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摩腰膏中添加附子,主要是基於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藥性。附子為辛熱藥,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暖腎陽,驅散腰部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腰痛、腰痠、肢冷等症狀。
此外,附子還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腰部肌肉疼痛,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部局部血液供應,進而達到治療腰痛的效果。
摩腰膏中加入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 烏頭性熱,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寒邪引起的腰痛、腰膝酸軟等症狀,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
- 活血止痛: 烏頭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腰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能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處方,切勿自行配藥服用,以免造成中毒。
摩腰膏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腰部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天南星可起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的作用,並能消腫止痛,緩解腰部不適。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腰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因此,在摩腰膏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治療腰部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並促進腰部組織的康復。
摩腰膏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殺蟲止癢:雄黃性溫,有毒,能殺滅皮膚上的寄生蟲,如疥蟲、蝨子等,有效緩解因蟲咬引起的瘙癢。
- 活血化瘀:雄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因此,摩腰膏中加入雄黃,可以起到殺蟲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腰部瘙癢、疼痛等症狀。
摩腰膏中加入樟腦,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炎止痛:樟腦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腰部肌肉痠痛、風濕疼痛等症狀。其揮發性成分可穿透肌膚,深入患處,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樟腦可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腰部供血,有助於緩解腰部疲勞,改善腰部不適。
因此,摩腰膏中加入樟腦,可以有效緩解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狀,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摩腰膏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溫通經絡,止痛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溫熱之力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有效緩解腰部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如腰痛、腰痠等。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丁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腰部組織的供血,有助於消腫止痛,減輕腰部的疼痛和不適感。
摩腰膏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溫經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對於腰部寒涼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
活血止痛: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緩解腰部肌肉組織的瘀血和疼痛。
因此,乾薑在摩腰膏中發揮著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腰部寒涼、疼痛等症狀。
摩腰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針對腰部寒濕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吳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理氣止嘔的功效。對於腰部寒濕引起的腰痛,吳茱萸可以溫經散寒,驅散寒氣,並能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此外,吳茱萸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進一步減輕腰痛症狀。
摩腰膏中使用硃砂,主要考量其鎮痛、止癢、消炎等功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其所含的硫化汞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緩解腰部疼痛、瘙癢等不適。此外,硃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腰部傷痛的恢復。然而,硃砂有一定的毒性,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長期使用或過量使用。
摩腰膏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狀。同時,麝香也能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對於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腰痛有顯著療效。
此外,麝香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消腫止痛,進一步促進腰部傷患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摩腰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老人虛人寒濕腰痛」及「婦人白帶」。古代醫家認為,老年人或體虛者因陽氣不足,寒濕之邪易侵襲腰部經絡,導致氣血凝滯,引發冷痛、重著、活動不利;而婦人白帶多因下焦寒濕、脾腎陽虛,致使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此膏外敷,藉溫熱藥力透入肌膚,散寒除濕、溫通經脈,從而緩解腰痛與白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溫陽散寒為主
- 附子、烏頭尖:大辛大熱,具強力溫腎助陽、逐寒止痛之效,針對寒濕凝滯之本。
- 乾薑:輔助溫中散寒,強化陽氣布散,助附子、烏頭驅除經絡寒邪。
臣藥:化痰燥濕兼通絡
- 南星:辛溫燥烈,能化痰散結、祛風除濕,針對寒濕久鬱成痰之證(如腰部僵重、白帶黏稠)。
- 雄黃:辛溫有毒,外用可殺蟲燥濕,助南星化解濕濁。
佐使藥:開竅行氣助滲透
- 丁香:辛香走竄,溫腎助陽,兼行氣滯,促進藥力局部吸收。
- 麝香:穿透力極強,能開竅通絡,引諸藥直達病所。
- 潮腦(樟腦):辛熱芳香,外用可散腫止痛、除濕殺蟲,增強溫通效果。
輔助調和與增效
- 煉蜜為丸:滋潤緩和,避免刺激性過強,同時黏附皮膚延長藥效。
- 生薑汁化開:生薑辛溫發散,助藥力透皮,兼散寒邪。
- 熱敷法:通過烘熱激發藥性,促進氣血運行,強化溫通作用。
推論整體功效: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核心,結合「燥濕化痰」與「辛香透達」,外治腰部寒濕痹痛;而婦人白帶因寒濕下注者,亦可藉溫煦下焦、固攝帶脈而取效。其設計體現「外治內病」思路,通過局部刺激調整整體氣血,屬「標本兼顧」之法。
加減延伸
若寒邪甚者加「吳茱萸、桂皮」,可增強溫經散寒、引火歸元之效,進一步針對下元虛冷之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2錢半,烏頭尖2錢半,南星2錢半,乾薑1錢,雄黃1錢半,潮腦1錢半,丁香1錢半,麝香5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用1條,生薑汁化開,如厚粥樣,烘熱,置掌中磨腰上,令盡粘肉,烘綿衣縛定,腰熱如火,間三日用1丸。或加吳茱萸、桂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摩腰膏, 出處:《醫統》卷五十八引《三因》。 組成:附子2錢半,烏頭尖2錢半,南星2錢半,乾薑1錢,雄黃1錢半,潮腦1錢半,丁香1錢半,麝香5分。 主治:寒濕腰痛。
摩腰膏,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附子2錢半,川烏頭2錢半,南星2錢半,蜀椒1錢半,雄黃1錢半,樟腦1錢半,丁香1錢半,乾薑1錢,麝香1分。 主治:老人虛人腰痛,婦人帶下清水不臭者。黴毒筋攣骨痛。
摩腰膏,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附子尖2錢半,烏頭尖2錢半,南星2錢半,雄黃1錢,樟腦1錢半,丁香1錢半,乾薑1錢半,吳茱萸1錢半,朱砂1錢,麝香5粒(大者)。 主治:老人虛人寒濕腰痛,並婦人白帶。
摩腰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 組成:陳皮1兩(去白),陽起石5錢,乾薑5錢,沉香5錢,官桂(去粗皮)5錢,舶上硫黃5錢,吳茱萸5錢,雄黃5錢,蛇床子5錢,枯白礬1兩,杏仁1兩(去皮尖),輕粉1錢,麝香1錢半,附子1個(須1兩者,炮,去皮臍),母丁香1兩,朱砂1錢2分。 主治:壯筋骨,助元陽。主治:老壯一切腰痛痼冷,腿腳寒濕。
摩腰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經驗秘方》。 組成:母丁香(大揀丁香亦得)1兩,木香1兩,朱砂(水飛,另研)1兩,杏仁(去皮尖,另研)1兩,藿香1兩,白附子(去皮尖)1兩,乾薑(炮)1兩,蛇床子1兩,沉香1兩,官桂1兩,生硫黃1兩,吳茱萸(酒浸)1兩,枯白礬1兩,雄黃(水飛,另研)1兩,陳皮(去白)1兩,麝香減半,輕粉減半。 主治:補下元虛敗,悅顔輕身,益精堅髓。主治:男女五勞七傷,氣血衰弱及下墜疝氣,髭鬢早白,面色萎黃,耳聾腎虛,腰膝疼痛,寒濕腳氣,半身不遂,氣血衰敗;婦人子宮久冷無孕,及赤白帶下,並諸惡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