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吐至神丹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
方劑主治寒邪客胃,嘔吐不止,面色蒼白,手足厥冷等症。附子性溫熱,能溫脾胃之陽,散寒止嘔,並能回陽救逆,改善患者四肢冰涼、脈微欲絕等症狀。
此外,附子還可配合其他藥材,如生薑、半夏等,共同發揮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定吐至神丹」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止嘔: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虛不運而引起的嘔吐,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攝中氣,從而止嘔。
- 和胃降逆:白朮能和胃降逆,對於因胃氣上逆、脾胃失和引起的嘔吐,白朮能調理脾胃,降逆止嘔,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白朮在「定吐至神丹」中,與其他藥材相配合,發揮健脾止嘔、和胃降逆的作用,以達到治療嘔吐的功效。
定吐至神丹方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降逆止嘔: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補脾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肉桂能溫中散寒,恢復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嘔效果。
- 助藥力,增效力:肉桂辛溫,可引藥入脾胃,並能促進其他藥物的作用,增強其療效。在定吐至神丹方中,肉桂可助其他藥物溫中和胃、降逆止嘔,達到更好的止嘔效果。
定吐至神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當脾胃受寒,寒邪阻滯,則易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溫中散寒,溫暖脾胃,驅除寒邪,從而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此外,乾薑還有助於化解藥性,避免藥物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因此,定吐至神丹中加入乾薑,不僅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還能協調藥性,提高藥效。
定吐至神丹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效。定吐至神丹主要針對嘔吐不止的症狀,而人參可以補益脾胃,提升正氣,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
- 緩解氣虛: 嘔吐常伴隨氣虛、面色蒼白、呼吸短促等症狀,人參可補氣益血,緩解氣虛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止吐的效果。
人參的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可盲目服用,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吐至神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吐,手足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屬脾胃虛寒、陽氣衰微之重症。主要表現為:
- 大吐:胃氣上逆,寒邪內盛,氣機不降。
- 手足厥逆:陽氣不能外達四肢,陰寒內結。
- 少腹劇痛、喜溫熨:下焦寒凝血滯,得熱則寒邪稍散,氣血暫通。
綜合病機為陰寒內盛、陽氣暴脫,需急溫脾腎之陽,補氣固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陽散寒、補氣回逆」為核心,配伍層次如下:
附子(1個,炮製)
- 大辛大熱,溫補腎陽,驅逐陰寒,通十二經脈。
- 針對「手足厥逆、少腹痛」之下焦寒凝血滯,破陰回陽。
人參(3兩)
- 大補元氣,固脫生津,挽救因大吐導致的氣隨液脫。
- 與附子相配(參附湯結構),益氣回陽,治療陽氣暴脫。
白朮(4兩)
- 健脾燥濕,守護中焦,助人參補脾益氣。
- 量重用於止吐,因「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此處以白朮鎮土製水,防寒濕上逆作嘔。
乾薑(3錢)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與附子協同增強溫裏作用(四逆湯結構)。
- 直接針對胃寒氣逆之大吐,暖胃而復升降之機。
肉桂(1錢)
- 引火歸元,溫通血脈,助附子消散下焦沉寒。
- 其辛香走竄之性,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少腹冷痛。
三、方義推演
此方融合「參附湯」回陽固脫、「四逆湯」溫裏散寒、「理中湯」健脾止嘔三方精髓,但重用白朮為君,側重於:
- 補氣攝津:大吐傷氣,白朮、人參補土以制水逆。
- 溫通三焦:附子、乾薑、肉桂分治上中下三焦之寒,使陽氣周流。
- 標本兼治:既止吐治標,又溫陽治本,適合「寒極格陽」之危候。
總結
定吐至神丹以溫陽補氣為本,針對陰寒內盛、陽氣欲脫之急症,通過重劑補脾、峻藥回陽,使氣復陽回、寒散痛止,故名「至神」以示其效。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個,白朮4兩,肉桂1錢,乾薑3錢,人參3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吐至神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附子1個,白朮4兩,肉桂1錢,乾薑3錢,人參3兩。 主治:大吐,手足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