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養血湯

BU QI YA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2%
小腸經 0%
膀胱經 0%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對於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自汗、易感冒等症狀,黃耆能有效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補氣固表的作用。
  2. 促進血紅蛋白生成: 黃耆富含多種氨基酸,其中包括參與血紅蛋白生成的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精氨酸等。此外,黃耆還有促進骨髓造血的功能,能提高紅細胞生成速度,改善貧血癥狀,達到養血的效果。

補氣養血湯中包含黨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功效: 黨參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氣虛是許多疾病的根源,補氣能改善機體虛弱狀態,提升抵抗力,為養血打下基礎。
  2. 養血作用: 黨參能促進血細胞生成,提高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面色蒼白、氣短乏力等血虛症狀。

黨參作為補氣養血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整體調理身體、補益氣血的效果。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氣、燥脾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增強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不足,容易導致身體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白朮補脾益氣,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成,從而達到補氣養血的功效。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其功效為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對於氣虛血虧、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當歸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滋陰潤燥: 當歸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口燥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在補氣養血湯中,當歸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補氣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緩急的功效。可緩解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調和肝氣,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
  2. 與其他藥材相配:補氣養血湯通常會加入黃芪、當歸、熟地等補氣養血藥材,而白芍的酸味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防止補氣養血藥材過於滋膩,避免補過頭而導致脾虛濕困。此外,白芍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氣養血的功效。

「補氣養血湯」方劑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養心安神,改善睡眠: 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補氣養血湯常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酸棗仁可幫助緩解這些症狀,提高睡眠質量。
  2. 緩解心悸,補益心氣: 酸棗仁不僅能安神,還能補益心氣,有助於緩解心悸、胸悶等症狀。補氣養血湯中加入酸棗仁,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心臟功能失調問題。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冬蟲夏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肺益腎,滋陰補氣: 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經。其具有補肺益腎、滋陰補氣之效,可改善氣虛血虧,有助於提升人體的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冬蟲夏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蟲草素、蟲草多糖等,具有抗疲勞、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身體虛弱、久病體虛者,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腎,助氣血生化: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煦腎陽,促進腎氣生化,而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互生,腎陽充足,則氣血充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寒症狀。
  2. 溫陽化寒,協同補氣養血:補氣養血湯多用於氣血不足、體虛畏寒者,附子溫陽化寒,可改善患者畏寒怕冷的症狀,同時也能助藥力下行,使補氣養血之效更顯著。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助氣: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助陽化氣之功效,可溫補脾腎之陽氣,促進氣血生化,改善氣虛血弱症狀。
  2. 活血通絡:肉桂亦具活血通絡之效,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瘀滯所致的症狀,如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經血不調等。

故在「補氣養血湯」中加入肉桂,可發揮溫陽助氣、活血通絡的功效,加強補氣養血的作用。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助氣血運行。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止嘔的作用。補氣養血湯通常用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乏力疲倦、四肢冰冷等症狀。而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氣血生化,提升藥效。

此外,乾薑還能夠溫脾胃,助脾胃運化,使氣血更容易吸收和利用,進一步達到補氣養血的效果。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半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用意。半夏味辛、微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

其加入補氣養血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痰濕阻滯、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半夏可以燥濕化痰,消除痰濕對脾胃的影響,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達到補氣養血的目的。

同時,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也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噁心嘔吐,改善食慾,進一步提升補氣養血的效果。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理氣解鬱,助補氣血: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補氣養血湯中加入橘紅,可以疏肝解鬱,使氣機流通,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補氣血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橘紅與補氣養血湯中的其他藥材相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橘紅可與黃芪、當歸等藥材相配,更有效地補氣養血,緩解氣血不足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補氣養血湯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補氣: 降香性溫,入心、脾經,具溫陽補氣之效。補氣養血湯常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氣短等症,降香的溫陽作用可以助益氣血生化,提升補益效果。
  2. 行氣止痛: 降香還具行氣止痛之功。氣血不足常伴隨疼痛,降香可行氣活血,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補氣養血的療效。

總而言之,降香在補氣養血湯中起到溫陽補氣,行氣止痛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補氣養血湯

中藥方劑「補氣養血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耆、黨參、白朮、當歸、白芍、酸棗仁、冬蟲夏草、附子、肉桂、乾薑、半夏、橘紅、降香。

  1.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2.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3.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4.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5.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6.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7. 冬蟲夏草:補陽、補氣、補腎、益精、止血、止咳化痰。

  8.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9.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10.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11.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12.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13. 降香:止血、活血化瘀、理氣行氣。

主治功效:

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

  1. 慢驚:指小兒因氣虛血瘀,導致驚風發作緩慢,抽搐時間較長,常伴有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狀。

  2. 急驚:指小兒因氣虛血瘀,導致驚風發作迅速,抽搐時間短暫,常伴有口吐白沫、兩眼上翻、四肢抽搐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於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但本方含有附子、肉桂、乾薑等溫熱性中藥,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嗜眠症(嗜睡症)胃腸出血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養血湯,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白茯苓、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耆、肉桂。 主治:氣血兼補。主治:跌打損傷,營衛不足者。

補氣養血湯,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人參、黃耆(蜜炒)、當歸、白朮(去蘆)、白芍藥(酒炒)、艾葉、炙甘草、阿膠(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主治:婦人小産氣虛,下血不止。

補氣養血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黃耆3錢,潞參1錢半,白朮1錢半(土炒),歸身1錢半(土炒),白芍1錢(炒),棗仁1錢半(炒),冬蟲草1錢,附子片5分,上元桂5分(去皮,研),蔻米5分(研),炮薑5分,法夏1錢,橘紅5分,降香3分,炙草8分。 主治: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

補氣養血湯, 出處:《中醫原著選讀》引關幼波方(見《古今名方》)。 組成:生黃耆15g,首烏15g,白芍15g,川續斷15g,當歸12g,丹參12g,黃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主治:補氣養血柔肝。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證屬氣血兩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