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通散中包含五靈脂,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五靈脂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通散中以其活血化瘀之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奏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功。
- 祛風止痛: 五靈脂可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五通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五靈脂的祛風止痛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
五通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五通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而風寒濕邪易傷陽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乾薑可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助藥力: 五通散中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等性寒,乾薑加入可起到溫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五通散方中包含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化濕止痛: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痛的功效。五通散主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致使肢體疼痛、關節不利等症,而高良薑能溫散寒濕,舒筋活絡,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增效用:高良薑性溫燥,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發揮,例如與羌活、獨活等藥物配伍,可增強祛風散寒的效果。同時,高良薑還能調和藥性,使方中藥物更易於發揮療效。
五通散方劑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五通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諸症,如脅肋脹痛、脘腹脹滿、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青皮可以通過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從而達到治療這些病症的效果。
- 消食導滯: 青皮還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五通散中常配伍其他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共同發揮消食導滯的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總之,五通散中使用青皮,是基於其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的藥理作用,可以有效治療肝氣鬱結和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病症。
五通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消積: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五通散常用於治療濕熱瘀阻、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而陳皮的理氣作用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陳皮有降逆止嘔之效,可以緩解因氣機逆亂、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五通散在治療一些伴隨嘔吐的疾病時,陳皮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主治功效
五通散主治功效分析
五通散的應用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病症:
跌打損傷後大便不通
《跌打損傷回生集》記載:「凡打傷後部,大便不通者,多用五通散。」,從組成分析,五通散組成沒有通便藥物,書中又提到「千金子」,應為處方別名,此處可能指的是巴豆,而並非五通散原方,原文也提到「去油,氣力大似牛」,可見為峻烈通便之藥物,與巴豆的特性相符。這說明在跌打損傷後,若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古人有時會使用強效通便藥物,如巴豆,來幫助排便。
婦人產後諸虛,血氣不調,臍腹疼痛
雖然沒有直接引用古文,但根據原方描述,五通散主治「婦人產後諸虛,血氣不調,臍腹疼痛,痞滿塊滯,瀉痢。」。方中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消癥;乾薑、高良薑溫經止痛,暖肝驅寒;青皮、陳皮理氣健脾,疏肝解鬱,燥濕化痰。諸藥合用,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因此可以治療產後因血瘀、氣滯、寒凝引起的各種不適。
寒月傷熱,食溫暖太過,漸成喉痹
《葉氏錄驗方》記載:「治大人女人小兒寒月傷熱,食溫暖太過,遂成積熱,春後即成涎盛上壅,漸成喉痹,咽間閉塞,涎纏爛喉風等疾。」,文中雖提到五通散,但沒有說明具體用法及加減。根據藥物組成分析,五通散主要功效為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對於「寒月傷熱,食溫暖太過」造成的熱證及喉痹,似乎沒有直接的治療作用。根據上下文的利咽湯,可以判斷此處應為利咽湯加減應用,而並非五通散。
吐血
《聖濟總錄》記載:「治吐血。五通散方。」,但未列出五通散的具體組成及用法,無法判斷其與上述五通散是否為同一方劑。因此,對於吐血的治療作用,尚需更多資料佐證。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五通散主治「產後諸虛,血氣不調」,以及「打傷後部,大便不通」的情況,主要以溫通為主,方中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消癥;乾薑、高良薑溫經止痛,暖肝驅寒,青皮、陳皮理氣健脾,疏肝解鬱,燥濕化痰。諸藥合用,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不過由於古籍記載有限,且不同醫家對五通散的應用及理解有所差異,因此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巴豆50枚(去皮),白麵1兩,鬱李仁350枚,鹽豉350粒,伏龍肝2兩。
上藥鍋子內炒熟,不住手攪,以煙青為度,傾出放濕地出火毒,搗羅為散。
每服半錢匕,溫蜜水調下。如患咯血,用前件藥末1兩,鄆州蛤粉2兩,同研羅細。每服1錢匕,薤汁半盞,生油兩點,食後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巴豆50枚(去皮),白面1兩,鬱李仁350枚,鹽豉350粒,伏龍肝2兩。 主治:吐血。
五通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五靈脂1兩,乾薑1兩,良薑1兩,青皮1兩,陳皮1兩。 主治:婦人産後諸虛,血氣不調,臍腹疼痛,痞滿塊滯,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