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八味丸

JIA JIAN BA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十一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0%
心經 17%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9%
胃經 5%
心包經 2%
膀胱經 0%
膽經 0%
大腸經 0%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八味丸」介紹

中藥方劑「加減八味丸」,主要成分如下: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
  •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
  • 蓮鬚:清熱利濕、澀精止遺、固腎澀精、清心止血。
  • 牡蠣: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 金櫻子:補腎固精、澀精止遺、固澀收斂、止瀉和強筋骨。

加減八味丸主治功效:命門之火虛弱,腎臟失去溫煦的功能,小便如同油膏一樣,沒有疼痛感和澀痛感,日夜頻繁流出,卻不自覺,兩尺脈虛弱且澀滯。

總結

中藥方劑「加減八味丸」具有補腎壯陽、澀精止遺、固腎澀精、清心止血、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等多種功效。常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血虛萎黃、心腹冷痛、貧血癥狀、肝腎陰虛症狀、精虛型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熟地8兩,棗皮4兩,淮山藥4兩,茯苓3兩(或不用),附子4兩,肉桂3兩,補骨脂(鹽炒)3兩,杜仲(鹽炒)3兩,蓮芯3兩(少則用蓮須),牡蠣(煅,醋淬,如是者三次。淨粉)3兩,巴戟(去心,酒浸)4兩,金櫻子(去刺,半生者佳)3兩。
或加菟絲子(酒蒸)4兩。
煉蜜為丸。
口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附子、肉桂、補骨脂、杜仲、蓮鬚、牡蠣、巴戟天、金櫻子等十味中藥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補益腎陰,附子、肉桂溫補腎陽,補骨脂、杜仲固腎澀精,蓮鬚、牡蠣、巴戟天、金櫻子滋陰補腎。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固精止遺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前列腺炎糖尿病女性不孕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男性勃起障礙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肥胖咳嗽頻尿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八味丸,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茯苓4兩,山藥4兩,山萸3兩,丹皮3兩,澤瀉3兩,五味3兩,麥冬3兩,肉桂6錢,熟地8兩。 主治:癰疽已潰未潰,口乾作渴者。

加減八味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組成:熟地5兩,附子3兩(炮),肉桂3兩(去皮),萸肉3兩,澤瀉1兩半,當歸3兩,吳茱1兩半(醋泡,炒),陽起石3兩(煅),乾薑1兩半(炒)。 主治:陰內冰冷。不孕,脈細者。

加減八味丸, 出處:《會約》卷十一。 組成:熟地8兩,棗皮4兩,淮山藥4兩,茯苓3兩(或不用),附子4兩,肉桂3兩,補骨脂(鹽炒)3兩,杜仲(鹽炒)3兩,蓮芯3兩(少則用蓮須),牡蠣(煅,醋淬,如是者3次。淨粉)3兩,巴戟(去心,酒浸)4兩,金櫻子(去刺,半生者佳)3兩。 主治:命門火衰,腎無關鍵,其淋如膏,不痛不澀,日夜頻流,卻不自知,兩尺脈虛而澀。

加減八味丸, 出處:《集驗背疽方》。 組成:乾熟地黃(焙,銼)2兩,真山藥(銼細,微炒)1兩,山茱萸(去核取肉,焙乾)1兩,肉桂(削去粗皮,銼,不見火)1兩(别研,取半兩淨末,和入眾藥,餘粗滓仍勿用),澤瀉(水洗,銼作塊,無灰酒濕,瓦器盛蓋,甑上蒸5次,銼,焙)8錢,牡丹皮(去心枝杖,銼,炒)8錢,白茯苓(去黑皮,銼,焙)8錢,北真五味子(揀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傷火)1兩半(别研羅,和入眾藥。最要真者)。 主治:補腎水,降心火,止燥渴。增益氣血,生長肌肉,強健精神。免生癰疽。久服必肥健而多子;晚年服此,不生癰疽諸毒,不患消渴。主治:腎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虧損,心煩燥渴,易生癰疽,寢汗發熱,形體消瘦,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腎消小便頻數,或腎虛火不歸元,烘熱咳嗽。癰疽之後,轉作渴疾,或未發疽人,先有渴症者。小兒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或痰氣上湧,或手足厥冷。腎虛津乏,心煩燥渴。腎消,小便頻數,白濁,陰痿弱,飲食不多,肌膚漸漸如削,或腿腫腳先瘦小。或先患癰疽而纔覺作渴,或有癰疽而無渴。瘡痊後口乾渴,甚則舌或黃,及口舌生瘡不絕。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瘦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腎虛火不歸元,烘熱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