蓉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肉蓯蓉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腸燥便祕等症狀。

菟蕬子:性微溫,味甘、澀,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補血、明目烏髮等功效。菟蕬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菟蕬子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尿頻、尿急、尿痛、耳鳴、目眩、鬚髮早白等症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陰生津等功效。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生地黃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心煩不寐、月經不調、崩漏、血虛萎黃等症狀。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止咳、益腎強腰等功效。石斛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石斛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白朮: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痢、安胎等功效。白朮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朮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泄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便溏、水腫、胎動不安等症狀。

五味子:性微溫,味酸、甘,入肺、腎、心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補腎固精、安神益智等功效。五味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五味子主要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咳喘痰多、氣短乏力、口乾舌燥、心悸失眠、遺精、早洩、盜汗等症狀。

天花粉: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生津止渴、利水消腫等功效。天花粉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天花粉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補血、散風除濕等功效。巴戟天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巴戟天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止咳平喘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症狀。

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入肺、脾、腎經。具有補氣益血、固本培元、生津止渴等功效。人參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人參主要用於治療肺氣虛引起的咳嗽氣喘、乏力氣短、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盜汗等症狀。

蛇牀子: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止癢等功效。蛇牀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蛇牀子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陰癢、疥癬、蟲咬皮炎等症狀。

防風:性溫,味苦、辛,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防風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總結:中藥方劑「白石英丸」,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固澀止血、生津止渴等功效。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石英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石英5兩(打碎如小豆大,以牛乳3升、水5升相和於銀器中,慢火煮石英,以乳水盡為度。取出用井花淘挑,曬乾,細研如粉), 黃耆3兩(銼), 人參3兩(去蘆頭), 巴戟2兩, 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 肉蓯蓉3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 牛膝1兩(去苗), 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 吳茱萸1兩(酒浸7遍,焙乾,微炒), 甘草1兩(炙微赤,銼), 石斛1兩(去根,銼), 五味子1兩 , 桂心1兩, 白茯苓1兩。
補五臟,利四肢,益顏色。
上為末,與石英相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以石英浸酒送下。
忌生冷、牛肉、豆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糖尿病鼻塞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咳嗽腹瀉無尿及少尿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白石英5兩(煉成粉者),生乾地黃2兩,白茯苓2兩,人參3兩(去蘆頭),天門冬5兩(去心,焙),地骨皮2兩。 主治:五勞七傷,羸瘦,體熱心煩,小便不利,夜多恍惚。

白石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白石英(别研)2兩,芒消(别研)2兩,凝水石(别研)2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人參3兩,地骨皮3兩,澤瀉3兩,苦參3兩,甘草(炙,銼)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主治:消渴經年,飲水不止。

白石英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白石英(一作白石脂)2兩半,磁石2兩半,陽起石2兩半,蓯蓉2兩半,菟絲子2兩半,乾地黃2兩半,石斛1兩,白朮1兩,五味子1兩,栝樓根1兩,巴戟天5分,桂心1兩,人參1兩,蛇床子半兩,防風5分。 主治:補養肺氣,補益元氣。主治:肺感寒邪,咳而鼻塞,唾濁涕,語聲嘶破,灑浙惡寒。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白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陽起石3兩(細研,水飛過),熟乾地黃3兩,石斛2兩(去根,銼),五味子1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去皺皮,炙乾),石南1兩,菟絲子1兩(酒浸3宿,曬乾,别搗爲末),五加皮1兩,胡麻1兩,巴戟1兩,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蛇床子半兩。 主治:助陽氣,補不足。主治:虛損乏力。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白石英5兩(打碎如小豆大,以牛乳3升、水5升相和于銀器中,慢火煮石英,以乳水盡爲度。取出用井花淘挑,曬乾,細研如粉),黃耆3兩(銼),人參3兩(去蘆頭),巴戟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3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牛膝1兩(去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吳茱萸1兩(酒浸7遍,焙乾,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斛1兩(去根,銼),五味子1兩,桂心1兩,白茯苓1兩。 主治:補五臟,利四肢,益顔色。主治:虛損,下元風冷,上焦虛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