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益智、解鬱開竅的功效。

腎主藏精,精氣不足會導致神志恍惚、健忘失眠。遠志性味苦甘,歸心經,能振奮心氣,安心寧神,改善因腎精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健忘。此外,遠志也能通竅開鬱,對於因心脾鬱結而導致的胸悶不舒、心悸不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加入遠志可有效增強方劑安神益智、解鬱開竅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效。腎瀝湯原方多用於治療腎虛、膀胱氣虛等症,而麥門冬可輔助滋陰降火,緩解因腎虛而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不適。
  2. 合方藥性,相輔相成:腎瀝湯中常配伍其他滋陰清熱藥物,例如生地黃、熟地黃等。麥門冬與之搭配,可增強滋陰潤肺之力,並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和諧,更能有效改善症狀。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元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的功效。腎瀝湯本身以清熱利濕為主,使用人參可避免過度耗損元氣,並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 扶正祛邪: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參能補益脾腎之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有效抵抗病邪,促進疾病的痊癒。

因此,在「加減腎瀝湯」中加入人參,既能補益元氣,又能扶正祛邪,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腎瀝湯方中常含利水滲濕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而大棗能健脾益胃,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並使藥力更易於吸收。

二、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大棗性溫和,能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盛,減輕藥物的副作用。此外,大棗還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提高療效。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活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腎瀝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供血,緩解腰部疼痛。

2. 疏肝解鬱: 川芎還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腎虛常伴有肝氣鬱結,影響腎氣運行,導致腰痛加劇。川芎可疏通肝氣,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減輕腰痛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可有效提升加減腎瀝湯的治療效果,達到行氣活血、疏肝解鬱,改善腎虛腰痛的目的。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腎止遺: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汗、益氣生津、固腎止遺之功效。腎瀝湯本身以滋陰補腎為目的,加入五味子可加強固腎止遺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腎氣虛弱、遺精滑泄者。
  2. 酸收脾胃:五味子味酸,能收斂脾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吸收不良的症狀。腎瀝湯中常含有滋補藥材,若患者脾胃虛弱,容易造成藥物難以消化吸收,而五味子可起到收斂脾胃,增強藥效的作用。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滋陰養腎: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等功效。腎虛常伴有血虛,而當歸可補血活血,改善腎臟氣血不足,同時滋養腎陰,緩解腎虛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加減腎瀝湯整體偏於溫補,加入當歸可中和藥性,避免過於溫燥,同時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減腎瀝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腎瀝湯本身針對腎水不足、水濕停滯的症狀,澤瀉有助於利水消腫,減少水濕在體內積聚,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瀉火:腎瀝湯除了利水,也兼具清熱瀉火之功效。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清熱瀉火,緩解因熱邪內擾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總而言之,澤瀉在加減腎瀝湯中,發揮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水不足、水濕停滯、熱邪內擾等症狀。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氣,助腎陽之不足: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通經活絡之效。腎瀝湯主要針對腎陽不足、寒凝濕困所致的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桂枝的溫陽作用,可助腎陽之不足,溫暖膀胱,利水通淋,改善寒濕凝滯之症。

2. 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桂枝還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之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減輕腰膝冷痛等症狀。腎陽不足,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桂枝的調和作用,可改善氣血循環,使藥效更佳。

「加減腎瀝湯」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腎散寒: 腎為先天之本,喜溫惡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腎瀝湯多用於治療腎虛寒證,加入乾薑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冷、小便清長等症狀。
  2. 助藥力: 方中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性偏寒涼,易傷陽氣。乾薑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傷及陽氣,增強藥物療效。

總而言之,乾薑在「加減腎瀝湯」中起到溫腎散寒、助藥力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寒證。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腎瀝湯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乾、潮熱盜汗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緩解這些症狀。
  2. 養血補腎: 生地黃有很好的養血功效,可以補益腎陰,改善腎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從而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

總而言之,生地黃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緩解腎陰虛、虛火上炎等症狀,並能起到滋陰養血、補益腎陰的作用,使「加減腎瀝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腎瀝湯主治腎虛濕熱,症見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黃連可清泄下焦濕熱,改善尿路症狀。
  2. 抑制細菌:黃連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對於腎虛濕熱導致的尿路感染有一定治療作用。

因此,黃連在加減腎瀝湯中扮演著清熱瀉火、抗菌消炎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改善腎虛濕熱所致的尿路症狀。

中藥方劑[加減腎瀝湯]的組成中包含[桑螵蛸],是因為桑螵蛸具有補腎固精、安胎的功能。桑螵蛸能夠有效增強腎臟功能,改善腎虛引起的症狀,如尿頻、腰膝酸軟等。在[加減腎瀝湯]中,桑螵蛸的加入可以強化方劑對於腎虛的補益效果,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龍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潛陽,固澀止遺: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滋陰潛陽、固澀止遺的功效。腎瀝湯本身主治腎虛遺精,而龍骨能補腎固精,有助於止住遺精,提升療效。
  2. 平肝安神,鎮驚止搐: 龍骨兼具平肝安神、鎮驚止搐的作用。腎虛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龍骨能鎮定心神,改善睡眠質量,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加減腎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車前子、澤瀉等,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緩解藥性寒涼,避免傷脾胃,達到藥性調和的效果。
  2.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之功效, 可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保護機體免受損害。

主治功效


加減腎瀝湯

本中藥方劑主要治療身體非常虛弱、內臟不足,小便次數頻繁,呼吸困難,口渴、想喝水,而且膀胱急迫、尿急。


組成

由以下藥材組成的中藥方劑,包括:

  • 遠志
  • 麥門冬
  • 人參
  • 大棗
  • 川芎
  • 五味子
  • 當歸
  • 澤瀉
  • 桂枝
  • 乾薑
  • 生地黃
  • 黃連
  • 桑螵蛸
  • 龍骨
  • 甘草

以下以每一個藥材的名字開始介紹:


遠志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人參

人參具有補氣、補腎、益智安神、生津止渴等功效。


大棗

大棗具有補血益氣、養血安神、健脾益胃、止咳化痰等功效。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等功效。


五味子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澤瀉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乾薑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黃連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桑螵蛸

桑螵蛸,性溫、味甘、鹹,具有澀精止遺、固澀收斂、補氣、補腎、安神、利水消腫等多種功效。


龍骨

龍骨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腎瀝湯 」,主要成分包括遠志、麥門冬、人參、大棗、川芎、五味子、當歸、澤瀉、桂枝、乾薑、生地黃、黃連、桑螵蛸、龍骨、甘草,具有補氣、補腎、益智安神、生津止渴、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多種功效,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內臟不足、小便頻繁、呼吸困難、口渴、膀胱急迫、尿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腎1具(豬羊並可用),遠志2兩(去心),麥門冬1升(去心),人參1兩,大棗40枚,芎藭2兩,五味子2兩,當歸2兩,澤瀉2兩,桂心4兩,乾薑2兩,乾地黃3兩,黃連2兩,桑螵蛸30枚,龍骨2兩,甘草3兩(炙)。
上切。
以水1鬥5升,如常法煎取3升,去滓,分3服。
忌海藻 菘萊,生蔥,豬肉,蕪荑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腎瀝湯,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小品》。 組成:腎1具(豬羊并可用),遠志2兩(去心),麥門冬1升(去心),人參1兩,大棗40枚,芎藭2兩,五味子2兩,當歸2兩,澤瀉2兩,桂心4兩,乾薑2兩,乾地黃3兩,黃連2兩,桑螵蛸30枚,龍骨2兩,甘草3兩(炙)。 主治:大虛內不足,小便數,噓噏,焦熇飲水漿,膀胱引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