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散

調氣散

DIAO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肺經 19%
肝經 11%
大腸經 7%
心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2%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散方中含有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行氣止痛之效,有助於疏肝理氣,調和脾胃,改善氣機不暢導致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木香兼具燥濕健脾之效,能祛除脾胃濕氣,增進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因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肢體困重等症狀。

綜上所述,木香在調氣散方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燥濕健脾,可有效改善氣滯濕阻所致的諸多症狀。

調氣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止痛: 烏藥性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肝理氣,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等症狀。
  2. 溫腎助陽: 烏藥還具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可以改善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調氣散中其他藥材也具備理氣、化痰、止痛等功效,與烏藥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調氣散中包含厚朴,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厚朴行氣化濕: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降逆止嘔的功效。調氣散主治氣滯濕阻所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泛酸等症,而厚朴可通過行氣化濕,疏通氣機,解除濕邪阻滯,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厚朴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 厚朴與調氣散中其他藥材,如陳皮、枳實等,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厚朴行氣化濕,陳皮理氣健脾,枳實消積化滯,三者合用,可加強行氣化濕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調氣散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鼻塞、頭痛、頭昏等症狀,白芷可起到疏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緩解疼痛。
  2. 升清降濁,調和氣血:白芷具有升清降濁的功效,可將濁氣下行,使清氣上升,有助於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調氣散中加入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並調節氣血,達到整體改善氣機的作用。

調氣散方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健脾和胃:青皮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增強食慾。調氣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青皮的加入可輔助健脾和胃,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調氣散中包含杏仁,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調氣散用於治療肺氣鬱閉,咳喘痰多等症,杏仁能宣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潤腸通便:杏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改善因肺氣鬱閉導致的便祕症狀。調氣散中包含杏仁,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泄廢物,改善肺氣鬱閉的症狀。

調氣散中加入蒼朮,是基於其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主要針對以下兩個方面:

  1. 脾胃濕困: 蒼朮能燥濕健脾,有助於化解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提升氣機升降。
  2. 風寒濕痹: 蒼朮能祛風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蒼朮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濕困導致的氣機不暢,以及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疼痛,從而達到調和氣機、改善症狀的目的。

調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調氣散常用於治療氣滯、脾虛等症,而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氣滯、脾虛所致的症狀。
  2. 降逆止嘔: 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等症狀。調氣散中加入陳皮,能更好地解決氣逆、嘔吐等伴隨症狀,提升療效。

調氣散方劑中包含前胡,主要是針對其疏風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前胡性微溫,味辛,入肺經,能宣肺解表、散寒止咳,並能利氣降逆,對於風寒犯肺、咳嗽氣喘、胸悶氣促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在調氣散中,前胡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散寒止咳、化痰止喘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調氣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之功效。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經。其主要作用為開宣肺氣,利咽止痛,並能化痰止咳

當肺氣鬱結,氣機不利時,桔梗可疏通氣道,宣肺利氣,從而達到調和氣機的效果。而其利咽止痛的作用,則可緩解咽喉腫痛,使聲音嘶啞的症狀得到改善。

因此,桔梗在調氣散中起到宣肺利咽,調和氣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肺氣鬱結導致的各種症狀。

調氣散方中使用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和其他藥材的寒熱燥濕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趨平和。調氣散中多為辛溫之品,加入甘草可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避免傷正氣。
  2. 緩解毒性:甘草具解毒作用,可減輕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調氣散中部分藥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加入甘草可降低其毒性,保護患者安全。

甘草作為藥引,在調氣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並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氣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
此方《調氣散》主療「跌打損傷昏暈者」,為傷科用方,旨在調暢氣機、疏壅開閉。古代醫家認為,跌打損傷後氣血逆亂、經絡壅滯,導致氣滯血瘀,甚則上擾神明而昏暈。此方通過理氣行滯、活血通絡,使氣血調和而神醒痛減。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析

