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地黃青娥湯

DI HUANG QING E TANG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腎經 27%
肺經 19%
肝經 17%
心經 16%
脾經 6%
胃經 6%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顫抖症,手顫動不休,平舉更甚,腿痿軟,頭暈,視物模糊,大便溏瀉,日行2-3次,舌紅無苔,脈弦細。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2克,山茱萸6克,懷山藥6克,建澤瀉4.5克,粉丹皮4.5克,雲茯苓4.5克,枸杞果6克,甘菊花3克,五味子4.5克,麥門冬4.5克,補骨脂3克,胡桃肉3克。
滋養肝腎。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澤瀉性味甘、淡、寒。主治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枸杞子性味甘、 平。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五味子性味酸、溫。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麥門冬性甘、微苦、寒。主治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

補骨脂性味辛、苦、溫。主治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等症。

胡桃仁性甘、澀、溫。主治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通便。用於腰痛腿弱、尿頻、遺尿、陽痿、遺精、久咳喘促、腸燥便秘、石淋及瘡瘍瘰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大便溏(稀薄)梅尼爾氏病腹瀉四肢痿軟無力手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青娥湯, 出處:《岳美中醫案集》。 組成:熟地黃12g,山茱萸6g,懷山藥6g,建澤瀉4.5g,粉丹皮4.5g,雲茯苓4.5g,枸杞果6g,甘菊花3g,五味子4.5g,麥門冬4.5g,補骨脂3g,胡桃肉3g。 主治:滋養肝腎。主治:顫抖症,手顫動不休,平舉更甚,腿痿軟,頭暈,視物模糊,大便溏瀉,日行2-3次,舌紅無苔,脈弦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杞菊地黃丸

相似度 80%

麥味地黃丸

相似度 80%

六味生脈湯

相似度 76%

加味七味丸

相似度 76%

加減八味丸湯

相似度 76%

加減八味湯

相似度 76%

加味地黃湯

相似度 76%

益陰地黃丸

相似度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