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青娥湯

地黃青娥湯

DI HUANG QING 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肺經 20%
肝經 15%
心經 14%
脾經 9%
胃經 7%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腎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青娥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陰,滋陰血: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其性溫和,較生地黃更易於入腎經,能有效補腎陰、滋陰血,且不致於過於寒涼,適合陰虛血少、腎精不足的患者。
  2. 緩解燥熱: 生地黃性寒,若患者同時伴有燥熱症狀,使用熟地黃則能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加重燥熱,更適合陰虛火旺的患者。

熟地黃的溫和特性,使其成為地黃青娥湯中補腎陰、滋陰血的最佳選擇,有效平衡陰陽,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地黃青娥湯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補肝腎,固澀精氣: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地黃青娥湯主治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而山茱萸可有效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緩解這些症狀。

二、配合地黃,增強滋陰效果: 地黃性寒,滋陰之力強,但單獨使用易傷陽氣。山茱萸性溫,可助地黃滋陰而不傷陽,同時還能起到引導地黃入腎的作用,增強滋陰效果。

地黃青娥湯是一種具有調理身體功能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山藥這一成分,具有重要的意義。山藥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其性味甘、平,具有補脾養胃、益肺滋陰的作用,特別對脾胃虛弱所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此外,山藥含有豐富的黏液質和多種維生素,能夠提升身體免疫力,增強體質。

在地黃青娥湯的配方中,山藥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藥方的補益效果,還能協調其它藥材之間的作用,促進整體療效的發揮。山藥與其他成分 synergistically 配合,能夠達到調和陰陽、補腎益氣的效果,從而提高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促進康復。因此,山藥的使用使得地黃青娥湯在調理與保健上具備了更全面的效果,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地黃青娥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除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效。地黃青娥湯以滋陰養血為主,但若患者脾虛濕盛,則滋陰藥難以發揮功效,反而會加重濕邪。澤瀉的加入可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使脾胃健運,促進水液代謝,利於滋陰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2. 配合地黃,滋陰降火: 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效。澤瀉的加入,可以幫助地黃更好地滋陰降火,避免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燥熱症狀,使滋陰效果更加明顯。

地黃青娥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能清熱涼血,尤其擅長於治療血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此外,牡丹皮還具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

地黃青娥湯中,牡丹皮與地黃、青娥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閉經等。

地黃青娥湯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地黃青娥湯中以生地黃滋陰潤燥,易損脾胃,茯苓加入可健脾利濕,防止生地黃過於滋膩,阻礙脾胃運化。
  2. 寧心安神:茯苓能寧心安神,與生地黃、麥冬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心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達到滋陰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地黃青娥湯方劑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滋陰補腎,益精明目: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之效,與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相輔相成,有助於緩解腎陰不足、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
  2. 緩解藥性偏寒:地黃青娥湯中以生地黃、熟地黃為主,性寒偏涼,加入枸杞子可起到緩解寒涼之性,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地黃青娥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地黃青娥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面部色素沉著,菊花可以幫助清除濕熱,改善皮膚狀況。
  2. 平肝明目: 菊花還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肝火上炎所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地黃青娥湯中的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滋陰降火,而菊花則能清肝明目,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地黃青娥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組成中包含五味子,這是其獨特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味子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用於滋陰潤肺、收斂止汗。它的味酸、甘、辛、苦、鹹五種味道,使其能夠調和和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在地黃青娥湯中,五味子能夠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促進腎陰的滋補,強化身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

此外,五味子還具有安神的效果,能夠幫助改善由於陰虛所導致的失眠、焦慮等症狀。這對於調整體內失衡、恢復身體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很多人面臨壓力,五味子的安神特性提供了一種自然、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五味子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地黃青娥湯的藥效,也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症狀的重要方劑。

