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甲散

BIE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6%
脾經 11%
肺經 11%
心包經 8%
三焦經 8%
心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膽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鱉甲散中包含鱉甲,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鱉甲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功效。其富含膠原蛋白、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滋陰潤燥、修復組織,對於治療熱病、陰虛內熱、肝腎陰虛等病症有顯著效果。

因此,鱉甲散中加入鱉甲,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的藥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鱉甲散乃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其組成中包含常山,乃因其寒性峻烈,可解毒散結,用以治療熱毒熾盛、血瘀腫痛之症。常山苦寒,善於清熱解毒,並可活血化瘀,與方中鱉甲、地榆等藥材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然而,常山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單獨服用,需遵醫囑,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鱉甲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功效。鱉甲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而大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2. 促進排膿:大黃能通便泄熱,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有助於瘡瘍腫毒的消退。鱉甲散中加入大黃,可輔助其他藥物,加速病竈的消散。

鱉甲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鱉甲性寒,甘草性甘平,二者配伍,可緩解鱉甲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和中,與鱉甲共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使藥力更為平和有效。

因此,甘草在鱉甲散中起著重要的調和和增效作用,使藥物更具安全性和療效。

鱉甲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裡: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裡的功效。鱉甲散主治肝鬱氣滯、血瘀經閉,而柴胡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經閉症狀。
  2. 配合鱉甲,清熱解毒:鱉甲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輔助鱉甲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鱉甲散中加入柴胡,能有效發揮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血瘀經閉的目的。

鱉甲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鱉甲亦性寒,能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病高熱煩躁、神志不清、口渴引飲、痰熱壅肺等症狀。
  2. 滋陰降火:鱉甲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石膏則可以清熱瀉火,防止熱邪傷陰。二者合用,可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主治功效


鱉甲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上述古籍文獻的記載,可以對鱉甲散的主治功效及其治療原理進行以下分析:

1. 主治病症的廣泛性:

  • 虛勞骨蒸: 鱉甲散在多部醫書中皆被提及用於治療「骨蒸」,即現代醫學所稱的低熱、潮熱、盜汗等症狀,常見於虛勞患者。《類證治裁》明確指出「風勞骨蒸,秦艽鱉甲散」和「骨蒸,鱉甲散」並列,可見其對骨蒸的顯著療效。
  • 虛勞諸症: 《衛生寶鑒》記載「沉香鱉甲散,治一切勞傷諸虛百損」,《仁齋直指方論》亦提及「沉香鱉甲散,治虛勞,肢節疼痛」以及「黃耆鱉甲散,治男婦虛熱身瘦,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乾,自汗食少」。可見,鱉甲散不僅能針對骨蒸,還廣泛應用於虛勞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肢體疼痛、虛熱、自汗、食少等。
  • 瘧疾:《聖濟總錄》多處記載鱉甲散用於治療瘧疾,包括「勞瘧久作不已」和「脾瘧無問新久」。
  • 婦科疾病:《婦人大全良方》提及鱉甲散可治「婦人產後蓐勞」以及「產後發熱」,並提到可與其他方劑搭配使用。此外,《聖濟總錄》亦有鱉甲散治療「婦人漏下」的記載。
  • 兒科疾病:《聖濟總錄》載有鱉甲散治療「小兒無辜疳」和「小兒疳氣,腹脹泄痢,小便赤澀」的應用。
  • 其他: 《聖濟總錄》中亦有鱉甲散治療「牡痔」的記載。另有文獻提及「沉香鱉甲散,治勞倦身痛」,以及「芎歸鱉甲散,治勞瘧寒熱」。

2. 治療原理分析:

  • 滋陰清熱: 鱉甲本身具有滋陰潛陽、退虛熱的作用,對於陰虛內熱所致的骨蒸潮熱具有針對性療效。方中配伍的知母、地骨皮等,亦能加強清虛熱之效。
  • 疏肝理氣: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發陽氣的作用,可治療肝鬱氣滯,協助氣機調暢,使體內陰陽平衡。
  • 活血化瘀: 鱉甲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瘀所致的肢體疼痛、產後惡露不淨等症狀。
  • 健脾益氣: 文獻中有鱉甲散搭配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的記載,可能適用於體虛氣弱的患者,兼顧補氣以扶正祛邪。
  • 祛濕解毒: 從文獻看,部分鱉甲散配方中包含常山、大黃等具有祛濕、解毒的藥物,可見該方劑的應用並不侷限於單純的陰虛內熱,也可能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疾病。

