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開鬱二陳湯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解鬱: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以陳皮配伍二陳湯,旨在疏肝理氣,解鬱化痰,改善胸悶、心煩、嘔惡等症狀。
二、調和脾胃: 陳皮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吸收,促進食慾,改善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二陳湯本身也具有健脾化濕的功效,陳皮的加入進一步加強了此作用,有助於調理脾胃功能,使氣機通暢,鬱氣得解。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開鬱: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二陳湯以理氣化痰為主要功效,茯苓的加入,可加強健脾利濕之力,使痰濁易於化解,達到開鬱的效果。
- 配合陳皮、半夏,增強化痰功效:茯苓與陳皮、半夏等藥物同用,可加強化痰之力,使痰濁更易排出,達到開鬱通竅之效。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利濕,化痰開鬱,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阻、痰濁鬱結之功效。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蒼朮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能燥濕健脾,利水滲濕。二陳湯以健脾化濕為主,加入蒼朮可以加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胸悶、脘痞、食慾不振等症狀。
- 開鬱化痰: 蒼朮氣味芳香,能行氣化痰,開鬱解鬱,對於痰濕阻滯胸膈所致的胸悶、心煩、痰多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蒼朮的加入,既能增強二陳湯健脾化濕的作用,又能開鬱化痰,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脾虛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開鬱二陳湯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川芎,可加強疏肝解鬱,改善胸悶、心煩、脅肋脹痛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芎亦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對於痰濕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川芎可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開鬱二陳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增強其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痰濕阻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相關症狀。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附氣味辛香,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解肝氣鬱結,調節氣機流通,緩解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狀。此外,香附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胸痛、腹痛等,也有較好的療效。在開鬱二陳湯中,香附配合陳皮、茯苓等藥物,共同達到疏肝解鬱、健脾化濕的功效,適用於肝鬱脾濕、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納呆食少等症。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二陳湯主治痰濕阻滯,氣機鬱結之證,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達到開鬱的目的。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可降逆止嘔,對於痰濕上逆、胸悶氣促、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二陳湯中加入半夏,可有效緩解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嘔吐,增強療效。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因為青皮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滯的功效。
- 疏肝理氣: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二陳湯以燥濕化痰為主,而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功能,加重痰濕。青皮疏肝理氣,可使氣機通暢,促進脾胃運化,利於痰濕的消散。
- 消食化滯:青皮亦能消食化滯,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改善食積不化所致的痰濕。二陳湯多用於痰濕阻滯,食積不化所致的咳嗽、胸悶、脘腹脹滿等症。青皮加入其中,可增強消食化滯作用,進一步改善痰濕症狀。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二陳湯中包含多味藥材,性味各異,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藥性互相沖突,使藥效更平和穩定。
- 緩解副作用: 甘草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例如陳皮、半夏等藥材容易引起胃燥,甘草可以緩解這種燥熱,使藥性更加溫和。
綜上,甘草在開鬱二陳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緩和副作用的作用,使其成爲不可或缺的藥材。
開鬱二陳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之效。方中以二陳湯為基礎,主治脾胃濕阻,而木香的加入則能疏肝理氣,使脾胃氣機通暢,進而達到開鬱解鬱的效果。
-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木香除了疏肝解鬱之外,還具備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方中因二陳湯中已有陳皮、半夏等健脾化濕之藥,木香的加入則能進一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開鬱二陳湯」之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心思不遂,氣鬱血滯而經不行」,聚焦於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鬱結,進一步影響血行,形成經閉或月經不調。其病機核心為「肝鬱氣滯,兼夾脾濕」,屬情志致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思慮過度或情緒抑鬱,可令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氣滯則血瘀,濕阻則經隧不利,故見月事不行。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與配伍思維
行氣解鬱為君:
- 香附(童便制):疏肝理氣,童便製增強其下行通利之性,專解肝鬱。
- 青皮:破氣疏肝,善治胸脅脹痛,與香附協同開鬱散結。
活血化瘀為臣:
- 川芎:血中氣藥,行氣活血,通經止痛。
- 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散結,針對氣滯血瘀之重症。
燥濕運脾為佐:
- 蒼朮:燥濕健脾,解脾濕困阻,助氣血生化。
- 檳榔:下氣破滯,兼能消積,疏通中焦氣機。
理氣止痛為使:
- 木香:行脾胃滯氣,調暢三焦,助諸藥通行。
- 生薑(引經):溫中和胃,兼散水濕,引藥入中焦。
(二)整體治療原理
氣血雙調:
- 以香附、青皮、木香疏肝理氣,解決「氣鬱」之病本;川芎、莪朮活血化瘀,改善「血滯」之標證,符合「氣行則血行」之邏輯。
肝脾同治:
- 肝鬱易克伐脾土,本方兼顧健脾燥濕(蒼朮、生薑),防止濕濁內生加重氣機阻滯,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防治思維。
攻邪為主:
- 全方側重「破氣活血」,藥性偏辛溫燥烈,適用於實證(氣滯血瘀夾濕),而非虛損性經閉。
三、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傳統主治外,依其組成可推測尚能應用於:
- 氣滯型胃痛(如脘腹脹滿、噯氣頻作);
- 痰濕瘀阻之癥瘕(如子宮肌瘤初期屬實證者);
- 濕阻胸膈之痞悶。
總言之,本方以「開鬱—行氣—活血—化濕」為治療軸線,體現中醫「鬱者達之」的治則,氣血通暢則經水自下。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香附(童便制)1錢,川芎1錢,青皮7分,莪朮7分,檳榔7分,木香5分。
開鬱行滯。
生薑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月經量過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開鬱二陳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蒼朮1錢,香附(童便制)1錢,川芎1錢,青皮7分,莪朮7分,檳榔7分,木香5分。 主治:開鬱行滯。主治:形瘦血鬱經閉。
開鬱二陳湯, 出處:《會約》卷十四。 組成:陳皮1錢,茯苓1錢,蒼朮1錢,川芎1錢,香附(童便炒)1錢,半夏1錢,青皮5分,甘草5分,木香5分。 主治:心思不遂,氣鬱血滯而經不行。
開鬱二陳湯, 出處:《萬氏女科》卷一。 組成:陳皮1錢,白茯苓1錢,蒼朮1錢,香附1錢,川芎1錢,半夏7分,青皮7分,莪朮7分,檳榔7分,甘草5分,木香5分。 主治:經閉不行,因氣鬱血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