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地黃湯

ZI YI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肝經 20%
心經 17%
脾經 14%
肺經 10%
胃經 4%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因為山藥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與方劑主旨相符。

滋陰地黃湯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山藥的滋陰作用可以幫助地黃等藥材更好地滋陰補腎,同時也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使藥力更容易吸收和發揮。此外,山藥的粘液質能保護胃黏膜,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因此,山藥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滋陰效果,也能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腎陰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滑精等症狀。
  2. 斂陰止汗:山茱萸能收斂陰液,防止汗液過多流失,對於陰虛盜汗、虛熱口渴等症狀也具有顯著療效。

因此,山茱萸的加入,與滋陰地黃湯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夠更好地滋補腎陰,改善陰虛症狀。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但腎虛常伴隨血虛,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協同滋陰,使陰血雙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滋陰地黃湯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生地、麥冬等,而當歸性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導致脾胃虛寒。同時,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材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地黃的燥性: 地黃性寒,滋陰力強,但同時也易傷陽氣,出現腹痛、便溏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味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地黃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寒涼,保護脾胃。

二、協調陰陽: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可以滋養肝血,緩解地黃滋陰過度可能帶來的肝血不足,使陰陽平衡,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血的效果。

滋陰地黃湯中添加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陰虛所致頭暈頭痛: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陰虛常伴頭暈頭痛等症狀。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散寒的功效,可改善頭部氣血流通,緩解因陰虛導致的頭暈頭痛。
  2. 促進藥物吸收: 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提升滋陰地黃湯的療效。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滋陰地黃湯主治陰虛火旺,熱盛傷陰等症,而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幫助清瀉虛火,緩解熱盛傷陰的症狀。
  2. 配伍增效:牡丹皮與滋陰地黃湯中其他藥材如熟地、山藥、山茱萸等,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牡丹皮可以緩解熟地滋陰補血的燥性,使補而不燥,更利於陰虛患者的恢復。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遠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心神安寧效果: 遠志性味甘辛,入心經,具有安神、解鬱、開竅之效。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陰虛火旺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遠志的加入可以協同生地黃、麥冬等藥物,起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作用。
  2. 配合滋陰補腎功效: 遠志性甘辛,入心、肺經,具通心竅、開胸膈之功效。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久病入絡,容易導致氣機鬱滯,影響氣血運行。遠志的加入可以幫助疏通心肺氣機,配合其他藥物滋補腎陰,達到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的效果。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運藥力: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虛往往伴隨脾虛濕困,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補腎之藥物更易吸收利用,發揮更好的療效。
  2. 利水滲濕,防治水腫: 滋陰地黃湯滋陰補腎,對於腎陰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出現水腫的情況,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輔助治療,防止水腫的發生。

因此,滋陰地黃湯中加入茯苓,既能健脾利濕,助藥力,又能利水滲濕,防治水腫,提高藥效。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黃柏,看似矛盾,實則精妙。

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核心,而黃柏性寒,味苦,善於清熱瀉火,看似與滋陰背道而馳。然而,滋陰地黃湯主要針對陰虛火旺,而非純粹的陰虛。

黃柏入腎經,能清腎火,制止虛火上炎,從而減少陰液的損耗,達到滋陰的目的。同時,黃柏還能清熱解毒,減少因陰虛導致的各種熱症,使滋陰效果更顯著。

因此,黃柏的加入,既清熱瀉火,又制止虛火,有助於更好地滋陰補腎,使滋陰地黃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滋陰地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腎陰、清熱養陰之效。此方中包含了石菖蒲這一味藥材,其加入的原因與該方整體療效密切相關。石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和胃的作用。在滋陰地黃湯中,石菖蒲能夠引導藥力入心經,增強其他藥物對心臟的滋養作用,並有助於改善因腎陰不足而引起的頭暈、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此外,石菖蒲還能調節脾胃功能,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而導致消化不良或腹脹等副作用。總體而言,石菖蒲在滋陰地黃湯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該方劑的療效,還能通過調節不同臟腑之間的功能平衡,使患者獲得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目的,但若患者伴有熱症,如口渴、心煩、尿赤等,則需加入知母以清熱降火,避免滋陰補腎之效被熱邪所遏制。
  2. 配伍地黃,增強功效: 知母與地黃同為滋陰藥,但知母偏於清熱,地黃偏於滋陰。二者相配,可相輔相成,清熱滋陰,協同作用更強,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滋陰地黃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除濕: 滋陰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爲主,但若陰虛火旺,則易導致溼熱內蘊。澤瀉性寒,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水,瀉火除溼,可防止滋陰藥過膩而生溼,並協同生地黃等藥材清熱滋陰,使藥效更佳。
  2. 利水滲溼: 滋陰地黃湯中含有生地黃、山藥等滋補藥材,容易導致脾虛溼困。澤瀉能利水滲溼,健脾利溼,可防止藥材滋補過度而損害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滋陰地黃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補益力: 熟地黃較生地黃更溫和,且經過炮製後藥性更趨平和,有助於滋補腎陰,而不致過於寒涼,更適合陰虛火旺或體質較虛弱者。
  2. 降低寒涼之性: 生地黃性寒,若直接使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影響藥效。熟地黃經過炮製,去除寒性,減輕對脾胃的負擔,更易於吸收利用。

因此,熟地黃在滋陰地黃湯中起着補腎陰、溫和滋補的作用,更符合整體方劑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滋陰地黃湯

滋陰地黃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復方湯劑,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耳聾、眩暈、失眠、心煩等症狀。

滋陰地黃湯方劑組成如下: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豁痰、闢穢。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滋陰地黃湯主治功效:

  • 色慾過度會引起肝火上炎,導致右耳失聰,以及大病之後耳聾。
  • 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暈、耳鳴、失眠、心煩等症狀。
  • 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症狀。
  • 心陰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盜汗等症狀。
  • 脾胃虛弱引起的食少、腹瀉、乏力等症狀。

總結

滋陰地黃湯是一種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耳聾、眩暈、失眠、心煩等症狀。滋陰地黃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臨牀應用廣泛,療效確切。

傳統服藥法


生地、川連、酒芍、仙鬥、玉竹、熟地、天冬、黃芩、羚羊、炙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服用。
  • 本方有滋陰補腎、清熱利濕的功效,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耳聾胃腸出血牙齒痛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地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生地、川連、酒芍、仙鬭、玉竹、熟地、天冬、黃芩、羚羊、炙草。 主治:麻後血弱形虛,不能養心,肝木燥實,心火旺盛。

滋陰地黃湯,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大熟地1兩,毛薑4錢(即骨碎補),山藥4錢,茯苓3錢,牡丹皮3錢,澤瀉3錢,麥冬3錢,北五味1錢,肉桂随宜加用。 主治:虛火牙痛。

滋陰地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山藥8分,山茱萸(去核)8分,當歸(酒炒)8分,白芍(煨)8分,川芎8分,牡丹皮6分,遠志(去心)6分,白茯苓6分,黃柏(酒炒)6分,石菖蒲6分,知母(酒炒)6分,澤瀉6分,熟地黃1錢6分。 主治:色欲動相火,右耳聾,及大病後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