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地黃丸
BU SHE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歌括》卷三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8.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填精: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腎主藏精,精血同源,熟地黃能補腎填精,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 緩和藥性: 熟地黃性溫,能緩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利於患者吸收。
因此,熟地黃在補腎地黃丸中起到補腎填精和緩和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補腎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山藥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滋陰效果,使腎陰得到充沛的補充,從而達到陰陽平衡。
- 健脾益氣: 山藥能健脾益氣,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轉化,爲腎臟提供充足的營養,進一步增強補腎效果。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陰,固精氣: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澀精止瀉之效。對於腎陰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滑精、夜尿頻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佐以滋陰,相輔相成:補腎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山茱萸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相配,能更好地滋陰養血,並防止滋陰過度,導致陽氣虛衰,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補腎: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補腎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濕盛,影響腎氣的運化。茯苓能健脾利濕,去除脾濕,有利於腎氣的恢復,從而更好地發揮補腎功效。
- 利水滲濕,防滋膩: 補腎地黃丸中多用滋陰藥物,易滋膩礙脾,導致水濕停滯。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消除藥物滋膩之弊,防止濕邪阻礙腎氣,保持脾腎功能的協調,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補腎地黃丸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壯陽: 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腎助陽的功效。與地黃、山茱萸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補腎填精,改善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2. 溫陽化濕: 巴戟天亦能溫陽化濕,對於腎陽不足、脾腎虛寒引起的腰膝冷痛、水腫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巴戟天在補腎地黃丸中,既能補腎壯陽,又能溫陽化濕,是配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補精: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滋補腎陰、益精血、強筋骨之效。與地黃、山藥、山茱萸等藥材相配,可加強補腎益精之功,適用於腎虛所致腰膝痠軟、陽痿早洩、耳鳴耳聾等症狀。
- 潤腸通便: 肉蓯蓉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大便祕結,與生地黃、澤瀉等藥材配合,有助於促進腎臟排毒,進一步提升補腎效果。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壯腰: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之功效。其含有豐富的杜仲膠、黃酮類化合物等有效成分,能有效改善腎虛腰痛、腰膝酸軟等症狀,與補腎地黃丸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補腎效果。
二、益精固髓:杜仲具有益精固髓、強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改善腎精不足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與補腎地黃丸的補腎填精功效相輔相成,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火歸源,助腎陽: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引火歸源、補腎陽之效。地黃滋陰潤燥,易致寒凝,加入川牛膝可助其引火歸源,溫補腎陽,平衡陰陽,使腎氣充足,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 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腎虛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滯等問題,加入川牛膝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進一步增強補腎效果。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固腎澀精: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止瀉、固腎澀精的功效。其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補益脾腎,有助於改善腎氣不足、遺精滑泄等症狀。
- 滋陰補腎:芡實兼具滋陰作用,可與地黃、山藥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腎陰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功效,與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之效。
