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養血湯

BU QI YA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2%
小腸經 0%
膀胱經 0%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補氣養血湯

中藥方劑「補氣養血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耆、黨參、白朮、當歸、白芍、酸棗仁、冬蟲夏草、附子、肉桂、乾薑、半夏、橘紅、降香。

  1.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2.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3.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4.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5.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6.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7. 冬蟲夏草:補陽、補氣、補腎、益精、止血、止咳化痰。

  8.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9.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10.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11.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12.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13. 降香:止血、活血化瘀、理氣行氣。

主治功效:

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

  1. 慢驚:指小兒因氣虛血瘀,導致驚風發作緩慢,抽搐時間較長,常伴有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狀。

  2. 急驚:指小兒因氣虛血瘀,導致驚風發作迅速,抽搐時間短暫,常伴有口吐白沫、兩眼上翻、四肢抽搐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黃耆、黨參、白朮、當歸、白芍、酸棗仁、冬蟲夏草、附子、肉桂、乾薑、半夏、橘紅、降香等中藥組成。黃耆、黨參、白朮、當歸、白芍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酸棗仁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冬蟲夏草具有補肺益腎、寧心安神的功效;附子、肉桂、乾薑具有溫經散寒、助陽固表的功效;半夏、橘紅、降香具有化痰散結、理氣和胃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於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但本方含有附子、肉桂、乾薑等溫熱性中藥,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嗜眠症(嗜睡症)胃腸出血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養血湯,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白茯苓、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耆、肉桂。 主治:氣血兼補。主治:跌打損傷,營衛不足者。

補氣養血湯,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人參、黃耆(蜜炒)、當歸、白朮(去蘆)、白芍藥(酒炒)、艾葉、炙甘草、阿膠(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主治:婦人小産氣虛,下血不止。

補氣養血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黃耆3錢,潞參1錢半,白朮1錢半(土炒),歸身1錢半(土炒),白芍1錢(炒),棗仁1錢半(炒),冬蟲草1錢,附子片5分,上元桂5分(去皮,研),蔻米5分(研),炮薑5分,法夏1錢,橘紅5分,降香3分,炙草8分。 主治: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

補氣養血湯, 出處:《中醫原著選讀》引關幼波方(見《古今名方》)。 組成:生黃耆15g,首烏15g,白芍15g,川續斷15g,當歸12g,丹參12g,黃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主治:補氣養血柔肝。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證屬氣血兩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