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藥丸

CHI SHAO Y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五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4%
腎經 11%
胃經 4%
小腸經 3%
心包經 0%
膽經 0%
大腸經 0%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赤芍藥丸以「赤芍」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涼血止痛:赤芍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對於因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赤芍藥丸針對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以赤芍為主藥,發揮涼血止痛的功效。
  2. 活血化瘀:赤芍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赤芍藥丸利用其活血化瘀的特性,達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赤芍藥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艾葉,此種配伍有其深層的醫學意義。根據中醫理論,艾葉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在赤芍藥丸中加入艾葉,主要是用於調理婦科疾患,如月經過多、經痛等症狀。赤芍本身能活血化瘀、涼血止痛,與艾葉配合使用,則可增強溫經散寒、止血調經的作用。此外,艾葉還能提升整體方劑的溫通效果,對於因寒凝血滯所導致的各種疼痛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總體而言,艾葉在赤芍藥丸中的應用,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通過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來達到治療目的。

赤芍藥丸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赤芍藥性寒,善於涼血止痛,常用於熱病、瘀血、疼痛等症。但寒性過強,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畏寒肢冷等。

附子性熱,溫陽補火,能溫經散寒,扶正祛邪,可改善赤芍藥的寒性,避免其損傷陽氣。同時,附子還有強心、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增強赤芍藥的治療效果。

因此,赤芍藥丸中加入附子,是為了寒熱相濟,陰陽平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芍藥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助赤芍活血化瘀: 赤芍藥性寒涼,善於涼血止痛,但對於寒凝血瘀之症,單用赤芍藥可能效果欠佳。乾薑性溫,溫經散寒,可助赤芍藥活血化瘀,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 赤芍藥寒涼,若單獨使用可能損傷脾胃,乾薑溫中散寒,可調和赤芍藥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安全有效。

赤芍藥丸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行氣,疏肝解鬱: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赤芍藥丸中,赤芍藥、川芎等藥材偏於活血化瘀,而陳皮則可輔助理氣,促進氣血運行,避免瘀血停滯。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赤芍藥丸以活血化瘀為主,但若氣滯血瘀,則藥效難以發揮。陳皮的理氣功效,可使血行通暢,進一步增強赤芍藥丸的活血化瘀之效,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芍藥丸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兩者的協同作用:

  1. 活血化瘀:赤芍藥擅長涼血止痛,而當歸則以活血補血見長。兩者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調和氣血:赤芍藥偏於涼血,當歸則偏於溫補。兩者配伍,可調節氣血運行,使血行暢通,氣血調和,達到整體改善身體狀態的效果。

因此,赤芍藥丸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增強療效,更能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芍藥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 赤芍藥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但偏於清熱降火,對於氣血不足者效果較差。川芎則溫通經絡,活血行氣,與赤芍藥相互配合,能更好地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止痛效果。
  2. 協調藥性: 赤芍藥性寒,單獨使用易傷陽氣。川芎性溫,加入方中可中和赤芍藥的寒性,防止其過度寒涼,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安全可靠。

赤芍藥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赤芍藥性寒涼,擅長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但若單獨使用,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赤芍藥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增強赤芍藥的活血化瘀效果,使其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能減輕赤芍藥可能的毒副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總之,甘草在赤芍藥丸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赤芍藥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赤芍藥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而吳茱萸則以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見長。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既能緩解疼痛,又能調和氣血,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效果顯著。
  2. 溫陽散寒,扶正祛邪: 吳茱萸的溫陽散寒之性,可助赤芍藥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避免寒邪阻滯,令藥效更佳。同時,吳茱萸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赤芍藥丸

赤芍藥丸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赤芍、艾葉、附子、乾薑、陳皮、當歸、川芎、甘草、吳茱萸。主治功效為血虛引起的腹部兩側疼痛。

  1. 赤芍: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2. 艾葉: 艾葉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3. 陳皮: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4.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6. 甘草: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7. 吳茱萸: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等功效。

  8. 附子: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9. 乾薑: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赤芍藥丸是一種複方中成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補血活血、理氣行氣、溫經散寒、補陽、止瀉、止嘔、止咳化痰、溫裡溫中等功效,適用於血虛引起的腹部兩側疼痛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芍藥丸具有活血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和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貧血心絞痛肺結核前列腺炎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赤芍藥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赤芍藥半兩,艾葉半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陳皮1兩,當歸1兩,川芎3分,甘草3分,吳茱萸3分。 主治:血虛腹脅(疒丂)痛。

赤芍藥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 組成:芍藥1兩(用赤的),好乳香半錢,接骨木半兩,川當歸1兩,川芎1兩,自然銅1兩。 主治:打傷筋骨,或內剉,或傷損折,疼痛不可忍。

赤芍藥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赤芍藥3分,桂心1分,柴胡半兩(去苗),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赤茯苓半兩。 主治:小兒冷熱不調,可思飲食,食即不消。

赤芍藥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赤芍藥半兩,柴胡半兩(去苗),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桂心1分,赤茯苓半兩,訶黎勒皮半兩,木香1分,檳榔半兩,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小兒傷飽,心胸妨悶,脅下或痛。

赤芍藥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赤芍藥1兩,桔梗1兩(去蘆頭),細辛1兩,桂心1兩,木香1兩,乾薑1兩(炮裂,銼),檳榔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心疝,心腹(疒丂)刺疼痛,脅下滿脹。

赤芍藥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赤芍藥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桂心半兩,赤茯苓半兩,柴胡半兩(去苗),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小兒丁奚,雖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化。小兒寒熱久不解,仍不能食飲,苦食不消,哺露堅痞腹大,下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