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茵陳丸

SHAN YIN C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4%
脾經 12%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8%
膽經 8%
肺經 6%
腎經 4%
心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山茵陳丸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茵陳蒿性苦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茵陳蒿,旨在針對肝膽濕熱、黃疸、濕疹等病症,發揮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例如,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茵陳蒿能清熱利濕,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排泄膽紅素,達到退黃目的。因此,茵陳蒿是山茵陳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關鍵作用。

山茵陳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茵陳蒿擅長利濕退黃,但對於熱毒熾盛、濕熱交蒸的黃疸,僅憑茵陳蒿的利濕之力不足以完全奏效。加入梔子,可輔助茵陳蒿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涼血退黃、消炎止痛的效果。
  2. 緩解肝膽濕熱,促進排泄:山茵陳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而肝膽濕熱是其病機的核心。梔子清熱解毒,並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進一步緩解肝膽濕熱,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山茵陳丸中加入秦艽,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濕邪:秦艽味苦性寒,善於祛風除濕,並能清熱解毒。與方中茵陳蒿、蒼朮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疏散風寒濕邪,治療濕熱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
  2. 舒筋活絡:秦艽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能緩解濕熱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加強了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

山茵陳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腑泄下的功效。茵陳蒿本身也具清熱利濕的作用,與大黃配伍,可增強瀉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濕熱蘊結、黃疸、發熱等症。

二、促進療效:茵陳蒿善於清利濕熱,但單用可能力道不足,而大黃可引導茵陳蒿之藥力下行,並促進其通腑泄熱的作用,加速濕熱的排泄,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山茵陳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利濕熱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通利大便,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2. 引藥下行: 芒硝味苦鹹,能引藥下行,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在山茵陳丸中,芒硝可以促進茵陳蒿、山梔子等藥材的清熱利濕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芒硝在山茵陳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瀉熱通便、引藥下行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病症。

山茵陳丸方中加入鬱李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通便止瀉:鬱李仁性寒,味甘,入膀胱、大腸經,具利水消腫、通便止瀉之效。山茵陳丸主治濕熱黃疸,常伴隨水腫、腹脹、便祕等症狀,鬱李仁能幫助利水消腫,通暢大便,緩解患者不適。
  2.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李仁亦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濕熱鬱結於肝膽,可導致肝氣鬱滯,胸脇疼痛。鬱李仁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黃疸之目的。

主治功效


山茵陳丸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與《雞峯普濟方》皆有記載山茵陳丸,其中《聖濟總錄》明確指出其主治「小兒黃病」。綜觀其方劑組成,可深入探討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 茵陳蒿: 為本方主藥,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脾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使黃疸消退。此為治療黃病之關鍵。
  • 梔子: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瀉之功。可助茵陳蒿清泄濕熱,並引導邪熱從小便排出。
  • 秦艽: 性味苦、辛、平,歸肝、膽經。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功。在黃病初期,可能伴隨風邪,秦艽可祛除外邪,緩解筋骨不適。
  • 大黃: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具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之功。可推動腸道運動,排除體內積滯,使濕熱邪氣下行,防止熱邪內陷。
  • 芒硝: 性味鹹、苦、寒,歸胃、大腸經。具潤燥軟堅、清熱涼血之功。可軟化腸道內積聚的燥屎,並清除腸道內的熱毒。
  • 郁李仁: 性味辛、苦、平,歸大腸、脾經。具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功。輔助大黃及芒硝推動腸道蠕動,利水消腫,加速病邪排出。

綜合分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茵陳蒿為君藥,主攻清熱利濕、退黃疸,為治療黃病之核心。梔子、秦艽為臣藥,協助君藥清泄濕熱,祛風解表。大黃、芒硝、郁李仁為佐使藥,負責通便排濁、利水消腫,使病邪從下而出。

綜合而言,山茵陳丸針對小兒黃病,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1. 清熱利濕: 通過茵陳蒿、梔子等藥物的協同作用,清除體內濕熱,降低黃疸。
  2. 疏利腸道: 藉由大黃、芒硝、郁李仁等藥物,推動腸道運動,排除體內積滯與濕熱,避免邪熱內陷。
  3. 祛風解表: 使用秦艽,可祛除風邪,舒緩筋骨不適,有助於黃病初期兼有風邪的症狀。

總之,山茵陳丸運用清熱利濕、疏利腸道、祛風解表等多重功效,使濕熱邪氣得以排出,從而達到治療小兒黃病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山茵陳半兩,山梔子仁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銼,炒)3分,樸消(研)1兩,鬱李仁(湯去皮,別研)1兩。
上藥除鬱李仁外,搗羅為末,與鬱李仁和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至5丸,溫水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山茵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山茵陳半兩,山梔子仁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銼,炒)3分,朴消(研)1兩,鬱李仁(湯去皮,别研)1兩。 主治:小兒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