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人參酒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酒,顧名思義,是以人參為主要成分,以酒為賦形劑所製成的中藥方劑。歷代醫家多將其用於治療「諸虛」之症,其功效與治療原理,可從諸多古籍中得到佐證。
一、 主治功效:
綜觀《本草綱目》、《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幼科》、《証治準繩‧雜病》、《資生集》、《婦科冰鑑》、《胤產全書》等多部醫籍記載,人參酒的主要功效在於補中益氣。 諸多古方中,人參酒皆被用於治療因氣虛、血虛、陰虛等導致的諸多症狀,例如:《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補中益氣,通治諸虛」;《奇效良方》、《資生集》、《婦科冰鑑》、《胤產全書》等書則記載其用於治療血風勞、子宮久冷等症,這些疾病都與氣血不足、臟腑虛弱相關。 《証治準繩‧雜病》更提及人參酒可用於治療風軟腳弱,此處的人參酒,其功效更偏向於補益元氣,改善因氣虛導致的肢體乏力。 《証治準繩‧幼科》中,則將人參酒用於痘瘡治療中,佐以滋養元氣,顯示其在提升機體抗病能力方面的作用。 因此,人參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補益某一臟腑,而是整體提升人體的正氣,從而改善因正氣不足導致的各種虛弱症狀。
二、 治療原理: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其藥性溫和,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仁齋直指方論》中楊士瀛對人參功效的描述已十分精煉。人參入酒後,其有效成分能更好地溶解於酒中,更易於人體吸收,且酒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促進人參藥力的發揮。
人參酒治療「諸虛」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補氣益血: 人參的補氣作用是其根本,通過補益元氣,可以改善氣虛導致的乏力、倦怠、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人參也具有益血作用,可以改善血虛導致的頭暈、心悸、面色萎黃等症狀。
滋陰生津: 雖然人參偏溫,但其並不燥烈,適當使用也能滋陰生津,改善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這一點,在《醫學綱目》中關於用人參酒治療大便祕的案例中有所體現。
溫通經絡: 酒本身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這與《証治準繩‧雜病》中記載人參酒治療風軟腳弱的功效相符。
整體調理: 人參酒並非單純針對某一臟腑或症狀,而是通過補益元氣,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改善各種因正氣不足導致的虛弱症狀。 這正是其「通治諸虛」的理論基礎。
總而言之,人參酒的治療原理是基於人參的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等功效,結合酒的活血通絡作用,達到整體調理,扶正祛邪的目的,從而治療各種因正氣不足導致的「諸虛」之症。 其應用範圍較廣,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人參。
補中益氣。
上為末,同曲、米釀酒,或袋盛浸酒。
煮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體質診斷:人參酒屬於補品,應根據個人實際體質選用,過補可能導致上火或其他不適。
- 使用禁忌:有些患者,如高血壓、重度燥熱者,應避免使用。
- 適量飲用:不宜過量飲用,建議遵循醫生或中醫師的建議。
- 儲存條件:應存放在陰涼避光處,防止酒精揮發或變質。
-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在飲用前應諮詢醫生意見,以確保安全。
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你更好地準備和使用人參酒!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酒,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五。 組成:人參。 主治:補中益氣。主治:諸虛。
人參酒,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人參1兩半,防風1兩半,茯苓1兩半,細辛1兩半,秦椒1兩半,黃耆1兩半,當歸1兩半,牛膝1兩半,桔梗1兩半,乾地黃3兩,丹參3兩,薯蕷3兩,鍾乳3兩,礬石3兩,山茱萸2兩,川芎2兩,白朮2兩半,麻黃2兩半,大棗30枚,五加皮1升,生薑(切,炒乾)2升,烏麻(碎)2升。 主治:筋虛極,則筋不能轉,十指爪皆痛,數轉筋;或交接過度,或病未平復交接,傷氣內筋絕,舌卷唇青引卵縮,脈疼急,腹中絞痛;或便欲絕,不能飲食;好悲思,四肢虛極,腳手拘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