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茵陳丸

SHAN YIN C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脾經 14%
胃經 12%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三焦經 8%
肺經 8%
腎經 7%
膽經 6%
膀胱經 3%
心經 0%
心包經 0%
肝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山茵陳丸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茵陳蒿性苦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茵陳蒿,旨在針對肝膽濕熱、黃疸、濕疹等病症,發揮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例如,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茵陳蒿能清熱利濕,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排泄膽紅素,達到退黃目的。因此,茵陳蒿是山茵陳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關鍵作用。

山茵陳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茵陳蒿擅長利濕退黃,但對於熱毒熾盛、濕熱交蒸的黃疸,僅憑茵陳蒿的利濕之力不足以完全奏效。加入梔子,可輔助茵陳蒿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涼血退黃、消炎止痛的效果。
  2. 緩解肝膽濕熱,促進排泄:山茵陳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而肝膽濕熱是其病機的核心。梔子清熱解毒,並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進一步緩解肝膽濕熱,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山茵陳丸中加入秦艽,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濕邪:秦艽味苦性寒,善於祛風除濕,並能清熱解毒。與方中茵陳蒿、蒼朮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疏散風寒濕邪,治療濕熱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
  2. 舒筋活絡:秦艽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能緩解濕熱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加強了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

山茵陳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腑泄下的功效。茵陳蒿本身也具清熱利濕的作用,與大黃配伍,可增強瀉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濕熱蘊結、黃疸、發熱等症。

二、促進療效:茵陳蒿善於清利濕熱,但單用可能力道不足,而大黃可引導茵陳蒿之藥力下行,並促進其通腑泄熱的作用,加速濕熱的排泄,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山茵陳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利濕熱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通利大便,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2. 引藥下行: 芒硝味苦鹹,能引藥下行,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在山茵陳丸中,芒硝可以促進茵陳蒿、山梔子等藥材的清熱利濕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芒硝在山茵陳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瀉熱通便、引藥下行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病症。

山茵陳丸方中加入鬱李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通便止瀉:鬱李仁性寒,味甘,入膀胱、大腸經,具利水消腫、通便止瀉之效。山茵陳丸主治濕熱黃疸,常伴隨水腫、腹脹、便祕等症狀,鬱李仁能幫助利水消腫,通暢大便,緩解患者不適。
  2.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李仁亦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濕熱鬱結於肝膽,可導致肝氣鬱滯,胸脇疼痛。鬱李仁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黃疸之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山茵陳丸」

組成: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鬱李仁: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

功效:

  • 退黃。
  • 利尿。
  • 通便。
  • 縮肝。

主治:

  • 新生兒黃疸。

用法用量:

  • 研末服用,每日2~3次,每次1~2克。
  • 小兒黃疸,每日1~2次,每次0.5~1克。

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服用本品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總結:

山茵陳丸是中醫常用方劑,具有退黃、利尿、通便、縮肝等功效,主治新生兒黃疸。

傳統服藥法


山茵陳半兩,山梔子仁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銼,炒)3分,樸消(研)1兩,鬱李仁(湯去皮,別研)1兩。
上藥除鬱李仁外,搗羅為末,與鬱李仁和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至5丸,溫水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山茵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山茵陳半兩,山梔子仁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銼,炒)3分,朴消(研)1兩,鬱李仁(湯去皮,别研)1兩。 主治:小兒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