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心朱砂丸

鎮心朱砂丸

ZHEN XIN ZHU SH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9%
肺經 17%
脾經 13%
腎經 9%
胃經 8%
膽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三焦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心硃砂丸方劑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平心降火,熄風止痙,適用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狂躁狂等症狀。
  2. 解毒止痛: 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功效,能治療熱毒、癰腫、口瘡等疾病,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鎮心安神之效。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慢性中毒,故現代臨牀應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開竅: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心火亢盛、神志不清、心煩不寐等症狀,與硃砂相輔相成,起到鎮心安神之效。

二、涼血止痛:冰片亦有涼血止痛之功,可緩解因心火上炎所致的頭疼、耳鳴、口舌生瘡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其可清心火,解熱毒,並能鎮驚安神,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所致的失眠、心悸、煩躁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輔助硃砂,增強功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牛黃與硃砂相配伍,一則可增強硃砂的鎮心安神功效,二則可緩解硃砂的毒性,使藥效更安全、更穩定。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其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龍齒,即龍骨,為古代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其質地堅硬,具有鎮墜之性,可安神定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此外,龍齒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解毒清熱,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志不清等。因此,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龍齒,可發揮其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天竹黃,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清熱解毒的功效。

天竹黃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鎮驚安神之效,能平肝熄風,且能解毒散瘀。此藥與硃砂、龍骨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此外,天竹黃亦能解毒,可防止硃砂毒性過強,提高方劑安全性。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輕風化痰:蛇蛻性味甘平,具有輕風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蛇蛻可以輕輕地化解痰濁,使心神安寧。
  2. 活血通絡:蛇蛻還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臟血液循環,促進心氣運行,進而改善心悸、胸悶等症狀。

因此,鎮心硃砂丸中加入蛇蛻,可以起到安神定志、化痰止痙、活血通絡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胸悶氣短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鎮心硃砂丸方劑中加入紫石英,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紫石英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它可以清心火,平肝風,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輔助硃砂: 硃砂性寒,味甘辛,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解毒散結的功效。紫石英與硃砂相配伍,可以增強硃砂的鎮心安神功效,並起到協調作用,使其藥力更加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鎮心硃砂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鎮驚安神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

方中以硃砂為主藥,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協同硃砂的作用,增強鎮驚安神之效,更有效地治療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等症狀。同時,白僵蠶的化痰散結作用,亦可輔助硃砂,改善痰熱擾心,達到更好的療效。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之效。硃砂則性涼,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兩者合用,可協同清熱瀉火,平肝熄風,進而達到鎮心安神之目的。
  2. 通腑泄熱,化痰止咳:芒硝亦有通腑泄熱、化痰止咳之效。對於一些因熱痰阻滯心竅,導致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的患者,芒硝可通過通腑泄熱,化痰止咳,進而達到清心寧神之效。

因此,鎮心硃砂丸中加入芒硝,不僅可增強其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之效,亦可通腑泄熱,化痰止咳,進而達到更好的鎮心安神療效。

鎮心硃砂丸中添加金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鎮心安神: 金箔性寒,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古人認為金屬能化解心火,鎮定心神,故將金箔加入方劑中,以增強其安神定志之功效。

二、 提高藥效: 金箔本身無毒,但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可以吸附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提高藥效。同時,金箔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在體內分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銀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古人認為銀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效,能平息心火,安定心神,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銀箔入藥,可將銀的效用發揮至極。
  2. 引藥入心: 銀箔質地柔軟,能包裹藥物,使其更容易通過胃腸道吸收,並直接作用於心臟,增強藥效。同時,銀箔本身具有一定潤滑作用,可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因此,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銀箔,是為了增強其鎮心安神之功效,並提高藥物吸收率,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安神: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安神之功效。硃砂性寒,可清熱鎮驚,但容易耗血,而當歸則能補血,起到平衡作用,避免硃砂過度耗血。
  2. 調和藥性:鎮心硃砂丸中,硃砂、龍骨、牡蠣等藥材性寒,易傷脾胃,而當歸能補脾益氣,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平和,降低副作用,增強藥效。

