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皮丸

樗皮丸

CHU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5%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7%
大腸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樗皮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樗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陳皮加入可中和樗皮的寒性,防止其寒涼傷脾胃,並有助於疏通氣機,促進藥效的吸收和發揮。
  2. 調和藥性: 樗皮丸以樗皮為主藥,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陳皮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樗皮的寒性,還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藥性更加平和。

樗皮丸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協助清除體內濕氣,配合樗皮清熱解毒、止癢的功效,達到治濕熱瘡瘍的效果。
  2. 健脾益氣: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濕熱瘡瘍反覆發作。

因此,茯苓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使樗皮丸的療效更為全面。

樗皮丸中加入半夏,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止癢: 樗皮丸主治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等症,而半夏性燥,善於燥濕止癢,可輔助樗皮清熱解毒、止癢止疹之效。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濕邪上擾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可避免因濕邪阻滯脾胃而影響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樗皮丸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樗皮丸主治濕熱蘊結、血脈瘀阻所致的皮膚濕疹、瘙癢、疼痛等症,香附可疏通肝氣、調和脾胃,緩解因肝鬱脾虛引起的濕熱蘊結,從根本上改善皮膚病症。
  2. 配合樗皮清熱解毒:樗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容易傷脾胃。香附性溫,可緩解樗皮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也能提升樗皮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樗皮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樗皮丸主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川芎能有效解除風寒痺痛,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麻木疼痛症狀。
  2. 引藥入肝,助藥力達病所: 樗皮丸中藥材多偏於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川芎的辛溫之性可以引導藥力入肝經,並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肝經風寒濕痺所致的病症。

樗皮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樗皮丸本身以除濕止癢為主,加入蒼朮可增強除濕之力,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2. 配合樗皮:樗皮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寒涼易傷脾胃。蒼朮溫燥健脾,可中和樗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樗皮丸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同類相佐,增強療效: 樗皮與黃柏皆屬苦寒性藥材,皆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兩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2. 相生相剋,協調作用: 樗皮偏於燥濕,而黃柏則偏於清熱。二者配伍,可以互相調和,避免單一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燥,達到藥性平衡,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樗皮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樗皮性寒,久服易傷陽氣,乾薑溫中散寒,可緩解樗皮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2.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樗皮藥力更好地發揮,提升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

樗皮丸中加入地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

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其能清熱涼血,止血收斂,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以及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在樗皮丸中,地榆與樗皮、黃柏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皮膚病,以及外傷感染、潰瘍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樗皮丸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清熱除濕之效。

    • 樗皮丸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牡蠣可以清熱降火,平息肝陽,緩解肝火上炎的症狀。
  2. 牡蠣能軟堅散結,與樗皮、黃柏等藥材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消炎止痛,緩解目赤腫痛等症狀。

    • 牡蠣還能收斂固澀,可配合其他藥材改善肝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瘡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樗皮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痰下注,帶下如傾,頭眩嘔哕,麻木,脈滑,肌肥者」,其病機核心在於「痰濕壅盛」。濕性趨下,痰濁下注胞宮則帶下量多如瀉;痰濁上蒙清竅則頭眩;阻滯中焦胃氣上逆則嘔哕;痰濕流注經絡,氣血不暢則肢體麻木;脈滑、形體豐肥均為痰濕內盛之象。方中臭樗根皮性寒燥濕,能收斂固澀、清熱止帶,針對濕熱帶下而設,輔以麵食包裹,既護胃氣,亦助藥力緩釋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臭樗根皮(樗白皮)

    • 《本草備要》載其「燥濕清熱,澀腸止痢」,其性寒味苦澀,善除下焦濕熱,尤長於固攝止帶。炒用可減其寒性,增其收澀之效。現代研究顯示,樗皮含揮發油、鞣質等成分,具抗菌、消炎作用,對婦科濕熱帶下有直接抑制效果。
    • 以水和丸「如棗核大」,取其小巧易吞,直達下焦;外包麵皮製成餛飩,藉澱粉質黏滯之性延緩藥釋,使藥效集中於腸道吸收,作用於胞宮。
  2. 麵食載藥

    • 小餛飩為小麥麵粉所製,小麥甘涼,《本草綱目》謂其「養心益腎,和血健脾」。此處用麵食包裹,一則制約樗皮苦寒傷胃,二則藉其「和血」特性助藥行血分,消痰濕之滯。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燥濕化痰、固澀止帶」為綱,針對痰濕體質(肌肥脈滑)設計。樗皮獨藥成方,力專效宏,配伍麵食調護中焦,體現「治下不犯中」的用藥智慧。其「吞服餛飩」之法,既符合古代服藥習俗,亦暗合現代「腸道緩釋」理念,可視為古代劑型改良的典型案例。

傳統服藥法


臭樗根皮(銼,炒)。上為末,水和為丸,如棗核大。
以面捏作小餛飩二七枚,煮熟,空腹吞之,日2次。
忌油膩、熱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利濕的功效,適合於濕痰下注、帶下如傾、頭眩嘔噦、麻木、脈滑、肌肥等症狀。但本方性味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陰道炎麻痺白帶子宮崩漏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胃腸出血子宮頸炎多痰月經期間過長月經淋漓不止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樗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臭樗根皮(銼,炒)。 主治:婦人久痢及疳痢,諸方不癒者。

樗皮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四。 組成:芍藥5錢,良薑3錢(燒灰),黃柏2錢(炒成炭),椿根皮1兩半。 主治:赤白帶有濕熱者。

樗皮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四。 組成:臭樗皮(微炒)1兩,酸石榴皮1兩,黃連1兩,阿膠(炒)1兩,艾葉3分(微炒)。 主治:痔漏下血及膿血不止。

樗皮丸, 出處:《女科指掌》卷一。 組成:樗根白皮(向東南者,米泔水洗,去黑皮,曬乾,酒炒)、陳皮、茯苓、半夏、香附、川芎、蒼朮、黃柏、炮薑、地榆、牡蠣。 主治:濕痰下注,帶下如傾,頭眩嘔噦,麻木,脈滑,肌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