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制抱龍丸中加入天竹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竹黃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四制抱龍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天竹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炎症,減輕患者的痛苦。
- 散結消癥,化瘀止痛: 天竹黃還能散結消癥,化瘀止痛,對於咽喉部位的腫瘤和淋巴結腫大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四制抱龍丸中加入天竹黃,可以更好地達到散結消癥、化瘀止痛的效果,提高藥效。
四制抱龍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抱龍丸本身以治療小兒驚癇、夜啼、驚風為主,硃砂有助於平息驚恐,安撫心神,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 硃砂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其他藥物消炎解毒,並預防感染。小兒驚癇發作常伴有發熱、口渴等症狀,硃砂能清熱解毒,緩解發熱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四制抱龍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之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 祛風痰、散結、止痙攣 的功效。對於風痰阻滯所致的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 等症,天南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四制抱龍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防風等,亦可起到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的作用,與天南星配合使用,可以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對於[四制抱龍丸]中的雄黃成分,雄黃雖然有毒,但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雄黃具有高度毒性,且易於造成中毒,因此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已極少使用或完全禁用。
四制抱龍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濃烈,性溫通開,可直達心竅,醒神開竅,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濁阻竅等病症。抱龍丸主治中風昏迷,麝香可助其醒神開竅,加速患者恢復。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中風引起的肢體麻木、癱瘓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四制抱龍丸主治功效分析
病機分析
根據《幼科指南》的記載,陽癇的病機屬於「腑熱之病」,多因「急驚去風下痰不淨」所致,導致「發時身熱自汗,仰臥面赤,脈象數洪,牙關噤急,啼叫不已,口吐涎沫」。此處指出陽癇的本質是陽熱亢盛,而痰涎壅盛則是其重要的外在表現。
《兒科萃精》亦強調「痰涎壅盛者」方用四制抱龍丸,進一步確立了本方針對陽癇痰涎壅盛的病機。
《大方脈》則明確指出,「四制抱龍丸,治陽癇,痰涎壅塞。」並將其與治療陰癇的「定癇丹」區分開來,清晰地闡明了四制抱龍丸的適應症。
綜合上述古文,可以總結出四制抱龍丸主要針對的病機是:陽熱內盛,痰涎壅塞。
治療原理
四制抱龍丸的組方,正是針對陽癇的病機進行治療。
- 清熱化痰,鎮驚定癇: 天竹黃性寒,能清熱解毒,在此處有清瀉陽熱的作用; 硃砂能鎮靜安神、化痰止咳,可收鎮驚安神、化痰定癇之效。兩藥合用,能從本質上針對陽熱,並消除痰涎,緩解癇證的發作。
- 祛風化痰: 天南星能祛風除濕、散寒通絡,在此處主要發揮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之功,以助消除痰涎之邪。
- 辟穢開竅,化痰通絡: 雄黃性溫,能殺菌消毒、驅蟲滅鼠,在此處主要發揮其辟穢化痰的功效,以助痰涎的化解。
- 開竅醒腦,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能開竅醒腦、活血止痛,有助於改善癇證發作時的神昏、痙攣等症狀,並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
此外,諸書皆提及本方需加入麻黃、款冬花、甘草煎湯熬膏合丸,麻黃辛溫發散,能宣肺平喘,與諸藥相配,助化痰邪,款冬花能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有助於痰涎的排出,甘草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綜合而言,四制抱龍丸的治療原理,在於運用寒涼之藥清泄陽熱,配以溫燥之藥化痰祛風,並以開竅醒神之品,以達到清熱解毒,鎮驚定癇,祛風化痰,開竅醒腦之功,從而消除陽癇的發病因素,緩解臨床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天竺黃5錢,辰砂2錢,膽星1兩,雄黃2錢,麝香1分半。
上為極細末,另用麻黃、款冬花、甘草各5錢,煎湯去滓,慢火熬成膏,合藥末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薄荷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制抱龍丸,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天竺黃5錢,辰砂2錢,膽星1兩,雄黃2錢,麝香1分半。 主治:陽癇,痰誕壅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