鎮心硃砂丸方中包含蔓荊子,主要考量其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效。

蔓荊子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的功效。方中以硃砂鎮心安神,但若心神不寧伴隨風熱上擾,則需配合蔓荊子以疏風清熱,使心神得以安定。此外,蔓荊子亦可通竅利竅,改善因風熱所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改善。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鎮驚安神: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麝香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和腫脹。對於心脈瘀阻、氣血不通等引起的胸悶心痛,麝香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鎮心硃砂丸古方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為其對於熱病神昏、心煩不寧、驚癇抽搐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因此將其納入鎮心硃砂丸中以清熱解毒,平息心火,鎮定神志。
  2. 貴重藥材,彰顯療效: 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價格昂貴,使用犀角的藥方往往被認為療效顯著,也體現了醫生對患者病情的高度重視。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遠志味苦、性溫,入心、肺經。其性善於入心,能安神定志,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遠志亦能化痰開竅,改善痰濁阻滯心竅所致的神志不清、言語蹇澀等情況。因此,在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遠志,有助於協同硃砂、磁石等藥物,達到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中藥方劑[鎮心朱砂丸]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止痛和消炎作用。鉛丹能夠有效減少由炎症引起的疼痛,並幫助緩解因炎症引起的不適。鉛丹的消炎效果還能夠幫助減少體內的炎症,提升[鎮心朱砂丸]在止痛和治療相關疾病方面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安神: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硃砂性寒,味甘、辛,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人參與硃砂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可補益心氣,安神定志,對於氣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2. 防止硃砂毒性:硃砂有一定的毒性,人參可起到解毒的作用,減緩硃砂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同時,人參補氣益血,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減輕硃砂對心血管的刺激。

鎮心硃砂丸方劑中含有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其能養心氣、寧心神,與硃砂、遠志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達到鎮心安神之目的。
  2. 健脾益氣: 茯神亦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心神失養之本源。配合其他藥材,如酸棗仁、柏子仁等,可更好地調和臟腑,促進心神安定,提升療效。

鎮心硃砂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心: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善鎮心安神,但容易耗傷陰液。麥門冬可補其不足,起到滋陰養心,協調藥性,增強鎮心安神功效的作用。
  2. 潤肺止咳: 麥門冬兼具潤肺止咳之功。心與肺相表裡,心神不寧往往伴隨肺氣不利,出現咳嗽、胸悶等症狀。麥門冬可潤肺止咳,改善肺氣,從而間接安神定志,有助於整體療效。

「鎮心硃砂丸」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獨活性溫,味苦辛,入肝經,能祛風濕、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心神不安、胸悶氣短等症狀,有助於改善心悸、失眠等問題。
  2. 配合硃砂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獨活的疏風通絡之性,有助於將硃砂的藥力引導至心經,增強鎮心安神之效,更好地起到治療心神不寧的功效。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菊花,主要考量其清熱平肝、鎮靜安神之功效。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疏風散熱之效。

在鎮心硃砂丸中,菊花主要發揮鎮靜安神的作用,配合硃砂等藥物,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菊花還可清熱解毒,輔助其他藥物消除因心火亢盛或肝火上炎導致的炎症反應。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平肝熄風: 防風性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作用。鎮心硃砂丸以硃砂鎮心安神,但若心神不寧因風邪入絡所致,則需配合防風疏風散寒,以達到平肝熄風、鎮心安神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方中硃砂性寒,需配合辛溫之品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性過重,影響藥效。防風辛溫,可與硃砂相互配伍,使藥力平和,安全有效。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安神定志:黃芩味苦寒,入心、肺、膽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安神的功效。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心煩失眠等症狀,黃芩可有效清心火,使心神安定。
  2. 佐硃砂,增強鎮心安神作用:硃砂性涼,具有鎮心安神、解毒的作用。黃芩苦寒,與硃砂相配,一清心火,一鎮心神,可增強鎮心安神功效,更有效地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鎮心硃砂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硃砂性寒,甘草性甘平,兩者配伍可調和藥性,減輕硃砂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增強硃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此外,甘草還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心朱砂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血風,氣壅多驚悸,頭目旋痛,煩熱恍惚」,為古代用於治療女性因血虛受風(血風)、氣機壅滯導致的一系列精神與心神不寧症狀。其核心病機為:

  1. 血虛風動:肝血不足,風邪內襲,上擾頭目,故見頭暈目眩、頭痛。
  2. 氣滯痰熱:氣機壅滯化熱,痰熱擾心,故心煩、驚悸、神志恍惚。
  3. 心神失養:血虛兼痰熱,心神失於濡養,故睡眠不寧、多夢易驚。

此證屬本虛標實,以血虛為本,風、痰、熱為標,症狀多見於情志不遂或體質虛弱的女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鎮靜安神,潛陽息風

  • 重鎮藥:朱砂、金箔、銀箔、紫石英、龍齒──質重沉降,直接鎮攝浮越之陽氣,安定心神。
  • 息風藥:白僵蠶、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防風、獨活──平息肝風,疏通經絡,緩解眩暈頭痛。

2. 清熱化痰,開竅醒神

  • 清熱解毒:牛黃、天竹黃、子芩、馬牙消──清心肝熱毒,化痰散結。
  • 開竅通絡:龍腦(冰片)、麝香──芳香走竄,開閉醒神,改善神昏恍惚。

3. 補益氣血,扶正固本

  • 益氣養陰:人參、麥門冬、茯神、甘草──補氣生津,寧心安神。
  • 養血活血:當歸、赤筋(疑為赤芍或丹參)──調和營血,柔肝息風。

4. 標本兼治,升降並調

  • 配伍特點
    • 重鎮藥配伍輕揚之品(如蔓荊子、甘菊花)──升降相因,既抑浮陽,又散頭面風熱。
    • 補益藥與化痰藥同用(如人參配天竹黃)──補虛不助痰,祛邪不傷正。
  • 給藥途徑:以荊芥薄荷湯加竹瀝送服,借助辛涼升散之力,引藥上行,兼化痰熱。

總結

此方以「鎮驚安神」為主軸,結合清熱化痰、養血息風,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思維。針對血虛風動、痰熱擾心之證,通過多重機制協同:

  1. :重鎮藥安定浮陽。
  2. :清熱藥化解痰火。
  3. :益氣養血藥固護根本。
  4. :開竅藥暢達神機。

全方結構嚴謹,適於虛實夾雜、風痰上擾所致的精神情志病證,屬中醫「標本同治」的典範。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兩半(細研,水飛過),龍腦1分(細研),牛黃半兩(細研),龍齒1兩,天竹黃1兩(細研),虎眼2對(酒浸1宿,微炙),蛇骨皮3分,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白僵蠶3分(微炒),馬牙消1兩(細研),金箔100片(細研),銀箔100片(細研),赤筋1兩,當歸3分(銼,微炒),蔓荊子半兩,麝香半兩(細研),犀角屑1兩,遠志1兩(去心),鉛霜1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茯神1兩半(去木),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獨活1兩,甘菊花1兩,防風1兩(去蘆頭),子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後、臨臥以荊芥薄荷湯加竹瀝半合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鎮心朱砂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朱砂1兩半(細研,水飛過),龍腦1分(細研),牛黃半兩(細研),龍齒1兩,天竹黃1兩(細研),虎眼2對(酒浸1宿,微炙),蛇骨皮3分,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白僵蠶3分(微炒),馬牙消1兩(細研),金箔100片(細研),銀箔100片(細研),赤筋1兩,當歸3分(銼,微炒),蔓荊子半兩,麝香半兩(細研),犀角屑1兩,遠志1兩(去心),鉛霜1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茯神1兩半(去木),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獨活1兩,甘菊花1兩,防風1兩(去蘆頭),子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血風,氣壅多驚悸,頭目旋痛,煩熱恍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