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左金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除暑濕,和胃止嘔: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效。暑濕困脾,可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藿香能驅散暑濕,使脾胃恢復正常運作,從而止嘔。
2. 協同其它藥材,增強療效: 藿香左金湯以清熱解暑、化濕止嘔為主要功效,藿香與其它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風散熱、化濕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
藿香正氣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源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和胃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效。與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合用,可增強其溫中止嘔之力,緩解因寒濕困脾、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 助氣行濕,調和脾胃:吳茱萸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與藿香、蒼朮等藥物配合,可促進氣機升降,散寒化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因此,吳茱萸在藿香正氣湯中起到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助氣行濕、調和脾胃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藿香正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善降,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可針對暑濕所致的發熱、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與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物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 抑制濕熱蘊結: 藿香正氣湯針對的是暑濕內蘊、脾胃氣滯的病症。黃連可抑制濕熱蘊結,防止濕熱之邪進一步侵犯脾胃,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燥濕化濕、理氣和中之效。
藿香正氣散中的半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藿香正氣散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為主,而半夏的加入則可協同化解濕濁,防止濕邪阻遏氣機,並減輕胸悶、嘔吐等症狀。
二、 和胃降逆: 半夏亦能和胃降逆,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不暢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較佳的緩解作用。與藿香正氣散中其他藥物相配合,可加強其治療脾胃濕熱、氣機阻滯的療效。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 藿香正氣散主治濕濁內阻,脾胃失調所致的感冒、腹痛、嘔吐等症狀。赤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效,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使濕邪得以排出,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 清熱化痰: 赤茯苓味甘性平,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可以輔助藿香、蒼朮、厚朴等藥物清熱解表,化解痰濕,進一步緩解因濕邪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木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藿香正氣散中加入木通,可以幫助消除因暑濕所致的膀胱濕熱,利尿消腫,緩解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
- 引藥下行:木通性寒,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膀胱,更有效地發揮藿香正氣散的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之功效。
藿香正氣湯中的澤瀉,其加入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藿香正氣湯中,因有香薷、佩蘭等辛溫解表藥,可能導致汗出過多,或脾胃濕阻,澤瀉可利水滲濕,避免濕邪停滯,有助於藥效發揮。
- 清熱降火:澤瀉兼具清熱降火之功。藿香正氣湯中,因有蒼朮、厚朴等燥濕化痰藥,可能造成燥熱,澤瀉可清熱降火,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總之,澤瀉在藿香正氣湯中,不僅利水滲濕,更能清熱降火,使藥性更趨平和,並能有效改善濕熱症狀。
藿香正氣散中的豬苓,是為了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在藿香正氣散中,主要用於治療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
藿香正氣散中,藿香、蒼朮、厚朴、陳皮、橘皮等藥物辛溫芳香,能化濕解表,而豬苓則能利水滲濕,使濕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濕邪困脾、脾胃不和之目的。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藿香正氣散為辛溫解表藥,性偏燥烈。甘草味甘性平,可緩解藥性,防止燥烈傷津,避免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灼痛等副作用。
- 增強藥效,協調各藥: 甘草為中藥之王,具有調和諸藥、解毒、止痛等功效。加入甘草可協調方中其他藥物的功效,使之相輔相成,增強解表化濕、理氣止痛的療效。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藿香正氣散主治濕熱內阻,脾胃不和,証見腹痛、嘔吐、泄瀉等症。滑石可以清熱利濕,去除濕邪,緩解腹痛、泄瀉等症狀。
- 利水通淋:滑石能利水通淋,有利於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濕熱之邪停滯在體內,容易導致小便不利,滑石能促進利尿,幫助排出體內溼熱,緩解小便不利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藿香左金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藿香左金湯主要治療熱霍亂證候,具體表現為:
- 上部症狀:嘔吐黃水或酸水,胸悶不適
- 下部症狀:急驟腹瀉,瀉下物稠粘,腹部疼痛
- 全身症狀:心煩口渴,小便短赤且排出時有灼熱感
- 舌脈表現:舌苔黃膩或偏黃色為主,脈象多弦急
此方針對濕熱內蘊、升降失司所致之嘔瀉交作,其特點為症狀急劇發作,排泄物質地稠粘,且伴隨明顯熱象(如口渴、溺赤、苔黃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結構與配伍邏輯:
芳香化濕濁:
- 杜藿香為君藥,芳香化濕、和中止嘔
- 新會皮理氣健脾,助藿香化濕
清熱燥濕:
- 左金丸配伍(黃連6分、吳茱萸2分)清肝和胃,降逆止嘔
- 黃連用量倍於吳茱萸,偏重清熱
降逆和胃:
- 薑半夏、鮮枇杷葉降逆止嘔
- 鮮竹茹清熱化痰止嘔
分利濕熱:
- 赤苓、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利水滲濕,令濕熱從小便出
- 六一散(滑石、甘草)清暑利濕
調暢氣機:
- 炒枳殼理氣寬中,助脾胃氣機升降
治療原理推理: 此方體現了「芳香化濕、清熱解毒、分消走泄」的治療策略:
- 通過藿香、陳皮等芳香之品化濕濁,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以左金丸加減清泄肝胃鬱熱,解除嘔吐酸水的病機
- 大量利水藥物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原則
- 枇杷葉、竹茹等煎湯為引,加強降逆止嘔效果
方劑特點:
- 清利與芳香並用,既化濕又清熱
- 降逆與分消同施,上止嘔下止瀉
- 重點在於通利小便以實大便,對濕熱型泄瀉尤為適宜
- 黃連與吳茱萸的比例調整為3:1(原左金丸為6:1),在清熱同時兼顧胃氣
此方在傳統應用上體現了對濕熱霍亂「急則治標」的思路,通過多途徑分解濕熱病邪,恢復中焦升降功能。
傳統服藥法
杜藿香3錢,吳茱萸2分,小川連6分,新會皮2錢,薑半夏1錢半,炒枳殼1錢半,炒車前1錢半,赤苓3錢,細木通1錢,建澤瀉2錢,豬苓1錢半,六一散4錢(包煎)。
先用鮮括淡竹茹5錢,炒香鮮枇杷葉1兩,並井、河水各1碗,煎至1碗,分2次服。
服後毋多飲茶,多飲茶則連藥吐出,不得藥力矣,切宜忍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左金湯, 出處:《濕溫時疫治療法》。 組成:杜藿香3錢,吳茱萸2分,小川連6分,新會皮2錢,薑半夏1錢半,炒枳殼1錢半,炒車前1錢半,赤苓3錢,細木通1錢,建澤瀉2錢,豬苓1錢半,六一散4錢(包煎)。 主治:熱霍亂。上吐黃水,或嘔酸水,暴註下迫,瀉出稠粘,心煩口渴,胸悶腹痛,溺赤短熱,脈多弦急,舌苔黃膩,或黃多白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