- 緩和藥性,提高療效: 枸杞子味甘性平,能緩和生地黃、山茱萸等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陽氣,同時也提升了藥效,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枸杞子在補腎地黃丸中發揮著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以及緩和藥性、提高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補腎地黃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益智安神,助腎氣: 遠志性味甘、辛,入心、肺、腎經,具有益智安神、開竅醒神的功效。腎主藏精,與神志密切相關。遠志能補益心腎之氣,改善因腎虛引起的頭昏、健忘、心悸等症狀,並能提高患者的睡眠品質,進而間接促進腎氣的恢復。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肝鬱氣滯可影響腎氣,而遠志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有助於改善肝腎功能失調所致的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腎地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補腎地黃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腎虛諸證:
- 先天不足,發育遲緩: 用於治療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虛弱,導致骨髓不充,囟門不合,體瘦無力,語遲行晚,甚至出現五軟(頭項軟、手足軟、口軟、肌肉軟、骨軟)或鶴膝(膝蓋紅腫如鶴膝)等症狀。《幼幼集成》指出此方能「治先天不足,肝腎虛者通用」,《奇效良方》也記載其可治療「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不充,囟縫不合,體瘦力弱」。治療原理為滋補腎陰,填精益髓,強筋壯骨。
- 腎虛失音: 大病或吐瀉後出現雖能發聲卻不能言語,但能吞嚥藥物的情況,並非失音,而是腎氣虛弱,不能上承於陽所致。《証治準繩‧幼科》提到「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之」。治療原理為補腎益氣,使腎氣上承,恢復語言功能。
- 腎虛哮喘: 對於素有哮喘宿疾,因天氣寒暄變化而發作,且發作時能吐痰者,可用《補腎地黃丸》加五味子、補骨脂治療。《幼幼集成》提到「有一發即能吐痰者,宜服補腎地黃丸加五味、故脂,多服自愈」。治療原理為補腎納氣,固攝腎精,化痰平喘。
- 腎虛解顱、囟陷: 小兒囟門遲閉或凹陷,多因腎氣不足,腦髓不充所致。《幼科指南》指出「小兒解顱者,乃囟大骨縫不合,其症最可憐也。蓋腎生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腦髓乾燥。現症面色㿠白;形體瘦削,目多白睛,心若愁煩,少笑。先以補腎地黃丸堪服,滋補其陰」。治療原理為補腎益精,填補腦髓,促進囟門閉合。
- 腎虛腰腿無力: 腎主骨,腎虛則骨骼失養,出現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等症狀。《補腎地黃丸》中杜仲、川牛膝等藥材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可以治療此類病症。
2. 兼治肝病:
- 肝腎陰虛,肝風內動: 小兒肝風引起的身反折強直、抽搐、口吐涎沫等症狀,可通過補腎來治療肝病,平息肝風。《幼幼新書》記載「錢乙論肝有風甚,身反折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治療原理為滋補肝腎,平肝潛陽,熄風止痙。
3. 兼治淋證:
- 腎虛淋證: 五淋(石淋、膏淋、氣淋、血淋、勞淋)雖由多種原因引起,但都與腎虛有關,腎氣不足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道澀滯。《活幼心書》提到「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皆曰腎氣不足...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治療原理為補腎益氣,固攝腎精,利水通淋。
總結:
《補腎地黃丸》主要通過滋補肝腎,益精填髓,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
- 滋陰補腎: 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等藥材滋補腎陰,填補腎精,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 健脾益氣: 山藥、茯苓、芡實等藥材健脾益氣,增強後天之本,輔助腎氣的生成和運行。
- 強筋壯骨: 杜仲、川牛膝、巴戟天等藥材補肝腎,強筋骨,改善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效的發揮。
- 安神定志: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可以改善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等症狀。
《補腎地黃丸》在臨牀應用中,常根據具體病情加減藥物,以增強療效。例如,治療腎虛哮喘可加五味子、補骨脂;治療腎虛解顱可加鹿茸、五加皮、麝香等。
傳統服藥法
乾山藥(去黑皮)5錢,山茱萸(酒浸潤,蒸透去核,取皮為用)5錢,熟乾地黃(酒洗,焙乾)5錢,鹿茸(蜜塗炒,酒亦好)4錢,川牛膝(酒洗,焙)4錢,牡丹根皮(淨洗)3錢,白茯苓(去皮)3錢,澤瀉(去粗皮)2錢。
上銼、焙為末,煉蜜為丸,作麻仁大。
每服15丸,或25-35丸,空心溫鹽湯送下,溫酒亦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糖尿病患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地黃丸, 出處:《幼幼集成》卷三。 組成:熟地黃1兩,懷山藥1兩,山萸肉1兩,嫩鹿茸2兩,淮牛膝2兩,粉丹皮1兩,白雲苓1兩,宣澤瀉1兩,北五味1兩,補骨脂1兩。 主治:小兒先天不足,肝腎虛喘。
補腎地黃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三。 組成:生地黃半斤,(酒浸2日,蒸爛研膏與柏拌,曬乾),鼠苓1兩(酒炒),白茯苓4兩,黃柏1斤(銼,同地黃曬乾),當歸(酒洗)、枳殼(去瓤)、麥門冬(去心)1兩,熟地黃(酒浸)2兩,天門冬(去心)2兩,揀參2兩,甘菊花2兩,生芩1兩。 主治:降心火,益腎水,除骨蒸,壯筋骨,明眼目。主治:消渴。
補腎地黃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乾山藥(去黑皮)5錢,山茱萸(酒浸潤,蒸透去核,取皮爲用)5錢,熟乾地黃(酒洗,焙乾)5錢,鹿茸(蜜塗炒,酒亦好)4錢,川牛膝(酒洗,焙)4錢,牡丹根皮(淨洗)3錢,白茯苓(去皮)3錢,澤瀉(去粗皮)2錢。 主治: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合,體瘦語遲,行步多艱,齒生緩者;痢後鶴膝風。
補腎地黃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三十四。 組成: 補腎地黃丸(《保命歌括》卷三十四。)出處:《保命歌括》卷三十四。組成:熟地黃(酒洗)8兩(再蒸,焙乾,取末,忌鐵),山藥(刮去赤皮)4兩,茱萸(去核,取肉,焙乾)4兩,白茯苓(去筋膜)4兩,巴戟(去心取肉)4兩,肉蓯蓉(酒洗,去外鱗,破去內白膜,曬乾)2兩,杜仲(去粗皮,切,鹽水炒絲盡,取末)3兩,川牛膝(去蘆,酒洗,焙乾)3兩,芡實(取肉)3兩,甘枸杞(焙)2兩,遠志(去蘆取肉)2兩。主治:男子服之壯陽益精補腎。女子服之則月事以時下,能令有子,小兒服之能治胎禀怯弱之病。 。 主治:男子服之壯陽益精補腎。女子服之則月事以時下,能令有子,小兒服之能治胎稟怯弱之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