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五苓飲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解表 的特性。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的功效。五苓散主治濕熱內蘊,而荊芥的加入,可以 針對風熱表證,兼顧內濕。例如,若患者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風熱表證,同時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濕熱內蘊症狀,則荊芥的加入可以 清熱解表、利濕消腫,達到治表兼顧內之功效。此外,荊芥還有 宣肺止咳 的作用,對於伴有咳嗽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荊防五苓飲中的防風,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方劑中,五苓散主治濕邪困脾,而荊防二味藥則針對外感風寒之邪,起到解表發汗的作用。防風辛溫,能疏散風寒,兼能止痛,與荊芥相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同時亦可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因此,防風的加入,既能增強解表散寒之力,又能兼顧止痛作用,使方劑更能全面地治療風寒溼邪所致的表證。
荊防五苓飲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五苓飲主治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症,澤瀉能利水滲濕,將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達到清熱解暑、利水消腫之效。
- 健脾利濕: 澤瀉亦能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避免濕邪內困。荊防五苓飲中,除澤瀉外,還包含茯苓、豬苓等健脾利濕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荊防五苓飲中包含柴胡,主要是由於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
- 疏肝解鬱:柴胡能疏解肝氣鬱結,解除肝臟對脾胃的抑制作用,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
- 升陽舉陷:柴胡能升提陽氣,使脾胃升清氣,有助於水濕的排出。
在荊防五苓飲中,柴胡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有效地治療水濕內停、脾陽不振引起的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腹脹等。
荊防五苓飲的組成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木通性寒味苦,具有利水消腫、通經下乳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五苓飲本身即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而木通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其利水效果,有助於水濕的代謝排出。
- 清熱解毒:木通除了利水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緩解由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赤等症狀。荊防五苓飲本身也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木通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而言之,木通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荊防五苓飲的利水效果,同時也提升了其清熱解毒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荊防五苓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調和藥性,緩和脾胃: 五苓散以利水滲溼爲主,但可能損傷脾胃之氣。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因利水太過而傷及脾胃。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甘草與五苓散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健脾益氣之功,增強療效。同時,甘草可增強藥物的滲透力,使藥物更易進入病竈發揮作用。
荊防五苓飲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五苓飲本身就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赤茯苓的加入更能增強其利水消腫、健脾除濕的作用,對於水濕內停、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效果更顯著。
- 健脾益氣:赤茯苓除了利水滲濕,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五苓飲中加入赤茯苓,能補益脾胃,促進水液代謝,避免過度利水傷脾,使利水效果更持久有效。
荊防五苓飲中加入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五苓散本身主治濕痺、水腫,而豬苓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進一步緩解水腫及濕痺症狀。
- 健脾利濕: 豬苓兼具健脾功效,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減少水濕在體內積聚,進一步改善水腫、濕痺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荊防五苓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夏日疫病」,即夏季因暑熱濕邪交蒸,或瘴癘之氣導致的時行疫病。暑多夾濕,易犯脾胃,阻滯氣機,故常見發熱、頭身困重、胸悶嘔惡、小便不利等症。方中以「五苓」為名,推測其承襲《傷寒論》五苓散化濕利水之旨,結合疏風解表藥,針對暑濕型疫病而設。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表透邪:
- 荊芥、防風:辛溫發散,開泄腠理以驅表邪,兼能勝濕,針對夏日風暑濕邪初犯肌表之證。
- 柴胡:升散疏泄,和解少陽,可解半表半裡之熱,防邪內傳。
利濕清熱:
- 五苓骨架(澤瀉、赤茯苓、豬苓):淡滲利濕,導暑濕從小便而出,為方中核心。
- 木通:苦寒通利,增強清熱利尿之效,使濕熱有出路。
調和輔佐:
- 甘草:和中調藥,緩和諸藥峻利之性。
- 生薑:辛溫散表,和胃止嘔,助解表化濕。
- 人參(虛者加):益氣扶正,防利濕傷陰,契合「暑傷氣」之理。
整體方義
此方為「解表利濕」之合方。夏日疫病多因濕熱夾表邪,表裡同病。方中解表藥開泄腠理,使邪從外散;利濕藥通調水道,使邪從下滲,表裡分消。暑濕既去,則熱無所附,疫病自緩。加人參之變通,亦體現對體虛者「祛邪不傷正」的考量。
推論可能功效
除原載「夏日疫病」外,依組方推測,或可延伸用於:
- 暑濕感冒:發熱、頭重、尿少、苔膩者。
- 濕濁中阻:如夏季胃腸型感冒見吐瀉、胸悶者。
- 輕度水腫:因濕邪困脾,小便不利者。
此方體現「分消走泄」治則,符合中醫「通陽不在溫,在利小便」的濕病治療思路,然具體應用仍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荊芥7分, 防風1錢, 澤瀉1錢, 柴胡8分, 木通3分, 甘草3分, 赤茯苓1錢5分, 豬苓1錢5分。
虛者,加人參3分。
加生薑3片,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五苓飲, 出處:《窮鄉便方》。 組成:荊芥7分,防風1錢,澤瀉1錢,柴胡8分,木通3分,甘草3分,赤茯苓1錢5分,豬苓1錢5分。 主治:夏日疫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