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附子理中湯

加味附子理中湯

JIA WEI FU ZI L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15%
腎經 14%
肝經 12%
胃經 11%
肺經 10%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黨參,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補氣健脾: 黨參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效。理中湯本身以溫陽健脾為主,加入黨參可增強其補氣之力,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提升機體的抵抗力。
  2. 緩解氣虛症狀: 許多脾胃虛寒患者伴隨氣虛症狀,如乏力、倦怠、氣短等。黨參補氣,能改善氣虛所致的症狀,使患者體力恢復,進而提高藥物療效。

因此,黨參在加味附子理中湯中起著補氣健脾、緩解氣虛的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理中湯本身以溫補脾陽為主,加入白朮可加強其健脾益氣的作用,並可針對脾虛濕困、腹瀉等症狀,起到協同作用。
  2. 助附子溫陽,祛寒止痛: 白朮能補中益氣,並可助附子溫陽祛寒,進一步提升藥效,對於脾胃虛寒、腹痛冷痛等症狀,有更顯著的治療效果。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考量其補血活血的作用,以改善因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的症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氣血不足,當歸可以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暈乏力等症狀。

此外,當歸還能配合附子、乾薑等溫陽散寒藥物,共同溫補脾胃,促進陽氣生髮,進一步改善體質,達到治療效果。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回陽的作用。附子理中湯本身溫中健脾,加入乾薑可增強其溫中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2. 助附子回陽: 乾薑可助附子回陽,增強其溫陽化氣的作用。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作用。乾薑與附子相配,可使藥力相乘,溫陽效果更強,對於寒邪入裏、陽氣不足的患者更具療效。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理中湯原本以健脾溫中為主,加入附子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對於寒邪凝滯、脾陽虛衰引起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振奮心陽: 附子可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弱所致的畏寒肢冷、心悸氣短等症狀。對於脾腎陽虛、心陽不足導致的虛寒症,附子可以溫補陽氣,提高機體抵抗力。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利水道,化濕止渴: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通,可協助附子理中湯溫陽化氣、健脾益氣,同時兼顧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水濕停滯所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

2. 緩解附子燥熱: 附子性熱,溫陽之力強勁,若單獨使用,易導致燥熱傷陰。木通性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緩解附子燥熱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過度溫燥。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該方中,附子溫陽散寒,理中湯健脾益氣,但對於脾胃虛寒,寒邪上逆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單靠附子理中湯的溫補作用不足,需加入吳茱萸以增強溫中散寒,止嘔逆的效果。
  2. 疏肝理氣,止痛: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於肝經,導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痛等症,吳茱萸能有效改善。因此,加味附子理中湯中加入吳茱萸,可以更好地治療脾胃虛寒兼肝氣不舒的症狀。

加味附子理中湯中添加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理中之功: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化氣之效。與附子、乾薑等溫陽藥合用,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更能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寒邪散去,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溫通心陽,改善氣血循環:肉桂入心經,具有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寒凝心脈所致的心悸、胸悶等症,可以起到溫通心陽、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協同理中湯改善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心臟功能減弱。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加味附子理中湯」主治「寒痛綿綿不休,手足俱冷者」,其核心病機為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之證。

  1. 寒痛綿綿:因中下焦陽氣不足,寒邪凝滯經絡臟腑,氣血運行不暢,故疼痛呈持續性,且多為冷痛、隱痛。
  2. 手足俱冷:脾陽不振,四末失溫,腎陽亦衰,不能溫煦肢體,反映整體陽虛狀態。
    此證屬「太陰少陰合病」,需溫補脾腎之陽、散寒通脈。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一)核心方劑:附子理中湯加減

原方「附子理中湯」由人參、乾薑、白朮、附子、甘草組成,具溫陽祛寒、健脾益氣之效。此方雖去附子,但保留理中湯框架(人參、乾薑、白朮、甘草),並加細辛、蔥白等藥,轉為溫中散寒為主,兼通陽氣之劑。

  1. 理中湯骨架

    • 人參:大補元氣,助脾陽振奮。
    • 乾薑:溫中散寒,專治太陰寒證。
    • 白朮:健脾燥濕,助運化以杜生寒之源。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2. 加味藥解析

    • 細辛(5分):辛溫走竄,散少陰經寒邪,通竅止痛,針對寒凝經絡之痛。
    • 蔥白(1寸):辛溫通陽,宣通上下氣機,助陽氣外達以暖四肢。
    • 大棗(1枚):補脾和營,與甘草共緩薑、辛之燥烈。

(二)外服藥末:牙皂、鏡砂、明礬

此三藥研末沖服,屬「輔助治法」:

  • 牙皂:辛鹹溫,祛痰開竅,可能用於寒痰阻絡之痛。
  • 鏡砂(朱砂):鎮心安神,或緩寒痛所致煩躁。
  • 明礬:燥濕化痰,協助理中湯化內伏寒濕。
    推測目的:寒痛若兼痰濕蒙竅或氣機壅塞,此三藥可助開閉通絡。

(三)治療原理總括

  1. 溫中焦:理中湯補脾陽,乾薑配細辛內散臟腑之寒。
  2. 通陽氣:蔥白引藥走表,細辛達少陰,共解四肢厥冷。
  3. 標本兼治:內服湯劑治本,藥末沖服針對痰濕閉阻之標。

三、與經典「附子理中湯」之差異

原方以附子為君,溫腎陽以暖脾土;此方去附子,可能因證候以中焦虛寒為主,未至少陰亡陽,故加強細辛、蔥白通散之力,屬「輕證變通之用」。若手足冷甚,可考慮仍加附子。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乾薑1錢,白朮1錢,細辛5分,甘草1錢,蔥白1寸,大棗1枚。
水煎服。另用牙皂、鏡砂、明礬各等分,為末,隨前藥水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附子理中湯性溫熱,有溫補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該方劑含有附子、乾薑等有毒中藥,因此在服用時應遵醫囑,並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暈眩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附子理中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人參2錢,乾薑1錢,白朮1錢,細辛5分,甘草1錢,蔥白1寸,大棗1枚。 主治:瞑目症。二目不疼不腫,緊閉難睜,頭暈神昏。

加味附子理中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2錢,白朮(淨炒)1錢5分,當歸1錢5分,乾薑(炒)1錢,附子(制)1錢,木通1錢,吳萸(泡)6分,肉桂(去皮,另炖)4分,炙草7分。 主治:寒痛綿綿不休,手足俱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