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陰百補丸
ZI YIN BAI B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其滋陰補血的功效。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
熟地黃能補益腎陰,提高腎臟的精氣,進而促進血細胞的生成,達到補血的作用。同時,熟地黃的滋陰作用能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症狀,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整體狀態得到改善。因此,熟地黃是滋陰百補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山藥,是基於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健腎固精的功效。
山藥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對於脾虛氣弱、腎虛陰虧、肺燥咳嗽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因此,將山藥加入滋陰百補丸中,可以有效提升其滋陰補腎的功效,達到整體調理身體的目標。
滋陰百補丸中添加澤瀉,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辯證施治理念。
滋陰百補丸主要功效爲滋陰補氣,而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瀉熱除煩之效。
方中加入澤瀉,主要是針對一些陰虛火旺的患者,由於陰虛不能制陽,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溼,能夠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同時瀉熱除煩,緩解陰虛所致的煩躁、口乾等症狀,從而達到滋陰補氣的目的。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滋陰百補丸旨在補益氣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茯苓健脾益氣,可促進脾胃功能,有利於藥物精華的吸收和利用,更好地發揮補益效果。
-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防止水濕停滯,阻礙氣血運行,影響藥效。滋陰百補丸多用於陰虛體質,而陰虛常伴有水濕停滯,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改善水濕環境,提高藥效。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源於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入肝、腎經。其藥性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滋陰補腎: 山茱萸能滋補肝腎陰虛,對於腎虛腰痛、遺精滑精、盜汗、虛勞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固澀止瀉: 山茱萸還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能治療腎虛引起的脾腎不固、久瀉不止等症狀。
因此,滋陰百補丸中加入山茱萸,旨在通過其滋陰補腎、固澀止瀉的藥性,達到整體滋陰補虛的效果。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溫腎陽、補腎精、強筋骨之效。對於腎陽不足、精氣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不孕不育等症狀,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巴戟天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對於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因此,在滋陰百補丸的方劑中加入巴戟天,可達到溫補腎陽、滋陰補精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整體補益效果。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
肉蓯蓉味甘、性溫,入腎、大腸經。其性溫而不燥,能補腎陽,潤腸通便,對於腎陰虛、腸燥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肉蓯蓉還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氨基酸、多糖等,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於身體的恢復和康復。
因此,將肉蓯蓉加入滋陰百補丸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提高藥方的整體療效。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陽,助陽氣化生陰液: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能溫腎陽,並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腎陽充足,則能化生腎陰,達到滋陰的效果。此舉有助於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陰虛症狀,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盜汗等。
- 溫陽化瘀,改善氣血循環: 補骨脂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溫通血脈,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症狀,如四肢麻木、面色蒼白、身體乏力等。
因此,在滋陰百補丸中加入補骨脂,既能溫腎陽、助化生陰液,又能溫陽化瘀,改善氣血循環,共同達到滋陰補陽的功效。
滋陰百補丸中包含杜仲,主要是利用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杜仲味甘溫,入肝腎經,能補肝腎之陰,強筋骨,益精髓。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頭暈耳鳴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杜仲還有降血壓、抗疲勞等作用,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滋陰百補丸的配方中加入杜仲,可以更好地達到滋陰補虛、強壯身體的效果。
滋陰百補丸中添加蓮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心降火,滋陰養血: 蓮鬚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心降火、滋陰養血的功效。對於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心悸不安等陰虛火旺的症狀,蓮鬚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心神不安,達到滋陰補腎的作用。
- 利水消腫,止血止瀉: 蓮鬚亦具有利水消腫、止血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蓮鬚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同時,蓮鬚也能止血止瀉,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等問題。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滋陰百補丸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避免滋補過度而導致內熱上火,或出現血熱妄行等情況。
