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吐散

QU T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七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7%
肺經 11%
胃經 11%
心經 8%
腎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取吐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含有珍貴的人參。人參,古稱黃耆,被視為中藥中的「百草之王」,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取吐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其強大的補益作用,以扶正祛邪,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對於因虛弱而致的各種疾病,如久病體虛、氣虛乏力等,人參能促進身體恢復,調節免疫系統,並有助於精神的提振。此外,人參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顯著。總體而言,人參在取吐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即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精選藥材,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取吐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柴胡性微寒,善於疏肝解鬱,且能和胃降逆。取吐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而柴胡能疏解肝鬱,使氣機暢達,達到和胃降逆之效。

二、 配合其他藥物: 取吐散中其他藥物,如半夏、生薑等,也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柴胡與這些藥物配伍,能協同作用,加強其疏肝解鬱、和胃降逆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取吐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其瀉下攻積之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

方中以大黃為主藥,用其瀉下攻積,清除腸胃積熱,達到取吐之目的。同時,大黃亦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

取吐散方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取吐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發熱、口苦、小便赤等症狀,茵陳蒿能有效清熱利濕,幫助解除濕熱對機體的困擾。

二、疏肝利膽:茵陳蒿還有疏肝利膽的作用,可以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取吐散中加入茵陳蒿,不僅能清熱利濕,更能疏肝利膽,改善肝膽功能,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取吐散中包含常山,主要是利用其辛寒之性,降逆止嘔。常山味苦寒,入胃經,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其寒性可抑制胃氣上逆,而辛味則能驅散寒邪,達到止嘔的效果。

此外,常山還有止瀉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常山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常山在取吐散方劑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其止嘔功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取吐散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鱉甲味甘鹹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鱉甲能有效清熱解毒,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化解體內積聚的熱毒,促進毒素排出。取吐散方劑的主要功效為解表散寒、清熱化痰,加入鱉甲可增強其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取吐散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太平聖惠方》記載的取吐散,主治「熱病頭痛,四肢煩疼」。此方劑組成獨特,藥物作用機制複雜,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的「取吐」,而是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益氣養血的功效,從而緩解熱病症狀。

方中藥物功能如下:

  • 大黃: 為君藥,其苦寒之性,能瀉熱通便,清瀉腸胃積熱,是治療熱病的重要手段。熱病之頭痛、四肢煩疼,往往源於體內熱邪鬱積,大黃的峻下作用,能迅速清除體內熱毒,從而減輕症狀。

  • 柴胡: 為臣藥,具有疏肝解鬱、升陽止痛之效。熱病過程中,肝氣易鬱,導致氣機阻滯,加重頭痛、四肢疼痛。柴胡能疏通肝氣,使氣機條暢,從而緩解疼痛。柴胡的升陽作用,也能提升陽氣,有助於抵禦病邪。

  • 茵陳蒿: 為佐藥,清熱利濕,退黃消疸。熱病過程中,濕熱之邪易困脾,導致濕熱內蘊。茵陳蒿能清利濕熱,排除體內毒素,輔助大黃清熱解毒,使邪氣得以排出。

  • 人參: 為佐藥,補氣固本,益精養血。熱病耗傷正氣,人參能益氣扶正,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病情加重。同時,人參還能養血,改善因熱病引起的氣血虧虛狀態。

  • 常山: 為佐藥,《太平聖惠方》中常山多用於瘧疾,但此方中其作用可能並非主要針對瘧疾,而是取其截瘧除瘴,癒傷止血之效。熱病過程中,血瘀亦可加重疼痛,常山能活血化瘀,輔助緩解疼痛。

  • 鳥甲: 為使藥,滋陰補腎,軟堅散結。熱病傷陰,鳥甲滋陰補腎,可以緩解因陰虛而加重的症狀,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取吐散並非單純依靠大黃的瀉下作用來「取吐」,而是通過大黃瀉熱通便為主,配合柴胡疏肝解鬱、茵陳蒿清熱利濕、人參補氣養血、常山活血化瘀、鳥甲滋陰補腎,多藥合用,綜合作用於熱病頭痛、四肢煩疼的病機。方中藥物相互協同,標本兼治,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益氣養血的整體治療效果,從而緩解熱病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劑量需謹慎掌握,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蘆頭半兩,柴胡1分(去苗),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茵陳1分,恆山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上為散。
每服4錢,用水1中盞,入豉50粒,煎至5分,去滓頓服,不拘時候。取吐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取吐散,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人參蘆頭半兩,柴胡1分(去苗),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茵陳1分,恆山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熱病頭痛,四肢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