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蠲痛湯

除濕蠲痛湯

CHU SHI JUAN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7%
膀胱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8%
心經 7%
大腸經 6%
小腸經 4%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濁: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濁的功效。它能祛除體內濕氣,化解濕濁之邪,對於濕邪阻滯經絡、筋骨而致疼痛有良好的療效。
  2. 健脾益氣:蒼朮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濕邪傷脾,脾虛則氣弱,氣虛則疼痛難止。蒼朮能補脾益氣,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濕邪排出,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因此,蒼朮在除濕蠲痛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祛除濕邪,又能健脾益氣,有助於緩解濕邪引起的疼痛。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羌活,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祛風除濕: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疼痛、麻木、重著等症狀,羌活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通絡止痛: 羌活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濕邪引起的疼痛,能起到緩解作用。此外,羌活還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寒濕凝滯導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濕邪為病之源,易阻礙脾胃運化,導致濕氣積聚,引發疼痛。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從而達到除濕止痛的效果。
  2. 寧心安神: 茯苓同時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濕邪困脾而引發的不安、失眠等症狀,進一步提升除濕止痛的療效。

因此,茯苓在「除濕蠲痛湯」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除濕蠲痛湯中包含澤瀉,主要源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能引導水濕從小便排出,故可祛除體內濕氣,緩解濕邪所致的疼痛。此外,澤瀉亦有清熱利尿之效,可配合其他藥物,疏通經絡,消除炎症,進一步緩解疼痛。因此,澤瀉在除濕蠲痛湯中,扮演着利水滲濕、清熱利尿、通絡止痛的重要角色。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健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減少體內濕氣的積聚。
  2. 祛風止痛: 白朮還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例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白朮在除濕蠲痛湯中,既可健脾燥濕,又可祛風止痛,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有助於消除濕邪,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的目的。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效。方劑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同時也能乾燥濕氣,減輕關節疼痛。
  2. 調和藥性: 陳皮性溫和,可調和藥性,防止其他藥材過於寒涼,降低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之,陳皮在除濕蠲痛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協助除濕止痛,還能調和藥性,使方劑整體療效更佳。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濕止痛之效。方中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疼痛,防己可藉由利水消腫,將濕邪排出,並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 防己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如桂枝、羌活等,共同發揮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之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有效排除體內濕氣,改善因濕氣阻滯所致的疼痛。
  2.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進一步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

因此,木通的加入能有效地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並緩解因濕氣所引起的疼痛,使藥效更顯著。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之效。濕熱是造成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黃柏能有效清熱除濕,減輕濕熱對筋骨的侵襲,從而緩解疼痛。
  2. 解毒止痛:黃柏亦具解毒作用,能解熱毒、濕毒,並能消腫止痛。對於濕熱蘊結、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黃柏能有效解毒止痛,緩解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的藥性。

川牛膝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症狀。同時,川牛膝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濕氣,進一步緩解濕痺疼痛。因此,川牛膝在除濕蠲痛湯中起到祛風濕、止疼痛、利關節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除濕邪:檳榔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檳榔能有效驅散濕邪,使氣血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化積:檳榔還有消食化積的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濕氣積聚,檳榔能有效化解積滯,達到除濕的目的。

總之,檳榔在除濕蠲痛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驅除濕邪,又能消食化積,有助於改善因濕邪阻滯引起的疼痛和消化不良等問題。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大腹皮性寒,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濕邪為病之根本,常導致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大腹皮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從而緩解疼痛不適。
  2. 行氣止痛:大腹皮亦具行氣止痛之效。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可導致疼痛。大腹皮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解除濕邪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大腹皮在除濕蠲痛湯中發揮着利水滲濕、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濕邪導致的關節疼痛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除濕蠲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除濕蠲痛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辣或苦寒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的正氣,有助於抵抗濕邪入侵,進一步促進祛濕止痛的效果。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濕蠲痛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中濕」,即濕邪侵襲肌表或經絡所致的病症,如關節腫痛、肢體沉重、肌膚麻木等。濕性黏滯,易阻遏氣機,故常見痛勢纏綿、位置固定,或伴隨水腫、苔白膩等濕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除濕健脾為本

    • 蒼朮(米泔浸炒):燥濕健脾,兼能發汗解表,為治濕要藥。
    • 白朮、茯苓、澤瀉:三藥協同健脾利濕,白朮偏補脾氣,茯苓滲濕兼寧心,澤瀉瀉膀胱水濕,導濕從小便出。
    • 陳皮:理氣化濕,助脾胃運化,氣行則濕化。
  2. 祛風通絡止痛

    • 羌活:辛溫走竄,祛風濕、止痛邪尤善走上焦肢節。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3. 加減法之靈活運用

    • 上焦痛(如肩臂):加桂枝(溫通上肢經脈)、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桔梗(載藥上行)。
    • 下焦痛(如膝足):加防己(專走下焦利水濕)、木通(通絡利水)、黃柏(清下焦濕熱)、牛膝(引血下行,強筋骨)。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蒼朮、白朮等健脾治本,羌活、陳皮等祛濕理氣治標。
  • 分經論治:透過加減藥物,針對濕邪在不同部位的瘀阻,體現「中藥歸經」理論。
  • 藥性平衡:辛溫(羌活、蒼朮)與淡滲(茯苓、澤瀉)並用,避免過燥傷陰。

延伸應用
本方亦見於《類證治裁》等後世醫書,名稱略異(如「除濕蠲痹湯」),主治範疇擴展至「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其核心機理在於「通利三焦水道」,透過健脾運濕、透表發汗、利尿下行等多途徑祛濕,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2錢,羌活1錢半,茯苓1錢半,澤瀉1錢半,白朮1錢半,陳皮1錢,甘草4分。
在上痛,加桂枝、威靈仙、桔梗;在下痛,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
水2鐘,煎8分,入薑汁、竹瀝各2-3匙服。
除熱蠲痛湯(《金匱翼》卷六)、除濕捐痹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除濕蠲痹湯(《類證治裁》卷五)。按:《靈驗良方匯編》有威靈仙、桂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除濕蠲痛湯具有祛濕、利水、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除濕蠲痛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綜合症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身體沉重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四肢關節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蠲痛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四。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2錢,羌活1錢半,茯苓1錢半,澤瀉1錢半,白朮1錢半,陳皮1錢,甘草4分。 主治:痹症,濕邪偏重,身體沉重痠痛,天陰加重或發作。風濕痛痹。

除濕蠲痛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八。 組成:羌活1錢,蒼朮1錢,當歸8分,川芎8分,白芷8分,防己8分,黃柏8分,南星8分,威靈仙6分,紅花6分,桂枝5分。 主治:濕熱流註經絡,四肢百節流布走痛,紅腫或死血。

除濕蠲痛湯,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蒼朮1錢5分,羌活1錢,茯苓1錢,澤瀉1錢,白朮1錢,陳皮8分,防己7分,木通7分,黃柏(鹽酒炒)7分,牛膝(酒焙)8分,檳榔5分,大腹皮(酒洗)5分,甘草3分。 主治:中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