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飲以「常山」為君藥,其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效。對於寒濕瘧疾,常山能清熱解毒,截斷瘧疾發作。
其二,常山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常山飲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溫中散寒的藥物,例如蒼朮、厚朴等,以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寒濕瘧疾。
總之,常山是常山飲中不可或缺的君藥,其寒涼解毒之性,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寒濕瘧疾。
常山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解常山、吳茱萸等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傷及陰液。
- 緩解熱證: 常山飲主要針對熱證,如外感熱病、熱毒瘡瘍等,石膏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熱證,配合其他藥材更能達到治療效果。
常山飲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 瀉熱解毒。
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苦寒之性較為峻烈,容易傷及脾胃。大黃性寒,味苦,亦能清熱瀉火,且具有通便的作用,可 緩解常山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傷及脾胃,同時也能 促進毒素排出,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此外,大黃的通便作用也能 配合常山瀉下熱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常山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常山性寒,味苦,入肝、脾經,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效。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益氣補脾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常山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常山配伍,可以提高常山的療效。甘草能解毒,而常山具有抗瘧作用,兩者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瘧疾。甘草還能益氣補脾,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常山飲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等。常山飲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而鱉甲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並能滋陰涼血,緩解熱毒對身體的損傷,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常山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常山飲以常山為主藥,其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但易傷陽氣。柴胡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調和氣機的作用,可協同常山清熱解毒,避免寒涼過甚,傷及脾胃之陽。
2. 提升藥效,相輔相成: 柴胡能升散肝氣,而常山善於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提升藥效。柴胡還可以促進常山的藥效發揮,使清熱解毒作用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常山飲】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産後血海虛,乘熱發狂,悶亂時作;及室女體熱,紅脈不行」,其所針對的核心病機為 「血虛夾熱」,重點表現在兩類人群:
- 産後婦女:因分娩失血導致「血海空虛」,陰血不足而陽熱偏亢,熱擾心神則發狂悶亂。
- 未婚女子(室女):血熱內蘊,阻滯衝任,致月經不潮(紅脈不行),熱鬱化火則體熱躁擾。
此方兼具 清熱、散瘀、溫通、調血 之效,既能清解血分鬱熱,又可溫通經脈以行滯,尤其適合血虛與熱瘀並存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截瘧與疏風透邪
- 常山:傳統抗瘧要藥,能「吐痰截瘧」,此處取其清熱、開泄痰熱結滯之用。
- 秦艽:清虛熱、通絡,針對血虛鬱熱導致的肢體煩熱。
- 麻黃、杏仁:宣肺解表,開泄鬱熱,助邪從表而散。
2. 溫通經脈與活血行滯
- 烏頭、乾薑:辛熱之品,能溫通經脈、散寒化瘀。產後或室女血滯不行,單用涼藥恐凝澀更甚,佐以溫藥可「通因通用」。
- 厚朴、陳橘皮:理氣燥濕,氣行則血行,助解痰濕瘀阻。
3. 調和營血與緩急安神
- 甘草、大棗、生薑:調和脾胃以資化源,養營血而緩躁狂。炙甘草兼能制諸藥峻烈之性。
組方特點:
- 寒熱並用:以常山、秦艽清熱,烏頭、乾薑溫通,適合「血虛夾熱瘀」之複雜病機。
- 表裡同調:麻黃透表,厚朴理裡,兼顧內外鬱滯。
- 氣血兼顧:理氣(陳皮、厚朴)與溫血(烏頭、乾薑)並施,契合產後或室女氣血失調之證。
治療原理:
透過 清熱透邪、溫通行滯、調和氣血 的三重作用,使血熱得清、經脈得通、氣機得暢,從而解除發狂悶亂或經閉體熱之症。尤其強調「溫通」與「清泄」並行,避免純寒涼藥加重血瘀。
傳統服藥法
常山半兩,秦艽(去苗)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銼)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乾薑(炮)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生薑半分,棗2枚(擘破),煎至1盞,去滓,未發前,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飲, 出處:《理瀹》。 組成:常山、草果、陳皮、甘草。 主治:老年瘧疾。
常山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常山2兩,檳榔2兩,烏梅1兩(和核)。 主治:瘧後單熱不退。
常山飲,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一。 組成:知母2錢,川常山2錢,炙甘草1錢,烏梅2錢,桃枝7寸。 主治:妊娠痎瘧初起。
常山飲,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常山1分,川山甲(醋炙)1分,木通1分,秦艽1分,辰砂半字(别研),甘草(炙)半兩。 主治:勞瘧。
常山飲,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常山、石膏、大黃(煨)、甘草(炮)、鱉甲(醋炙)、柴胡(去蘆)各等分。 主治:産後血海虛,乘熱發狂,悶亂時作;及室女體熱,紅脈不行。
常山飲, 出處:《局方》卷八(紹興續添方)。 組成:知母2斤,川常山2斤,草果2斤,甘草(炙)2斤,良薑20兩,烏梅(去仁)1斤。 主治:瘧疾。因外邪客於風府,生冷之物內傷脾胃,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獨作,或連日並發,或間日一發,寒則肢體顫掉,熱則舉身如燒,頭痛惡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舌乾,脊膂酸疼,腸鳴腹痛,諸藥不治,漸成勞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