  1. 理氣解鬱為核心

    • 香附(炒,3錢):主入肝經,善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為氣病之總司。
    • 烏藥(1錢半):溫通行氣,助香附疏解鬱滯,兼能散寒止痛。
    • 青皮(炒,1錢半)枳殼(炒,1錢半):破氣消積,針對氣滯脹滿,尤其擅行胸脅、脘腹之滯。
    • 厚朴(制,1錢半):燥濕行氣,消腹部脹滿,與枳殼協同增強降氣之效。
    • 紫蘇(1錢半)生薑(3片):辛溫宣散,開表通絡,兼和胃止嘔,助氣機外達。
  2. 活血通絡輔助

    • 鬱金(1錢半):既行氣解鬱,又能活血化瘀,打通氣血壅滯。
    • 檳榔(1錢半):破滯下行,導氣消積,兼能行水濕,助氣血流通。
  3. 利水降濁

    • 澤瀉(1錢半):利濕泄濁,引體內壅滯之水濕下行,減輕氣機阻遏。
  4. 載藥上行

    • 桔梗(8分):宣肺升提,與降氣藥相配,調節氣機升降平衡。

三、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以「調氣」為名,著眼於氣機壅滯之病機,通過疏肝理氣、降逆和胃、活血利濕三途徑,達到「通則不暈」之效:

  1. 氣滯散則神醒:跌撲後氣逆上沖,蒙蔽清竅,方中香附、烏藥、枳殼等理氣藥能速解氣鬱,使升降復常而神明自清。
  2. 血行則痛減:鬱金、檳榔兼活血之功,氣行則血活,瘀散則痛緩。
  3. 濕去則脹消:厚朴、澤瀉除濕消脹,減少經絡壓迫,助氣血暢行。

全方配伍嚴謹,理氣為主,兼顧血、水,體現中醫「氣為血帥」「調氣以和血」的治傷思路,適用於跌打後氣滯昏暈、胸腹脹滿之證。

傳統服藥法


檳榔1錢半,紫蘇1錢半,枳殼1錢半(炒),青皮1錢半(炒),鬱金1錢半,烏藥1錢半,香附3錢(炒),厚朴1錢半(制),澤瀉1錢半,桔梗8分,生薑3片。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氣散具有行氣止痛、醒腦開竅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調氣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暈眩梅尼爾氏病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容易焦慮恐懼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全身性水腫食慾不振容易憂鬱面部浮腫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木香1錢,香附1錢,厚朴1錢,人參1錢,橘皮1錢,藿香1錢,甘草(炙)1錢。 主治:變蒸。吐瀉,不乳多啼。

調氣散, 出處:《傷科匯纂》卷七。 組成:木香、烏藥、厚朴(薑制)、白芷、青皮、杏仁(去皮尖)、蒼朮(米泔水浸炒)、陳皮、前胡、桔梗、甘草梢。 主治:跌打損傷昏暈者。

調氣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白朮3分,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3分(炙微赤銼),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小兒4-5歲,腹內冷熱不調,不能食飲。

調氣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沉香、木香、藿香、蘇梗、砂仁、白豆蔻、甘草、白檀香。 主治:氣結腹痛。氣食相凝脾家,中氣鬱結,胸腹脹滿,痛應手背,失氣則痛減,氣閉則痛甚,脈沉者。

調氣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三。 組成:木香5分,檳榔7分,陳皮8分,甘草3分,青皮(麸炒)1錢,紫蘇5分,香附1錢,半夏8分,乳香3分,沒藥3分。 主治:氣滯於內,胸膈虛痞,腹中刺痛。

調氣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九。 組成:檳榔1錢半,紫蘇1錢半,枳殼1錢半(炒),青皮1錢半(炒),鬱金1錢半,烏藥1錢半,香附3錢(炒),厚朴1錢半(制),澤瀉1錢半,桔梗8分,生薑3片。 主治:肢面浮腫,腹脹便閉,脈弦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