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8%
肝經 15%
肺經 11%
大腸經 9%
心經 7%
腎經 6%
膽經 4%
三焦經 3%
心包經 2%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平肝流氣飲

整體功效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治

脅痛,及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者。

脅痛,即肋下疼痛,多由肝氣鬱結所致;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者,即小腹至肚臍周圍疼痛,並伴有疝氣內外疼痛,多由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本方以當歸、白芍、川芎、橘皮、茯苓、半夏、青皮、黃連、柴胡、香附、厚朴、梔子、甘草、吳茱萸等中藥組成,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脅痛、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痛等症。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五:「平肝流氣飲,治脅痛,及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者。方中當歸、白芍、川芎、橘皮、茯苓、半夏、青皮、黃連、柴胡、香附、厚朴、梔子、甘草、吳茱萸,皆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
  2. 《中醫臨床治療學》:「平肝流氣飲,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脅痛、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痛等症。」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1錢,白芍(酒炒)4分,川芎6分,橘皮(鹽湯洗)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薑制),青皮(醋炒)6分,黃連(酒炒)8分,柴胡7分,香附(童便浸,炒)8分,厚朴(薑汁炒)7分,梔子(鹽水拌炒)8分,甘草(炙,去皮)4分,吳茱萸(煮3次,去水,炒)4分。
上銼1劑。
加生薑3片,水煎,空心熱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藥物組成,其中當歸、白芍、川芎、橘皮、茯苓、半夏、青皮、黃連、柴胡、香附、厚朴、梔子、甘草、吳茱萸等均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當歸、白芍、川芎具有養血和營、調肝舒筋的功效;橘皮、茯苓、半夏、青皮具有理氣和胃、化痰止痛的功效;黃連、柴胡具有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香附、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梔子、甘草具有清熱解毒、和胃止痛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脅痛、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痛等症。但本方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流氣飲,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當歸(酒洗)1錢,白芍(酒炒)4分,川芎6分,橘皮(鹽湯洗)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薑制),青皮(醋炒)6分,黃連(酒炒)8分,柴胡7分,香附(童便浸,炒)8分,厚朴(薑汁炒)7分,梔子(鹽水拌炒)8分,甘草(炙,去皮)4分,吳茱萸(煮3次,去水,炒)4分。 主治:脅痛,及小腹至繞臍並疝氣內外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養血四物湯

相似度 66%

解鬱和肝丸

相似度 64%

柴胡青黛湯

相似度 63%

養血平肝散

相似度 63%

柴胡瀉肝湯

相似度 63%

寧坤養血丹

相似度 62%

秘傳瀉肝湯

相似度 61%

清鬱二陳湯

相似度 61%

補肝祛瘧湯

相似度 6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