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丹

全真丹

QUAN ZHE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扁鵲心書》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9%
腎經 14%
肝經 14%
心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4%
膽經 4%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全真丹方劑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助陽化氣的功效。全真丹多用於陽虛寒凝、脾胃虛寒等症,高良薑可溫陽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高良薑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肉桂、附子等溫熱藥性相協同,有助於溫補陽氣,並能緩解溫熱藥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藥效。

全真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全真丹常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脾胃虛寒、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陽氣生髮,改善體寒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乾薑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相配伍,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助藥力之效,更有效地發揮全真丹的治療作用。

乾薑在全真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配伍的精妙之處,通過藥物相互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全真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止痛: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吳茱萸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呃逆嘔吐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全真丹中加入吳茱萸,可以增強其溫中降逆、止痛止嘔的功效。

全真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之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虛證,如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附子可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2. 扶正祛邪: 全真丹常用於治療多種寒證,而附子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其溫陽之力可驅散寒邪,恢復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附子的溫陽之性,使其成爲全真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能夠有效地改善陽虛證,並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全真丹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效能,可助於緩解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吸收,增強食慾,達到健脾和胃之效。
  2. 燥濕化痰: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痰濕阻滯之症。全真丹可能因其他藥材屬性較寒涼,加入陳皮可起到溫和脾胃,避免寒涼損傷脾胃陽氣的作用。

全真丹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全真丹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青皮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解除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2. 健脾消食,降逆止嘔:青皮還具有健脾消食、降逆止嘔的作用。全真丹中常加入一些健脾消食的藥材,如陳皮、山楂等,青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健脾消食的效果,並有助於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全真丹為傳統中藥方劑,主效在於溫補脾腎、調和胃氣、行散濕滯。以下就其功效主治與組成邏輯進行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所針對證候多屬「虛寒」與「氣滯濕阻」之證,主治範圍涵蓋:

  1. 中焦虛寒:心腹刺痛、胸滿氣逆、吐逆洩瀉、暑月傷冷食不化,反映脾胃陽虛,寒凝氣滯。
  2. 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四肢厥冷、時發潮熱,為腎陽不足所致。
  3. 濕氣阻滯:脅下脹痛、面目浮腫、小便赤澀淋瀝,乃寒濕內停,氣化不利之象。

此方結合溫陽散寒、行氣化濕之力,適用於寒證夾雜氣滯濕鬱之複雜病機。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全真丹以「溫裏藥」為主幹,配伍「理氣藥」,其結構邏輯如下:

  1. 溫陽散寒核心

    • 高良薑、乾薑(各4兩):溫中散寒,乾薑偏守中焦,高良薑善散胃寒,協力化解腹冷痛、嘔瀉。
    • 吳茱萸(3兩):暖肝下氣,降逆止嘔,針對脅痛、氣逆痞悶。
    • 大附子(2兩):大補命門之火,溫腎助陽以治下元虛冷、四肢厥逆。
  2. 行氣化濕輔佐

    • 陳皮、青皮(各2兩):理氣健脾,青皮疏肝破滯,陳皮和胃燥濕,助薑附通行氣機,解胸腹脹滿。
  3. 劑型與服法

    • 醋糊丸:醋味酸收,可緩和諸藥辛烈之性,並引藥入肝經。
    • 米飲送服:護胃氣,助藥力溫補中焦。

三、功效推導與機理

全方以「溫補脾腎」為本,「行氣祛濕」為標:

  • 補虛:附子壯腎陽,乾薑溫脾陽,共奏補火生土之效。
  • 祛邪:吳茱萸散肝寒,良薑化胃濕,青陳皮疏通三焦氣滯,使寒濕得散,氣機得暢。
  • 標本兼治:既治四肢厥冷、潮熱(本虛),亦消浮腫、淋瀝(標實),體現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思路。

此方設計嚴謹,針對虛寒夾濕之證,溫而不滯,散而不耗,為古典配伍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高良薑(炒)4兩,乾薑(炒)4兩,吳茱萸(炒)3兩,大附子(制)2兩,陳皮2兩,青皮2兩。
補脾腎虛損,和胃,健下元,進飲食,行濕氣。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小兒30丸,米飲送下。
無病及壯實人不宜多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全真丹, 出處:《扁鵲心書》。 組成:高良薑(炒)4兩,乾薑(炒)4兩,吳茱萸(炒)3兩,大附子(制)2兩,陳皮2兩,青皮2兩。 主治:補脾腎虛損,和胃,健下元,進飲食,行濕氣。主治:心腹刺痛,胸滿氣逆,脅下痛,心腹脹痛,小便頻數,四肢厥冷,時發潮熱,吐逆泄瀉,暑月食冷物不消,氣逆痞悶,面目浮腫,小便赤澀淋瀝,一切虛寒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