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十宣湯

JIE DU SHI XU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5%
心經 10%
膀胱經 8%
胃經 8%
腎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豬苓」的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二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清除體內濕熱,有助於排解毒素。十宣湯用於治療外感熱毒、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而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體內毒素排出,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
  2. 健脾益腎: 豬苓兼具健脾益腎之功效,能增強脾腎功能,促進機體正氣恢復。對於因外感熱毒導致的脾胃虛弱、腎氣不足等症狀,豬苓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在解毒十宣湯中,可藉由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毒素及熱邪排出,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同時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澤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澤瀉與黃芪、茯苓等藥物搭配,可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促進機體康復。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功效。十宣穴位於手指末端,是血液循環的末梢,當歸可以促進血液流通,引導瘀血下行,以利於毒素排出。
  2. 補血益氣,增強抵抗力: 當歸補血益氣,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加速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進一步提升解毒效果。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當毒邪侵襲人體,引起發熱、口渴、心煩、血熱妄行等症狀時,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這些不適。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毒邪侵襲常耗損人體陰液,導致津液不足,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養陰液,使津液充足,緩解燥熱,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解毒十宣湯中加入生地黃,可發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解毒消炎,恢復機體健康。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毒邪攻伐所致的疼痛及痙攣: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毒邪入侵,往往會導致氣血瘀滯,經脈不通,引發疼痛、痙攣等症狀。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調和氣血,舒筋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保護脾胃,防止毒邪傷及脾胃:白芍能益氣養血,補益脾胃。毒邪攻伐,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調。白芍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功能,有效抵抗毒邪對脾胃的損傷,促進機體恢復。

解毒十宣湯中包含防風,其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邪,解毒透疹: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解表透疹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外襲引起的疹出不暢、熱毒鬱積等症狀,防風可起到疏風解毒、促進疹出、加速痊癒的作用。
  2. 輔助其他藥材,增強療效:解毒十宣湯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而防風則可幫助這些藥材更好的發揮功效,促進藥力滲透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防風在解毒十宣湯中起到疏散風邪、解毒透疹、輔助其他藥材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源於其 解毒消腫、疏風散熱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肝經,具有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 的作用。此方以十宣穴放血,旨在 解毒外出,而荊芥則有助於 疏散體內毒素,加速毒素排出,並 消散熱毒,配合放血達到 解毒消腫 的目的。此外,荊芥還可 疏風解表,對於因風熱外襲導致的發熱、頭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解毒十宣湯的療效。

解毒十宣湯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因為木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等症狀,木通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解毒十宣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熱症,例如: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引飲、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等。木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解除熱毒,達到退熱、利尿、解毒的效果。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十宣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內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甘草的加入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傷陰耗津。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解毒效果,並能協同其他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方中以其清熱解毒之性,可針對外感熱毒、濕熱蘊結等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頭痛、腹痛等症狀。

二、瀉火止痛: 黃芩性寒,善於瀉火,能清泄心肺之熱,對於熱毒鬱積所致的疼痛,如頭疼、咽喉痛、牙痛等,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總之,解毒十宣湯中加入黃芩,是為了利用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幫助患者快速退熱消炎,緩解病症。

解毒十宣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解毒: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解毒的功效。十宣湯主治外感熱毒,可出現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而枳殼可疏肝理氣,使氣血流通,有助於解毒散熱。
  2. 消食化積,降逆止嘔:枳殼亦具消食化積,降逆止嘔之效。外感熱毒常伴有胃腸道反應,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枳殼可以消食化積,降逆止嘔,改善胃腸道症狀,輔助解毒。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十宣是指手指末端十個穴位,此方常用於治療熱毒內陷、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狀。柴胡可疏解肝鬱之氣,使氣機暢達,利於熱毒從表向裏解,緩解患者煩躁、神志不清等症。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解毒效果:解毒十宣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佳。

解毒十宣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天花粉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患者不適。
  2. 利濕通淋: 天花粉還兼具利濕通淋之效。當患者因熱毒蘊積於體內,導致尿路不通暢、小便不利時,天花粉能通過利濕通淋的作用,將體內毒素排出,促進排尿,緩解患者的尿路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解毒十宣湯 」介紹

中藥方劑「 解毒十宣湯 」主要成分是:豬苓,澤瀉,當歸,生地黃,白芍,防風,荊芥,木通,甘草,黃芩,枳殼,柴胡,天花粉,主治功效是:飛遊毒:因榮衛受到其肌肉的熱毒侵襲,所以生出這種疽,赤腫遊走不定。

1.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3. 柴胡

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4.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6. 黃芩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7. 荊芥

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8. 木通

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9. 生地黃

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10. 天花粉

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11. 澤瀉

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12. 枳殼

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3. 豬苓

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解毒十宣湯 」利用多種草藥的性質,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益氣健脾、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各種疾病,如風熱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急性氣管炎、肺炎、肺膿腫、闌尾炎、膽囊炎、泌尿系統感染等。

傳統服藥法


豬苓、澤瀉、當歸、生地、白芍、防風、荊芥、木通、甘草、黃芩、枳殼、小柴胡、天花粉。
白水煎,乳母及子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解毒十宣湯有清熱解毒、宣通氣血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十宣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豬苓、澤瀉、當歸、生地、白芍、防風、荊芥、木通、甘草、黃芩、枳殼、小柴胡、天花粉。 主治:飛遊毒。因榮衛受其肌熱,故生此疽,赤腫走註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