地黃青娥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地黃青娥湯以滋陰清熱為主,麥門冬可協同地黃、青娥等藥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清熱涼血的效果。
  2. 保護心肺:麥門冬可滋養心陰,潤肺生津,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地黃青娥湯主要針對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加入麥門冬可保護心肺,減少陰虛火旺對心肺的損傷。

地黃青娥湯中加入補骨脂,乃因其性溫,味辛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精益髓、止瀉固精之功效。

方中地黃滋陰養血,青娥散瘀消腫,但單用則容易傷陽氣,補骨脂之溫補之性,可溫腎陽氣,使藥力不致寒涼傷陽,更能協調陰陽,使滋陰養血之效更加顯著,達到整體調理之功效。

地黃青娥湯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補腎填精、潤腸通便之效。地黃青娥湯以滋陰清熱為主,加入胡桃仁可以兼顧補腎,避免單純滋陰而導致腎虛,並輔助潤腸通便,緩解因熱毒所致的便祕症狀。
  2. 增強補益效果: 胡桃仁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與地黃青娥湯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補益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青娥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於古代醫籍,主治肝腎陰虧虛風內動之證,其症狀特徵如下:

  1. 顫抖不休、平舉尤甚:肝主筋,腎主骨,肝腎陰虛則筋脈失濡,虛風擾動肢節,故見顫振;平舉時氣血耗損更甚,故顫動加劇。
  2. 腿痿軟、頭暈目糊:腎精虧虛則骨髓不充,故腿痿;肝血不足則目竅失養,加之虛風上擾清竅,故頭暈視矇。
  3. 便溏、舌紅無苔、脈弦細:陰虛內熱傷津則舌紅無苔;肝腎虧虛脈道不充故脈細,虛風內擾則見弦象;便溏為腎陽不足、火不生土之兼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合入杞菊地黃丸青娥丸化裁而成,結構可分三層:

  1. 滋養肝腎之陰(治本)
     - 熟地、山茱萸、山藥(六味地黃丸主藥):填補腎精,滋水涵木。
     - 枸杞、麥冬:強化滋陰之功,枸杞兼補肝血,麥冬潤肺以助腎水之上源。

  2. 清瀉虛熱、斂降風陽(治標)
     - 丹皮、澤瀉、茯苓(六味地黃丸「三瀉」):清肝腎虛火,導濕熱下行。
     - 菊花:清肝明目,平抑肝陽上亢。
     - 五味子:酸收斂氣,固攝虛風,兼止瀉。

  3. 溫腎助陽以化陰(陰中求陽)
     - 補骨脂、胡桃肉(青娥丸核心藥對):溫補腎陽,取「少火生氣」之意,助陰精化生,並固攝大便溏瀉。

整體配伍特點
全方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為主軸,佐以溫陽與斂降,形成滋陰不滯、溫陽不燥之格局。尤其巧妙在:

  • 補骨脂配熟地:陽中求陰,解決純陰難化之弊。
  • 五味子合菊花:一斂一散,既防肝氣鬱滯,又防風陽妄動。

此方體現中醫「乙癸同源」理論,透過肝腎同治,使精血得充、虛風得熄,故能改善顫抖與痿軟並見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2克,山茱萸6克,懷山藥6克,建澤瀉4.5克,粉丹皮4.5克,雲茯苓4.5克,枸杞果6克,甘菊花3克,五味子4.5克,麥門冬4.5克,補骨脂3克,胡桃肉3克。
滋養肝腎。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大便溏梅尼爾氏病腹瀉四肢痿軟無力手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青娥湯, 出處:《岳美中醫案集》。 組成:熟地黃12g,山茱萸6g,懷山藥6g,建澤瀉4.5g,粉丹皮4.5g,雲茯苓4.5g,枸杞果6g,甘菊花3g,五味子4.5g,麥門冬4.5g,補骨脂3g,胡桃肉3g。 主治:滋養肝腎。主治:顫抖症,手顫動不休,平舉更甚,腿痿軟,頭暈,視物模糊,大便溏瀉,日行2-3次,舌紅無苔,脈弦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