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火固表湯」中包含黃芩,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其可清泄肺熱,防止熱邪外傳,起到固表的作用。
- 解毒消腫: 黃芩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避免熱毒蔓延,進一步達到清火固表的效果。
因此,黃芩在「清火固表湯」中,不僅能清熱瀉火,更能解毒消腫,達到清火固表,防止外邪侵襲的目的。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發紅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夠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而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心陰,有助於心氣平和,穩定病情。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清火固表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全面改善因風熱外感引發的症狀,達到清熱解毒、固表止汗的效果。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傷陰: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熱毒傷陰所致的口渴、盜汗、心煩等症狀。清火固表湯本身清熱解毒,白芍可起到滋陰和緩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損傷正氣。
- 調節氣血,固表止汗:白芍能養血調經,並能收斂止汗,有助於固表止汗,防止外邪入侵。清火固表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暑熱所致的表證,白芍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固護表氣,防止邪氣入侵。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清心肺之熱,生津止渴。對於因熱邪犯肺,津液耗損導致的口乾咽燥、咳嗽痰粘等症狀,麥門冬可起到清熱生津、滋陰潤肺的作用。
- 固表止汗:麥門冬亦有固表止汗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傷津,導致汗出過多、氣虛乏力的患者,麥門冬可以補益肺氣,固護表虛,減少汗液流失。
總而言之,麥門冬在「清火固表湯」中扮演着清熱生津、固表止汗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表、益氣生津的功效。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石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外襲導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石斛能起到清熱降火、滋陰生津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不適。
- 益胃生津: 石斛還具有益胃生津的作用,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對於因熱邪傷胃導致的食慾不振、胃脘灼熱等症狀,石斛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幫助恢復胃腸功能。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女貞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女貞子性涼,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清肝明目的功效。清火固表湯主要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女貞子能滋陰降火,緩解熱邪對肺部的傷害,起到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
- 固表止汗:女貞子亦有固表止汗的功效,能收斂腠理,防止汗液外泄,有助於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對於風熱表症伴有自汗、盜汗的患者,女貞子能起到固表止汗,防止邪氣外泄的作用。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因為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清熱瀉火: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可清肺熱、胃熱,有助於緩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 滋陰潤燥:知母能滋陰潤肺,有助於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乾咳、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知母在清火固表湯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並輔助固表止汗的作用,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截瘧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功,能清泄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而其涼血止血作用,則能有效控制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
因此,將青蒿加入清火固表湯中,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方劑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上炎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出血等症狀。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清火固表湯多以苦寒之藥為主,加入甘草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益氣健脾: 甘草具備益氣健脾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能保護脾胃功能,促進病體康復。
清火固表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利尿、除煩解渴的功效,符合方劑的清熱解表、固護正氣之目的。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能清心火,除煩熱,利尿泄熱,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淡竹葉的清熱作用也能夠減輕表邪對人體的傷害,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清熱解表、固護正氣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火固表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內熱有火」兼「表虛自汗」,症見口渴便秘、煩躁不寧、汗出日夜不止。其病機為內熱熾盛,耗傷陰液,同時衛表不固,形成「火鬱於內,津泄於外」之矛盾格局。方名「清火固表」已點明其兩大核心:一則清泄內火,二則收斂固表,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滋陰生津
- 黃芩、知母、青蒿、淡竹葉:苦寒清熱,直折內火。黃芩瀉肺胃之熱,知母滋陰降火,青蒿透虛熱,淡竹葉清心利尿,使熱從小便出。
- 生地、麥冬、石斛、女貞子:甘寒養陰,補充因熱耗傷之津液,尤其針對口渴、便秘等燥象。此組藥物兼顧肺胃腎三陰,防熱邪進一步傷正。
酸斂固表,調和營衛
- 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斂陰止汗,緩解汗液過度外泄。白芍兼能柔肝,防陰虛肝亢之煩躁。
- 加減法:若汗出嚴重,加麻黃根(蜜炒)或牡蠣粉以增強固表收澀之力;不寐多汗加棗仁、當歸養血安神,反映「汗為心液」之傳統理論。
標本兼治之動態調整
- 原方基礎上,隨證加減:口渴甚加石膏清陽明胃熱,小便赤加梔子瀉三焦之火,顯示對熱邪分消走泄的靈活性。
立方思維與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清熱不傷正,固表不滯邪」的配伍智慧:
- 瀉火與養陰並行:避免苦寒燥濕加重陰傷,符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原則。
- 固表與透熱共存:不用峻補壅滯之藥(如黃芪),而選麻黃根、牡蠣等收澀兼透達之品,防閉門留寇。
- 臟腑定位明確:以肺胃火熱為重心,兼顧肝腎陰虛潛因,反映「上下同治」的整體觀。
總體而言,此方適合「陰虛內熱,腠理疏鬆」之證,透過清、潤、斂三法並施,恢復陰平陽秘之狀態。
傳統服藥法
黃芩1錢半或2錢,生地1錢半或2錢,白芍1錢半或2錢,麥冬1錢半,石斛1錢半,女貞子1錢半,知母1錢,青蒿1錢,甘草1錢,淡竹葉10片。
如火退而汗不收者,加淨麻黃根(蜜炒)2錢,或加牡蠣粉2錢;如心虛不寐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1錢半;如口渴甚者,加生石膏3錢;如小便赤澀,加山梔1錢半。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火固表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固表止汗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內熱有火、口渴便秘、煩躁不寧、表虛自汗、日夜不止等症。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在使用清火固表湯之前,最好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火固表湯, 出處:《會約》卷十二。 組成:黃芩1錢半或2錢,生地1錢半或2錢,白芍1錢半或2錢,麥冬1錢半,石斛1錢半,女貞子1錢半,知母1錢,青蒿1錢,甘草1錢,淡竹葉10片。 主治:內熱有火,口渴便秘,煩躁不寧,表虛自汗,日夜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