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薑湯中使用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 化痰止咳,溫肺止嘔:乾薑亦具有化痰止咳、溫肺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痰阻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狀,乾薑能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此外,對於因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乾薑也能起到溫胃止嘔的作用。
乾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協調寒熱:乾薑性溫,茯苓性平,二者配伍,可協調寒熱,避免燥熱之弊。乾薑溫中散寒,茯苓利水滲濕,共同作用於脾胃,改善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 健脾利濕: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可助乾薑溫脾胃,利水滲濕,排出體內寒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同時,茯苓能緩解乾薑溫燥之弊,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乾薑湯為溫中散寒之經典方劑,其組成包括乾薑、當歸等藥材。當歸在此方中扮演著調血補虛的重要角色。根據中醫理論,寒邪易傷陽氣,耗損血液,而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溫通經絡。它不僅能夠滋養因寒邪侵襲而受損的血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乾薑的溫熱之力得以順利到達全身,共同發揮溫中散寒、補虛暖臟的功效。此外,當歸還能調和藥物,使整個方劑溫而不燥,達到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乾薑湯為溫里袪寒之經典方劑,其主要由乾薑、炙甘草與澤蘭等藥材組成。其中,澤蘭的加入,旨在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澤蘭味苦性溫,入肝、脾經,善於活血調經,利水消腫。在乾薑湯中,乾薑與炙甘草共奏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之效,而澤蘭則能輔助改善因寒凝血滯所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三者相輔相成,既溫陽散寒,又活血行氣,適合用於脾胃虛寒兼有瘀血阻滯之患者,使寒邪得散,瘀血得行,從而達到溫中祛寒、活血止痛之目的。
乾薑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脾胃,理氣行氣: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但性偏燥烈。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二者搭配,可使乾薑溫中散寒之效不至燥烈傷津,同時陳皮理氣行氣,助乾薑散寒止痛,使藥力更趨平和有效。
- 增強散寒止痛之效:陳皮的理氣功效,能使寒邪更容易被驅散,同時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進一步增強乾薑散寒止痛的療效,使藥效更顯著。
乾薑湯的組成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止嘔的作用。兩者合用,可溫中散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有效緩解因寒濕阻滯胃氣、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 調和藥性: 乾薑性溫燥,容易傷陰,而半夏性微寒,可緩解乾薑的燥性,避免傷及脾胃陰液,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被機體吸收。
乾薑湯為溫中散寒之經典方劑,傳統上由乾薑、炙甘草、人参等藥材組成,用以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然而,若在該方中加入鈎藤,則其意圖在於增強方劑對肝風內動所致病證的治療效果。鈎藤性微寒,味甘,主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清熱鎮靜之功,常被用於治療高血壓、頭痛、眩暈等症。在乾薑湯中加入鈎藤,可協同其他藥材,既溫中散寒又平肝息風,適用於脾胃虛寒同時伴有肝風內動的複雜病情,如腹痛伴頭痛、眩暈者,達到全面調理的目的。此種配方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臨床智慧。
乾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乾薑性溫燥,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解乾薑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並能協同乾薑溫中散寒,增強其驅寒止痛的作用。
甘草與乾薑相配,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中藥配伍中常用的「相輔相成」的典範。
主治功效
乾薑湯:溫暖身體,緩解嘔吐反胃
乾薑湯是一種類似茶飲的飲品,由多種中草藥組合而成。因失血而嘔吐反胃,四肢冰涼的患者,可飲用乾薑湯以緩解不適。
組成:多種草藥相輔相成
乾薑湯由甘草、半夏、陳皮、當歸、茯苓、乾薑、鈎藤和澤蘭組成。每種草藥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搭配在一起後相輔相成,可以發揮更好的療效。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活血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苦,歸肺、胃、脾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降逆止嘔、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胃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鈎藤性味甘、微寒,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之功。平肝息風可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驚癇抽搐、妊娠子癇,清熱瀉火可治熱病、口腔潰瘍、喉嚨痛、牙痛等病症。
澤蘭:活血調經,祛瘀止痛
澤蘭,味甘、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和血的作用。因其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特性,常被運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水腫、跌打損傷等症狀。
總結:緩解不適,滋養身體
乾薑湯中的草藥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這些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失血引起的嘔吐反胃、四肢冰涼等不適症狀,滋養身體,增強免疫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薑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乾薑2兩,黃柏1兩,石榴皮1兩,阿膠2兩半,漬豉1升,前胡4兩。 主治:卒大註,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
乾薑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炮薑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當歸1錢,澤蘭1錢,廣陳皮1錢,半夏1錢,鉤藤1錢5分。 主治:失血而嘔逆肢冷。
乾薑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乾薑(炮)1兩,黃柏(去粗皮,炒)1兩,阿膠(炒令燥)1兩,酸石榴皮(炒)1兩。 主治:積年痢,困篤,腸極滑。
乾薑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乾薑(炮)1兩,木瓜1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炒黃)3分,桂(去粗皮)3分,檳榔(銼)10枚,木香2兩。 主治:腳氣攻心,嘔逆悶絕,腳冷頭痛。
乾薑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乾薑(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陳橘皮(去白,炒)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分。 主治:傷寒食毒,頭痛惡寒,心腹虛脹,大便泄利。
乾薑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乾薑(炮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川芎1兩,當歸(切,焙)1兩,芍藥1兩。 主治:卒疝,繞臍腹卒暴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