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瘴疸丸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善於清熱利濕,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之邪,並促進其排出。瘴癘乃濕熱之邪侵襲人體所致,故茵陳蒿可解其病因。
- 疏肝解鬱: 茵陳蒿亦具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因濕熱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此功效有助於整體改善瘴癘所帶來的諸多不適。
因此,瘴疸丸中加入茵陳蒿,可發揮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瘴癘。
瘴疸丸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瘴疸乃濕熱疫毒之症,梔子能清熱解毒,有效抑制病邪蔓延。
- 利濕退黃:梔子入肝經,能利濕退黃,有助於改善瘴疸所致的皮膚黃染、小便黃赤等症狀。
因此,梔子在瘴疸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達到治療瘴疸的目的。
瘴疸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瘴癘多因濕熱疫毒所致,大黃可清熱解毒,瀉去濕熱,緩解症狀。
- 瀉下通便:瘴癘常伴有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能瀉下通便,排泄毒素,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病情恢復。
綜上,大黃在瘴疸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消除病邪,恢復健康。
瘴疸丸中添加芒硝,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瘴氣所致的熱毒內蘊、腫痛不消等症,芒硝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塊,緩解疼痛。
- 通腑泄熱,引毒外出: 芒硝能瀉熱通便,並將熱毒從大腸排出體外。瘴氣入體常伴有腸胃功能失調,積熱內阻。芒硝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熱,同時引導出體內的毒素,達到清熱解毒、恢復腸胃功能的目的。
瘴疸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化痰: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瘴疸常伴有肺氣鬱閉、痰濁壅盛,杏仁可以宣通肺氣,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杏仁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清解瘴氣毒素,輔助治療瘴疸。瘴氣為濕熱之邪,易傷肺氣,杏仁可清熱解毒,使肺氣通暢,加速病邪排出。
綜上,杏仁在瘴疸丸中可宣肺化痰、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瘴疸症狀。
瘴疸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祛瘴止瘧: 常山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祛瘴止瘧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瘴氣感染引起的發熱、惡寒、嘔吐、腹痛等症。
- 配伍增效: 常山與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等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祛瘴止瘧的效果,並能改善脾胃功能,利於病患恢復。
瘴疸丸的組成中包含常山,體現了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理念,通過合理配伍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瘴疸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鱉甲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瘴癘乃濕熱疫毒所致,鱉甲能清熱解毒,散除瘴氣,並抑制病邪蔓延。
- 滋陰涼血:鱉甲入肝、腎經,能滋陰涼血,對於瘴癘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血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其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症狀。
瘴疸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攻毒瀉熱: 巴豆性峻烈,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強力瀉下、攻毒、消腫之效。瘴癘多因濕熱疫毒侵襲所致,患者往往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巴豆可直達病竈,驅除毒邪,瀉熱解毒,以解其急症。
二、破瘀散結: 巴豆亦具破瘀散結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積聚於體內的瘀血。瘴癘病程中,常伴有瘀血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病情。巴豆可破瘀散結,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疾病康復。
瘴疸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瘴癘多因濕熱疫毒侵襲所致,淡豆豉可清解暑濕疫毒,緩解患者發熱、惡寒、腹痛等症狀。
- 解表散邪: 淡豆豉還具有解表散邪的作用,能疏散風邪,促進汗出,幫助機體排毒。對於瘴癘初期,風邪外襲、體表不適的患者,淡豆豉有助於驅散邪氣,防止病情加重。
總而言之,淡豆豉在瘴疸丸中起著清熱解毒、解表散邪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消除瘴癘病邪,恢復患者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瘴疸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天行及瘴瘧疫癘,忽發黃」,意指用於治療因疫癘之氣(傳染性外邪)或瘴瘧(熱帶濕熱地區之瘧疾)引發之急性發黃症狀。古人認為此類發黃多屬「急黃」「疫黃」,與濕熱毒邪壅盛、燔灼營血相關,症見身目驟黃、高熱煩渴,甚則神昏,符合現代醫學「急性黃疸型肝炎」「惡性瘧疾併發溶血性黃疸」等危急情況。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清熱退黃核心組合
- 茵陳、梔子、大黃:源自《傷寒論》茵陳蒿湯,為治濕熱黃疸要藥。茵陳利濕退黃,梔子清三焦火邪,大黃瀉下通腑,合用之能導濕熱從二便出。
- 芒消(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增強滌蕩腸腑之力,使毒邪速降。
截瘧祛毒之配伍
- 常山:古治瘧疾專藥,能吐痰積、截瘧邪,針對「瘴瘧」病源。
- 鱉甲:滋陰軟堅,兼清虛熱,可能用於瘧久傷陰或防止燥藥傷正。
- 豆豉:宣鬱除煩,解表透邪,助疏泄濕熱之鬱遏。
峻烈攻毒之設計
- 巴豆:大辛大熱之毒藥,與大黃、芒硝寒下形成「去性存用」配伍,取其強烈瀉下、開通閉塞之功,使穢毒速潰。
- 杏仁:宣降肺氣,通調水道,輔助濕邪從氣化而解。
劑型與用法深意
- 以蒸餅和丸,緩和峻藥之烈性;梧桐子大之小丸劑量,每次僅服3-5丸,「以吐利爲效」,顯示此方意在速攻邪毒,通過嘔吐與瀉下排出濕熱疫毒,屬「頓挫病勢」的急救思路。
綜論
此方以峻下、湧吐、清解三法並用,直折濕熱疫毒之猖獗,體現「急病當攻」「毒邪貴速去」的治療原則。其組方邏輯非單純清熱利濕,更結合瘴瘧特性(如常山截瘧)、疫毒暴烈(如巴豆破積),適合驟發重症。然其藥性猛烈,須精準辨證於「實熱閉結」之危候,非尋常黃疸所宜。
傳統服藥法
茵陳1兩,梔子1兩,大黃1兩,芒消1兩,杏仁6錢,常山4錢,鱉甲4錢,巴豆4錢,豆豉2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或5丸,溫水送下,以吐利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瘴疸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茵陳1兩,梔子1兩,大黃1兩,芒消1兩,杏仁6錢,常山4錢,鱉甲4錢,巴豆4錢,豆豉2錢。 主治:天行及瘴瘧疫癧,忽發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