3. 不同配伍的差異性: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鱉甲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存在多種配伍形式,例如:

  • 秦艽鱉甲散: 加入秦艽,加強疏通經絡、祛風止痛之效,更偏向於治療風勞骨蒸等痹證。
  • 沉香鱉甲散: 加入沉香,可能用於治療氣機不暢所致的肢體疼痛,以及虛勞體質患者。
  • 黃耆鱉甲散: 加入黃耆,偏向於治療氣虛體質所致的虛熱、自汗。
  • 芎歸鱉甲散: 加入川芎、當歸,偏向於治療血虛、血瘀相關的虛勞瘧疾。

4. 總結:

綜合來看,鱉甲散以鱉甲為君藥,根據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藥物,具有滋陰清熱、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多重功效,適用於虛勞骨蒸、虛勞諸症、瘧疾、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調整體內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具體配伍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銀柴胡1錢半,胡連1錢,秦艽1錢,鱉甲(醋炙)1錢,地骨1錢,青蒿1錢,知母1錢,甘草5分,當歸8兩,白芍8兩,生地8兩。
嗽,加阿膠、麥冬、五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五心煩熱、飲食減少、狀似勞氣等症狀。
  • 本方中鱉甲、常山、大黃、甘草、柴胡、石膏等中藥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手心腳心發熱幼兒手足心熱氣喘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膀胱炎胃潰瘍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鱉甲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鱉甲1兩半,訶黎勒皮1兩。 主治:痞氣。心腹堅脹,飲食不消。

鱉甲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鱉甲1兩半(醋炙),常山1兩(生),大黃1兩(炮),甘草3分(半生半熟),柴胡1兩(去蘆,焙),石膏1兩。 主治:五心煩熱,飲食減少,狀似勞氣。

鱉甲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升麻半兩,前胡(去蘆)半兩,烏梅(去核)半兩,枳實(麸炒,去白)半兩,犀角(鎊)半兩,黃芩半兩,生地黃(切)2合,甘草1分(炙),鱉甲(去裙,米醋炙赤黃,杵碎用)半兩。 主治:傷寒8-9日不癒,名曰壞傷寒,諸藥不能治者。

鱉甲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鱉甲(醋炙)1兩,黃耆1兩,赤茯苓1兩,常山(醋煮)1兩,柴胡(醋浸1宿,焙乾)1兩,茯苓1兩,當歸(去蘆)1兩,乾漆(炒青煙爲上)1兩,白朮1兩,生熟地黃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蜜炙)。 主治:男子、婦人骨蒸勞疾。

鱉甲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鱉甲2兩(醋炙),京三棱(炮)1兩,茯苓1兩,人參2兩(去蘆頭),大黃3分(煨),黑附子(去皮臍)1兩,枳殼(去白)1兩,牛膝1兩,半夏半兩(去粗皮),羌活1兩,檳榔1兩,乾地黃1兩(米炒),厚朴(去皮,薑制)1兩,五味子1兩,木香1兩,當歸(炒)1兩,白朮1兩,芍藥1兩,肉豆蔻1兩,沉香1兩。 主治:五臟虛勞氣攻註,四肢無力,手足疼痛,日漸瘦弱,心下氣滿,不思飲食。

鱉甲散,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肉桂4兩,川芎4兩,白芷4兩,秦艽4兩,鱉甲4兩(醋炙3次,令赤色),紫菀4兩(淨洗,焙乾),麻黃4兩(不去節),羌活4兩(一雲獨活),當歸4兩(去尾),乾薑4兩,橘皮4兩,蒼朮1斤(焙),天台烏藥7兩,紫蘇4兩(不過火),桔梗3斤半(焙),烏藥7兩,柴胡7兩,川烏半個(炮)。 主治:五勞七傷,四時傷寒風疾,渾身憎寒壯熱,骨節煩疼,咳嗽痰涎,酒色傷憊,四肢倦怠;及山嵐瘴瘧,一切積氣,心腹膨脹,嘔吐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