- 調和藥性:滋陰百補丸多以滋陰補虛為目的,藥性偏於溫燥。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調節藥性,避免過於溫燥,使藥物更加平和,更加適合患者服用。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補腎: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此功效有助於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亦可提升身體免疫力。
- 益氣補血: 枸杞子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氣血不足的表現。對於因氣血虧虛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萎黃等症狀,枸杞子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滋陰百補丸的組成中加入枸杞子,有助於全面提升藥方滋陰補腎、益氣補血的功效,使其更能達到補益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
滋陰百補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特性,以達到平衡補益的效果。
滋陰百補丸偏重於補益,容易導致氣血上行,容易出現頭暈、面紅、口乾等上火症狀。而川牛膝能引血下行,避免補益過度,導致氣血瘀滯,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使補益效果更佳,更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陰百補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腎水不足」所致諸證,包含筋骨痿弱、腰痛耳鳴、氣虛自汗。其核心在於滋補腎陰、強健筋骨,兼顧益氣固表,反映中醫「補腎填精」與「陰中求陽」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補腎填精為本
- 熟地、枸杞、山茱萸、菟絲子:直入腎經,滋陰益精。熟地補血養陰,枸杞補肝腎之陰,山茱萸酸收固精,菟絲子平補陰陽。
- 天冬、麥冬:清肺腎虛火,潤燥生津,助腎水上承。
- 知母、黃柏:清熱降火,防陰虛火動,成「知柏地黃丸」之意。
強筋骨與調氣血
- 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杜仲主腰痛,牛膝引藥下行兼活血。
- 當歸:養血活血,與熟地共成「精血同補」之功。
- 瑣陽:補腎陽而潤燥,於滋陰藥中微助陽氣,防陰藥呆滯。
益氣健脾佐助
- 人參、白朮:大補元氣、健脾生血。白朮熬膏為丸,強化補脾以資化源,助腎精生化。
- 乾山藥:平補脾腎,固攝精微。
隨證加減之機
- 若心神不寧、眩暈,加菖蒲、遠志等,開竅化痰安神,反映「心腎相交」之理。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滋腎陰為主,輔以溫陽益氣」,符合「陰中求陽」之法。腎水足則筋骨得養,腰痛耳鳴自除;人參、白朮固表氣,改善自汗;知母、黃柏清虛火,防陰虛熱擾。全方補而不滯,瀉不傷正,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枸杞(甘州)2兩,杜仲(薑炒,斷絲)2兩,當歸(酒洗)2兩,南知母(去毛,酒炒)2兩,生地(酒洗)2兩,熟地(酒洗)2兩,人參(去蘆)2兩,牛膝(酒洗,焙)2兩,乾山藥1兩,山茱萸(去核)1兩,菟絲子(酒煮)1兩,黃柏(酒炒)3兩,瑣陽(酥炙)1兩5,麥冬(去心)1兩,天冬(去心)1兩。
如心神不寧,眩暈惡逆,加菖蒲、茯神、遠志,蓮肉,薑半夏各1兩。
扶陰助陽,健脾胃。
上各制淨,稱足分量,為細末;外將好白朮1斤,去梗,水洗二三次,切成片,水7-8碗,熬至2碗,留汁,再將滓用水5碗,熬至2碗,去滓不用,將前後汁4碗,共熬至2碗半,如稀糊,和前藥末,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60丸,鹽湯或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百補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滋陰補腎、強筋壯骨、益氣固表的功效,主治腎水不足、筋骨痿弱、腰痛耳鳴、氣虛自汗等症。但該方劑性味甘溫,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此外,該方劑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百補丸,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香附(酒,醋,鹽,童便四制)1斤,益母草半斤,芍藥3兩,人參2兩,茯苓2兩,元胡2兩,甘草1兩。 主治:婦女虛勞,經水不準,心腹疼痛,尪瘦。
滋陰百補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熟地128兩,山藥128兩,澤瀉128兩,茯苓32兩,山萸肉(炙)32兩,巴戟肉(炙)32兩,蓯蓉(炙)32兩,補骨脂(炒)32兩,杜仲炭32兩,蓮須32兩,丹皮32兩,枸杞子96兩,牛膝64兩。 主治:滋陰益氣,補腎壯陽。主治:腎水不足,筋骨痿弱,腰痛耳鳴,氣虛自汗。
滋陰百補丸,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枸杞(甘州)2兩,杜仲(薑炒,斷絲)2兩,當歸(酒洗)2兩,南知母(去毛,酒炒)2兩,生地(酒洗)2兩,熟地(酒洗)2兩,人參(去蘆)2兩,牛膝(酒洗,焙)2兩,乾山藥1兩,山茱萸(去核)1兩,菟絲子(酒煮)1兩,黃柏(酒炒)3兩,瑣陽(酥炙)1兩5,麥冬(去心)1兩,天冬(去心)1兩。 主治:扶陰助陽,健脾胃。主治:諸虛百損。
滋陰百補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十。 組成:香附子1斤(炒去毛,分四制:酒浸4兩,鹽水浸4兩,醋浸4兩,童便浸4兩,俱炒,焙乾),益母草半斤(端午日採去土),當歸6兩(酒洗),川芎4兩,熟地黃4兩(酒洗),芍藥3兩(炒),白朮4兩,人參2兩,茯苓2兩,玄胡索(炒)2兩,甘草(炙)1兩。 主治:理氣補虛,調經種子。主治:婦人勞傷,血氣不足,陰陽不和,乍寒乍熱,心腹疼痛,不思飲食,尪羸乏力。
滋陰百補丸, 出處:《活人書》卷三。 組成:熟地5兩,杜仲3兩,牛膝3兩,枸杞子3兩,當歸2兩5錢,茯苓2兩5錢,山萸肉2兩5錢,鹿角膠2兩5錢,人參2兩,黃耆2兩,白朮2兩,白芍2兩,肉蓯蓉2兩,龜闆膠2兩,鎖陽1兩5錢,知母1兩5錢,黃柏1兩5錢,肉桂1兩。 主治:臟腑不和,營衛不調,精神不足,氣血不充,以致形衰色萎,骨軟筋枯,腰膝痠痛,步力艱難,飲食減少,嗜卧懶言,皮寒內熱,精寒陽痿。
滋陰百補丸,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二。 組成:魚鳔1斤(蛤粉炒成珠,極焦爲度),菟絲子(酒煮透,曬乾)4兩,沙菀蒺藜(洗淨,焙)4兩,枸杞子(酒拌,焙)4兩,肉蓯蓉(酒煮透,曬乾)4兩,女貞子(酒浸)4兩,覆盆子(酒浸,去底,焙)4兩,鎖陽(酒浸)4兩,知母(酒浸)4兩,麥門(去心)4兩,遠志肉(甘草水泡,去骨)4兩,當歸身(酒洗)4兩,牛膝(酒浸)4兩,柏子仁(去油)4兩,棗仁(去殼,炒黑)4兩,巴戟(酒浸去骨,焙)4兩,蓮須4兩,芡實(去殼)4兩,丹皮(酒浸,炒)4兩,山萸肉(酒浸蒸,去核)4兩,白茯苓4兩。 主治:養心神,清諸熱,調和血氣,疏肝明目。主治:一切陰虛、腎水不足之證。陰虧熱熾,咳嗽,眩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