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肝抑邪湯

YANG GAN YI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三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2%
腎經 12%
肺經 11%
胃經 10%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養肝抑邪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養肝: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的功效。肝喜潤惡燥,當歸可滋養肝陰,改善肝血不足,從而達到養肝的作用。
  2. 祛邪止痛:當歸不僅能補血養肝,更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邪氣入侵,常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通,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祛除邪氣,緩解疼痛。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養肝柔肝止痛的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作用。其能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肝痛、脅痛、腹痛,同時也能改善肝陰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等症狀。

此外,白芍還有 調節血壓、止血 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提升肝臟機能,達到養肝抑邪的目的。因此,白芍成為「養肝抑邪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肝鬱氣滯可導致邪氣入侵,而柴胡能疏解肝鬱,使邪氣無處藏身,達到抑邪的作用。
  2. 升陽舉陷,調節氣機: 柴胡還具有升陽舉陷之效,可提升陽氣,調節氣機運行,有利於人體抵抗外邪入侵。對於肝氣鬱滯、氣機不暢導致的症狀,柴胡也能起到調節作用,從而達到養肝抑邪的目的。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性溫和,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之陰,使肝血充盈,腎精充足,從而促進肝臟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抑制邪氣入侵。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熟地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當歸、白芍等藥物合用,更能滋陰養血,活血化瘀,促進肝血循環,增強養肝抑邪功效。

養肝抑邪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肝陽不足,寒邪凝滯所致的肝氣不舒、腹痛、肢冷等症,花椒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改善肝氣鬱滯。
  2. 祛除濕邪,止癢止痛: 花椒亦能祛除濕邪,止癢止痛。對於濕邪侵襲肝經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花椒可溫燥祛濕,止癢止痛。

總之,花椒在養肝抑邪湯中,主要發揮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祛除濕邪、止癢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養肝抑邪、舒肝止痛的效果。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其滋陰潤肺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肺止咳的功效。肝屬木,喜潤惡燥,而麥門冬能滋陰潤肺,間接滋養肝陰,使肝氣平和,避免肝陰不足而導致的肝火上炎。此外,麥門冬還可清心除煩,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因此,麥門冬在養肝抑邪湯中起到滋陰潤肺、平肝清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陰不足、肝火上炎等病症。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固護肝氣:烏梅性酸斂,入肝脾經,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痢。肝主疏泄,若肝氣虛弱,則易導致脾胃不和,出現腹瀉等症狀。烏梅收斂固護肝氣,能幫助脾胃運化,緩解腹瀉,從而達到養肝的目的。
  2. 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烏梅味酸,性寒,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毒。肝火旺盛或熱毒入侵,常導致口渴、煩躁等症狀。烏梅能清熱降火,生津止渴,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各種不適。

總而言之,烏梅在養肝抑邪湯中,兼具收斂固護肝氣、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解鬱,疏肝理氣: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的功效。肝氣鬱結,則易導致脾胃不和,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出現肝鬱氣滯的症狀。木香可理氣解鬱,疏通肝氣,使肝氣得以舒暢,達到養肝的目的。
  2.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木香亦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可助消化,增進食慾,進一步改善肝臟功能。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肝疏泄: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肝喜條達,脾為後天之本,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能有效地支持肝臟功能,促進肝氣疏泄,抑制邪氣入侵。
  2.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 白朮能補氣升陽,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抑制邪氣的蔓延,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養肝抑邪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避免濕邪困阻脾胃,影響肝氣的疏泄功能。同時,茯苓也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肝鬱氣滯所引起的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

此外,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與其他藥材配伍,能更好地發揮養肝抑邪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肝抑邪湯」

中藥方劑「養肝抑邪湯」,主要成分是:當歸、白芍、柴胡、熟地黃、花椒、麥門冬、烏梅、木香、白朮、茯苓。 主治功效是:厥陰肝經有病,可能會導致氣往上衝撞到心臟,導致心臟疼痛、煩躁不安、口渴消瘦、饑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蛔蟲,腹瀉不止,脈搏沉細而緊。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可治療頭痛、眩暈、抽搐、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等症狀。

  2.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3.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可治療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咳嗽、氣喘、頭暈目眩、口苦口乾、陽氣下陷之疾、少陽證等症狀。

  4. **花椒:**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可治療腹瀉、中毒、感冒、腹痛、手腳冰冷、陽痿、早洩、尿頻、尿急、風濕疼痛、跌打損傷、乳腺炎等症狀。

  5.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血虛、瘀血、咳嗽、氣喘等症狀。

  6.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先兆流產等症狀。

  7. **木香:**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可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症狀。

  8.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可治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咳嗽、氣喘、心悸、失眠、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9.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可治療貧血、肝腎陰虛、精血虧損、腎臟功能減退、體質虛弱、延緩衰老等症狀。

  10.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可治療腹瀉、便祕、蛔厥腹痛、嘔吐、口渴煩躁、喉嚨痛、咳嗽、哮喘、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養肝抑邪湯」具有補益肝臟、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殺蟲止嘔、澀腸止瀉等功效,可緩解厥陰肝經有病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心臟疼痛、煩躁不安、口渴消瘦、饑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蛔蟲,腹瀉不止,脈搏沉細而緊等。該方劑組成中藥材均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其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可有效治療相關疾病,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白芍(酒炒)1錢半,柴胡(酒炒)1錢半,熟地2錢,川椒(炒)7分,麥冬1錢,烏梅23錢,木香(煨)35分,白朮1錢半,茯苓2錢。
如消渴甚者,加黃柏、知母各1錢半,肉桂5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降血壓作用,因此,有低血壓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肝抑邪湯, 出處:《會約》卷三。 組成:當歸2錢,白芍(酒炒)1錢半,柴胡(酒炒)1錢半,熟地2錢,川椒(炒)7分,麥冬1錢,烏梅2-3錢,木香(煨)3-5分,白朮1錢半,茯苓2錢。 主治:厥陰肝經病,或氣上撞心,心中疼,煩熱消渴,饑不欲食,食即嘔蛔,下利不止,脈沉而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