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湯

YIN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肝經 13%
心經 11%
脾經 11%
三焦經 9%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6%
肺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湯方劑中包含茵陳蒿,正是因為茵陳蒿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其功效與方劑主治症狀息息相關。

茵陳蒿性寒苦,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之效,對於濕熱黃疸、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因此,茵陳蒿成為茵陳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利濕之效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黃疸病症的作用。

茵陳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茵陳湯主要用於治療黃疸,而黃疸多因濕熱蘊積於肝膽所致。梔子可以清熱解毒,降肝火,進一步促進濕熱的排泄,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2. 緩解肝膽鬱熱:梔子可疏肝利膽,緩解肝膽鬱熱。黃疸患者往往伴隨肝膽鬱熱,表現為口苦、煩躁、脅痛等。梔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肝膽鬱熱,進一步改善黃疸患者的症狀。

茵陳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性急,擅長清熱瀉火,能有效地抑制茵陳蒿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造成脾胃虛寒。

2. 促進排泄: 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泄,幫助茵陳蒿的藥效發揮,更好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效果。

總之,大黃在茵陳湯中起到平衡藥性、促進排泄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更好地治療濕熱黃疸。

茵陳湯中加入芒硝,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 瀉熱利濕: 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利濕、軟堅散結的功效。茵陳湯主治濕熱黃疸,芒硝可助茵陳蒿、大黃等藥物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緩解黃疸症狀。
  2. 通腑泄熱: 濕熱之邪若蘊積於腸胃,則可導致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可通利大腸,瀉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使濕熱之邪隨糞便排出,進一步改善黃疸症狀。

茵陳湯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茵陳蒿、澤瀉、茯苓、車前子等多種草藥,以及寒水石。寒水石在這裡的作用不可小覷,它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瀉火、利尿消腫的功效,對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小便不利、身目發黃等黃疸病症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從中醫理論來看,黃疸是由於濕熱困阻中焦,使得肝膽功能失調所致。因此,在茵陳湯中加入寒水石,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利濕作用,幫助排除體內過剩的濕熱,從而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此外,寒水石還能夠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對於改善患者因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亦有助益。總體而言,寒水石在茵陳湯中的應用,是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精準地針對病因病機進行治療的一種體現。

茵陳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茵陳湯本身主治溼熱黃疸,而木通的利水通淋作用可促進溼熱之邪排出體外,緩解黃疸症狀。

二、解毒消腫:木通亦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茵陳湯中加入木通,有助於增強其解毒消腫之效,更有利於緩解溼熱所致的肝膽腫痛。

綜上,木通在茵陳湯中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通淋、解毒消腫之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溼熱黃疸。

主治功效


茵陳湯介紹:

茵陳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主要由茵陳蒿、梔子、大黃、芒硝、寒水石、木通等藥材組成。茵陳湯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嬰兒黃疸、濕疹、濕瘡等疾患。

茵陳湯組成介紹:

  1. 大黃:

    • 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熱結便祕、瘀血腫痛等症。
  2. 木通:

    • 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可治療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不通、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症。
  3. 芒硝:

    • 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4. 茵陳蒿:

    • 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
  5. 梔子:

    • 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6. 寒水石:

    • 清熱瀉火、利竅、消腫。
    • 可治療肺胃熱盛引起的咳嗽氣喘、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腫痛、浮腫、尿路感染等。

總 結:

茵陳湯由茵陳蒿、梔子、大黃、芒硝、寒水石、木通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嬰兒黃疸、濕疹、濕瘡等疾患。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半兩,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葛根(銼)半兩, 梔子仁半分, 栝樓根3分, 秦艽(去苗土)1兩, 升麻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停止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的症狀。

相關疾病


癲癇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黃熱病暈眩腹瀉無尿及少尿身體消瘦小便顏色偏黃嘴裡發苦多痰心情煩燥不易流汗心胸煩熱皮膚顏色發黃面色發紅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幼兒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茵陳、山梔、滑石、甘草、枳實、黃連。 主治:黃,傳經熱症。

茵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山茵陳1兩,山梔子1兩,川大黃半兩,芒消半兩,寒水石半兩,木通半兩。 主治:小兒發黃,身如橘色。

茵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組成:山茵陳3錢,山梔子3錢,秦艽4錢,升麻4錢。 主治:傷寒發汗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食不減,小便赤。

茵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 組成:茵陳蒿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葛根(銼)半兩,梔子仁半分,栝樓根3分,秦艽(去苗土)1兩,升麻1兩。 主治: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黃赤。

茵陳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七。 組成:茵陳1分,人參2兩,甘草2兩,蓯蓉2兩,黃耆2兩,茯苓2兩,秦艽2兩,厚朴2兩,烏喙2兩,防風6兩,山茱萸3兩,松實3兩。 主治:風頭眩眼暗。

茵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鮑氏方》。 組成:茵陳1兩,淡竹葉、大黃3錢半,梔子5大個,通草2錢。 主治:傷寒7-8日內,熱結,身黃如橙,小便不利,腹脹,並酒傷,瘀熱在內,發熱,頭有汗,身無汗。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