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理中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中益氣:黨參為補氣之要藥,能補脾益氣,健脾益胃,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導致的腹痛、腹瀉、食少乏力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調和藥性:桂附理中湯以桂枝、附子為主藥,溫陽散寒力強,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燥性。黨參性平和,能中和桂附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桂附理中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桂附理中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白朮可補益脾胃,溫陽化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配合桂枝、附子,溫陽散寒:桂附理中湯以桂枝、附子溫陽散寒為主,白朮則可輔助溫陽散寒,並健脾益氣,使溫陽之功更為有效。三者合用,共奏溫陽散寒、健脾益氣、止痛止瀉之效。
桂附理中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理中湯主治脾胃虛寒證,患者常伴有四肢厥冷、腹痛喜溫等症狀。附子的溫陽作用可溫暖脾胃,改善寒邪凝滯導致的脾胃功能失調。
- 助陽益氣:附子能補腎陽,溫陽氣,並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轉,增強機體抵抗力。理中湯中加入附子,不僅能溫陽散寒,同時還能助陽益氣,提高脾胃功能,促進身體康復。
桂附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方中桂枝、附子溫陽散寒,但同時亦易傷津耗氣,而乾薑可溫中補氣,避免寒邪內侵,協同桂枝、附子溫陽散寒作用。
2. 促進藥力:乾薑辛溫,可促進藥物吸收,並引藥下行,幫助桂枝、附子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桂附理中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在桂附理中湯中,肉桂與附子協同作用,能夠溫煦脾陽,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改善脾胃虛寒、面色蒼白、手足不溫等症狀。
- 助運脾陽,化濕止瀉: 肉桂溫陽化寒,亦可溫通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化解水濕,止瀉止痛。在桂附理中湯中,肉桂與白朮、茯苓等藥物配伍,可有效改善脾虛濕困、腹痛泄瀉等症狀。
總而言之,肉桂在桂附理中湯中,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助運脾陽,其加入旨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溫陽健脾、化濕止瀉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盛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附理中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寒白喉,無惡寒發熱,喉內起白皮,隨落隨長」。其證屬寒邪直中少陰,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上泛咽喉所致。白喉本多屬燥熱毒邪為患,然此證特異處在於「無惡寒發熱」,且白皮反覆剝落增生,顯非熱毒熾盛之象,而是陰寒凝滯,陽氣不能溫煦,導致咽喉失養,黏膜壞死脫落。此為少陰寒化證在咽喉局部的特殊表現,故需溫補命門、散寒通陽。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附子(6錢)為君藥:
- 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腎助陽,驅逐沉寒
- 現代觀點:所含烏頭類生物鹼能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抗寒凝
乾薑(3錢)為臣藥:
- 溫中散寒,與附子協同增強溫陽效力
- 助脾陽振奮,斡旋中焦氣機
油桂(1錢半)為佐使:
- 引火歸元,助附子溫通少陰經脈
- 其揮發油成分可促進黏膜血循
黨參(8錢)、白朮(5錢)為佐藥:
- 健脾益氣,固護中土,助乾薑振奮脾陽
- 與溫陽藥配合,形成「土暖則火生」的配伍邏輯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實為「理中湯」加桂、附的變方,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通過溫補脾腎之陽,使火旺土健,陰寒得散,則咽喉部白皮自然消退。其中附子溫腎陽以治本,乾薑溫脾陽以治標,肉桂引藥入經,參朮健脾輸布藥力,共奏溫陽散寒、修復黏膜之效。針對「白皮隨落隨長」的症狀,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改善咽喉部缺血缺氧狀態,促進黏膜上皮細胞再生。
傳統服藥法
蘇黨參8錢,白朮5錢,附片6錢,乾薑3錢,油桂1錢半(去粗皮,研,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理中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五。 組成:理中湯加桂、附。 主治:腎虛呃逆。妊娠痢疾。
桂附理中湯, 出處:《喉科種福》卷五。 組成:蘇黨參8錢,白朮5錢,附片6錢,乾薑3錢,油桂1錢半(去粗皮,研,炮)。 主治:中寒白喉,無惡寒發熱,喉內起白皮,隨落隨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