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英丸

BAI SHI Y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肺經 22%
心經 17%
肝經 11%
脾經 10%
胃經 8%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石英丸」,主要成分是:白石英,磁石,陽起石,肉蓯蓉,菟蕬子,生地黃,石斛,白朮,五味子,天花粉,巴戟天,桂枝,人參,蛇牀子,防風。主治功效是:肺部受到寒冷邪氣侵襲,出現咳嗽和鼻塞的症狀,咳出黏稠的痰液和鼻涕,說話聲音嘶啞破裂,身體發熱並畏寒。

白石英:性寒,味酸、澀,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固澀止血、生津止渴等功效。白石英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石英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磁石:性寒,味辛、鹹,入肺、胃二經。具有止咳化痰、安神定驚、平肝息風、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磁石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磁石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咯痰、心悸、失眠、煩躁、癲癇、抽搐、血瘀疼痛等症狀。

陽起石: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陽起石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陽起石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便血、痢疾、暑熱煩渴等症狀。

肉蓯蓉:性溫,味甘、微苦,入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肉蓯蓉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肉蓯蓉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腸燥便祕等症狀。

菟蕬子:性微溫,味甘、澀,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補血、明目烏髮等功效。菟蕬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菟蕬子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尿頻、尿急、尿痛、耳鳴、目眩、鬚髮早白等症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陰生津等功效。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生地黃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心煩不寐、月經不調、崩漏、血虛萎黃等症狀。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止咳、益腎強腰等功效。石斛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石斛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白朮: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痢、安胎等功效。白朮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朮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泄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便溏、水腫、胎動不安等症狀。

五味子:性微溫,味酸、甘,入肺、腎、心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補腎固精、安神益智等功效。五味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五味子主要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咳喘痰多、氣短乏力、口乾舌燥、心悸失眠、遺精、早洩、盜汗等症狀。

天花粉: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生津止渴、利水消腫等功效。天花粉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天花粉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補血、散風除濕等功效。巴戟天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巴戟天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止咳平喘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症狀。

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入肺、脾、腎經。具有補氣益血、固本培元、生津止渴等功效。人參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人參主要用於治療肺氣虛引起的咳嗽氣喘、乏力氣短、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盜汗等症狀。

蛇牀子: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止癢等功效。蛇牀子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蛇牀子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陰癢、疥癬、蟲咬皮炎等症狀。

防風:性溫,味苦、辛,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防風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總結:中藥方劑「白石英丸」,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止喘、固澀止血、生津止渴等功效。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白石英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咯血、尿血、遺精、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石英5兩(打碎如小豆大,以牛乳3升、水5升相和於銀器中,慢火煮石英,以乳水盡為度。取出用井花淘挑,曬乾,細研如粉), 黃耆3兩(銼), 人參3兩(去蘆頭), 巴戟2兩, 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 肉蓯蓉3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 牛膝1兩(去苗), 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 吳茱萸1兩(酒浸7遍,焙乾,微炒), 甘草1兩(炙微赤,銼), 石斛1兩(去根,銼), 五味子1兩 , 桂心1兩, 白茯苓1兩。
補五臟,利四肢,益顏色。
上為末,與石英相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以石英浸酒送下。
忌生冷、牛肉、豆豉。

方劑組成解釋


白石英、磁石、陽起石溫肺散寒,肉蓯蓉、菟蕬子補腎益精,生地黃、石斛滋陰養血,白朮、五味子健脾燥濕,天花粉、巴戟天、桂枝、人參、蛇床子、防風發散風寒,共奏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糖尿病鼻塞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咳嗽腹瀉無尿及少尿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白石英5兩(煉成粉者),生乾地黃2兩,白茯苓2兩,人參3兩(去蘆頭),天門冬5兩(去心,焙),地骨皮2兩。 主治:五勞七傷,羸瘦,體熱心煩,小便不利,夜多恍惚。

白石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白石英(别研)2兩,芒消(别研)2兩,凝水石(别研)2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人參3兩,地骨皮3兩,澤瀉3兩,苦參3兩,甘草(炙,銼)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主治:消渴經年,飲水不止。

白石英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白石英(一作白石脂)2兩半,磁石2兩半,陽起石2兩半,蓯蓉2兩半,菟絲子2兩半,乾地黃2兩半,石斛1兩,白朮1兩,五味子1兩,栝樓根1兩,巴戟天5分,桂心1兩,人參1兩,蛇床子半兩,防風5分。 主治:補養肺氣,補益元氣。主治:肺感寒邪,咳而鼻塞,唾濁涕,語聲嘶破,灑浙惡寒。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白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陽起石3兩(細研,水飛過),熟乾地黃3兩,石斛2兩(去根,銼),五味子1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去皺皮,炙乾),石南1兩,菟絲子1兩(酒浸3宿,曬乾,别搗爲末),五加皮1兩,胡麻1兩,巴戟1兩,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蛇床子半兩。 主治:助陽氣,補不足。主治:虛損乏力。

白石英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白石英5兩(打碎如小豆大,以牛乳3升、水5升相和于銀器中,慢火煮石英,以乳水盡爲度。取出用井花淘挑,曬乾,細研如粉),黃耆3兩(銼),人參3兩(去蘆頭),巴戟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3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牛膝1兩(去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吳茱萸1兩(酒浸7遍,焙乾,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斛1兩(去根,銼),五味子1兩,桂心1兩,白茯苓1兩。 主治:補五臟,利四肢,益顔色。主治:虛損,下元風冷,上焦虛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