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芩芍湯

QING HAO QIN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5%
胃經 12%
肝經 11%
脾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7%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4%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芩芍湯中包含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暑: 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截瘧止痢等功效。該方以青蒿為君藥,旨在清熱解暑,針對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二、 疏散風熱: 青蒿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對於暑熱夾雜風邪所致的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狀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青蒿在青蒿芩芍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清熱解暑、疏散風熱的主要藥物。

青蒿芩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寒熱互結之症: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方中青蒿、黃芩清熱瀉火,白芍則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寒熱之邪得以調和。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可與黃芩、青蒿相配伍,緩和其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正氣。同時,白芍還能滋陰養血,與青蒿、黃芩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青蒿芩芍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中因青蒿、芍藥等藥物偏於清熱解表,而黃芩則可輔助清熱,並兼顧燥濕之效,以達標本兼治。
  2. 抑制邪熱: 青蒿芩芍湯主要用於治療熱邪犯表,兼有濕邪內蘊的疾病。黃芩可抑制邪熱,避免其過度蔓延,防止病情加重,進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青蒿芩芍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善於清肺熱、瀉腎火。此方以青蒿、黃芩清熱解毒為主,知母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進一步降低體內熱度,使熱毒得到有效控制。

2. 滋陰潤燥: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灼傷所致的津液虧損。方中以芍藥養血柔肝,知母的加入,可協同芍藥滋陰養血,共同緩解熱毒引起的燥熱症狀,使患者恢復體力,促進康復。

青蒿芩芍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方劑,其組成包含了青蒿、黃芩、白芍等多種草藥,其中川貝母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主要作用在於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經,能夠有效清除肺熱,對於因風熱引起的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在青蒿芩芍湯中加入川貝母,不僅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解毒功能,還能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進行對症治療,使得該方劑在治療風熱感冒時更加全面而有效。

青蒿芩芍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方中青蒿、黃芩清熱燥濕,但性偏燥烈,易傷陰津。加入生地黃可緩解其燥性,避免傷陰,同時也能滋陰養血,使清熱瀉火作用更溫和,達到清熱而不傷陰的效果。此外,生地黃還能與芍藥合用,共奏滋陰養血、緩解疼痛之效。

青蒿芩芍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青蒿、黃芩、白芍等,其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取其降氣平喘、潤肺止咳之效。風熱感冒常見症狀如發熱、頭痛、咳嗽等,杏仁性味苦、微溫,歸肺、大腸經,能有效地緩解因肺氣上逆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此外,杏仁還能輔助其他藥物,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使患者肺氣得以調順,從而加速康復。在青蒿芩芍湯中,杏仁與其他草藥相互協同,對於改善患者呼吸道不適及全身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青蒿芩芍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某些熱性疾病之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各藥物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在該方劑中,神麴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作用不可小覷。神麴,又名六神麴,性溫味甘辛,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胃、健脾開胃之功。在青蒿芩芍湯中加入神麴,不僅能夠幫助消化,增進食欲,還能協同其他藥物,如青蒿、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效果,使患者在治療熱病時,既能清除體內熱毒,又能調理脾胃功能,防止因長時間病痛導致的消化系統失調。因此,神麴在青蒿芩芍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以及綜合調理身體的理念。

青蒿芩芍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除煩: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除煩、利尿解暑之效。青蒿芩芍湯主治溫熱病,常伴有煩躁、口渴、尿赤等症,淡竹葉可清熱解暑,緩解患者煩躁,起到輔助清熱的作用。
  2. 利溼通淋: 淡竹葉亦具利尿通淋之效,可助於排出體內溼熱,緩解尿路感染或熱淋等症狀。青蒿芩芍湯中加入淡竹葉,可增強其利溼通淋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青蒿芩芍湯

組成:

  • 青蒿
  • 白芍
  • 黃芩
  • 知母
  • 川貝母
  • 生地黃
  • 杏仁
  • 神麴
  • 淡竹葉

性味:

  • 青蒿:性寒,味苦
  •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
  • 黃芩:性寒,味苦
  • 知母:性寒,味苦、甘
  • 川貝母:性微寒,味苦、甘
  • 生地黃:性寒,味甘
  • 杏仁:性微溫,味苦、甘
  • 神麴:性甘溫,味甘
  • 淡竹葉:性寒,味甘

歸經:

  • 青蒿:歸肝、膽經
  • 白芍:歸肝、脾經
  • 黃芩:歸肺、大腸經
  • 知母:歸肺、胃經
  • 川貝母:歸肺經
  • 生地黃:歸肝、腎經
  • 杏仁:歸肺、大腸經
  • 神麴:歸脾、胃經
  • 淡竹葉:歸心、小腸、腎經

功效:

  • 清熱解毒
  • 瀉火除煩
  • 滋陰涼血
  • 潤肺止咳
  • 健脾消食
  • 化痰止咳
  • 安神除煩
  • 利尿消腫

主治:

  • 暑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口渴、心煩、腹瀉等症狀
  • 溫病初起、暑熱夾濕證
  •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
  • 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煩躁、盜汗等症狀
  •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 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用法用量:

  • 煎服,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完
  • 藥量需根據具體病情,由醫生辯證加減

禁忌:

  • 孕婦忌服
  • 脾胃虛寒、大便溏稀者忌服

總結:

中藥方劑「青蒿芩芍湯」主要由青蒿、白芍、黃芩、知母、川貝母、生地黃、杏仁、神麴、淡竹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滋陰涼血、潤肺止咳、健脾消食、化痰止咳、安神除煩、利尿消腫等功效,主治暑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口渴、心煩、腹瀉等症狀,溫病初起、暑熱夾濕證,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煩躁

傳統服藥法


青蒿1錢,白芍1錢半,黃芩1錢半,知母1錢,貝母1錢,生地3錢,杏仁(光)3錢,櫓豆皮1錢5分,神曲2錢,竹葉20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暑、養陰生津的功效,適合於治療伏暑的患者。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芩芍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二。 組成:青蒿1錢,白芍1錢半,黃芩1錢半,知母1錢,貝母1錢,生地3錢,杏仁(光)3錢,橹豆皮1錢5分,神曲2錢,竹葉20片。 主治:伏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