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桂理中丸

附桂理中丸

FU GUI LI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飼鶴亭集方》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心經 22%
腎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肝經 10%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桂理中丸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因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強大的溫補陽氣之力,能溫煦脾胃,振奮心陽,回陽救逆。對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症,均有顯著療效。

附子與桂枝、白芍等藥材配合,更能發揮其溫陽散寒的作用,達到治療寒邪內侵、脾胃虛寒的最佳效果。

附桂理中丸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理中丸本身用於脾胃虛寒證,而肉桂的加入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進一步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
  2. 通陽行氣: 肉桂還能通陽行氣,促進氣血運行。理中丸中其他藥物如白朮、甘草等,具有補氣健脾之效,但容易導致氣機阻滯。肉桂的加入可以疏通氣機,使藥效更易發揮,協調各藥物作用,共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的目的。

附桂理中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附桂理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人參可補益脾胃,增強正氣,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止痛止瀉之效。
  2. 扶正祛邪: 附桂理中丸中桂枝、附子等藥物溫陽散寒,但同時也可能耗氣傷陰。人參補氣益血,可扶助正氣,抵禦邪氣,防止藥物過於溫燥而傷及脾陰。

附桂理中丸中使用白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能改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所致的腹瀉、腹脹、食少等症狀。附桂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氣虛下陷之証,白朮能補脾益氣,固護脾胃,助藥力達下焦。
  2. 助藥力達下焦: 白朮入脾經,又能升舉陽氣,有助於藥物下達下焦,發揮溫陽化寒、止瀉止痛的作用。附桂理中丸中含有桂枝、附子等溫陽藥物,白朮與之配合,可加強溫陽化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下焦虛寒所致的疾病。

附桂理中丸中使用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方劑中包含附子、肉桂等溫陽藥,易於燥熱,乾薑能緩解燥熱之弊,並協同溫陽藥,達到溫中散寒、扶正祛邪的效果。

2. 燥濕化痰: 乾薑辛溫,能燥濕化痰,針對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起到化痰止嘔、溫中健脾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桂理中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停,中焦失運」所致之諸症,如嘔吐食少、腹痛便溏、脈來遲細。其病機核心為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無力,導致陰寒內生,水濕停聚。

  1. 脾胃虛寒:腹痛、便溏、食少,皆因中焦陽氣虧虛,無以溫養臟腑、腐熟水穀。
  2. 痰飲內停:嘔吐、脈遲細,乃寒飲不化,上逆犯胃,阻滯氣機之象。
  3. 中焦失運:陽虛氣弱,升降失司,故見運化遲鈍、水穀不分。

此方定位於「溫補脾腎,散寒化飲」,為理中丸加附子、肉桂之變方,強化了溫陽散寒之力,適用於陰寒痼冷之重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解析

  1. 君藥:附子、乾薑

    • 附子(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腎陽以助脾土,逐裡寒而止痛。
    • 乾薑協同附子,溫守中焦,化痰飲,與附子形成「附子-乾薑」藥對,共奏回陽救逆之效。
  2. 臣藥:肉桂、人參

    • 肉桂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助附子溫通經脈,散沉寒痼冷。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之虛,與乾薑相配,一溫一補,恢復中焦機能。
  3. 佐藥:白朮

    • 白朮燥濕健脾,助運化以除痰飲,與乾薑協力分消水濕,標本兼顧。
  4. 使藥: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附子、乾薑之峻烈,益氣和中,固護胃氣。

配伍特色

  • 溫補並行:人參、甘草補氣,附子、肉桂溫陽,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
  • 標本兼治:乾薑、白朮治標(痰飲腹痛),附子、肉桂治本(脾腎陽虛)。
  • 層次分明:先溫中(理中丸基礎),後補下(附桂助腎陽),形成「中下同治」格局。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化飲—補虛」四步:

  1. 溫陽:附子、肉桂啟動下焦命門之火,蒸騰氣化。
  2. 散寒:乾薑直祛中焦寒凝,解腹痛嘔逆。
  3. 化飲:白朮健脾運濕,絕痰飲生成之源。
  4. 補虛:人參、甘草補益氣血,助正氣抗邪。

全方緊扣「陽虛寒盛」之病機,以溫補為綱,使陽氣復則陰寒自散,中焦運則痰飲得消,體現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兩,肉桂5錢,人參1兩,白朮2兩,乾薑1兩,炙草1兩。上為未,煉蜜為丸。
每服用3錢,開水送下。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腹痛胰臟炎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二尖瓣狹窄嘔吐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附桂理中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附子1兩,肉桂5錢,人參1兩,白朮2兩,乾薑1兩,炙草1兩。 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停,中焦失運,嘔吐食少,腹痛便溏,脈來遲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