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七氣湯

JIA WEI QI QI TANG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3%
胃經 20%
肺經 17%
肝經 11%
大腸經 8%
心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2%
腎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氣鬱,胃口結聚痰涎,嘔吐,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傳統服藥法

蓬朮1錢半, 青皮1錢半, 香附(俱米醋炒)1錢半, 延胡索1錢, 薑黃1錢, 草豆蔻仁8分, 三稜(炮)7分, 桂心5分, 益智仁7分, 陳皮8分, 藿香7分, 炙甘草4分。
死血胃脘痛加桃仁、紅花各1錢。
水2鐘,煎8分,食前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胰臟炎容易焦慮恐懼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下腹部痛(小腹痛)容易憂鬱多痰上腹胃脘痛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七氣湯, 出處:《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組成:木香、厚朴、半夏、青皮、蒼朮、枳殼、陳皮、茯苓、甘草。 主治:氣鬱,胃口結聚痰涎,嘔吐,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加味七氣湯,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半夏(湯泡7次)3兩,桂心(不見火)1兩,玄胡索(炒去皮)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乳香3錢。 主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爲病,發則心腹刺痛不可忍,時發時止,發則欲死;或外感風寒濕氣作痛。

加味七氣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四引《醫學統旨》。 組成:蓬朮1錢半,青皮1錢半,香附(俱米醋炒)1錢半,延胡索1錢,薑黃1錢,草豆蔻仁8分,三棱(炮)7分,桂心5分,益智仁7分,陳皮8分,藿香7分,炙甘草4分。 主治:七情鬱結心腹痛,或因氣而攻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香砂和中湯

相似度 80%

半苓平胃散

相似度 80%

開郁二陳湯

相似度 77%

對金丸

相似度 77%

蒼朴二陳湯

相似度 75%

溫中散滯湯

相似度 73%

蘇發散

相似度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