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遠志性辛、苦、性微溫。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誌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石菖蒲性味辛、苦、性微溫。主治開苦燥溫通、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化濕、豁痰、主治中風痰迷心竅、神誌昏亂、舌強不能語。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澤瀉性味甘、淡、寒。主治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滋陰地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生地、川連、酒芍、仙鬭、玉竹、熟地、天冬、黃芩、羚羊、炙草。 主治:麻後血弱形虛,不能養心,肝木燥實,心火旺盛。
滋陰地黃湯,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大熟地1兩,毛薑4錢(即骨碎補),山藥4錢,茯苓3錢,牡丹皮3錢,澤瀉3錢,麥冬3錢,北五味1錢,肉桂随宜加用。 主治:虛火牙痛。
滋陰地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山藥8分,山茱萸(去核)8分,當歸(酒炒)8分,白芍(煨)8分,川芎8分,牡丹皮6分,遠志(去心)6分,白茯苓6分,黃柏(酒炒)6分,石菖蒲6分,知母(酒炒)6分,澤瀉6分,熟地黃1錢6分。 主治:色欲動相火,右耳聾,及大病後耳聾。
相似度 100%
相似度 91%
相似度 80%
相似度 76%
相似度 76%
相似度 76%
相似度 72%
相似度 72%
相似度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