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兩,肉蓯蓉(酒洗,去鱗甲泥)3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酒洗)3兩,巴戟天3兩,當歸身(酒洗)3兩,麥冬(去心)3兩,大熟地8兩,山萸肉(蒸,去核)4兩,白朮(土炒)4兩,准山藥(炒)4兩,川附子1個(重1兩,2至3錢,,童便制,去皮臍),鹿茸1付(乳酥炙),紫河車1具(首胎者佳,火焙乾,搗粉入藥),肉桂1兩,遠志肉(制)1兩,柏子仁(炒,研去油)1兩,杜仲(鹽水炒斷絲)1兩,補骨脂(鹽水炒)1兩,五味子1兩,棗仁(炒,去殼)1兩,炙草1兩,砂仁5錢(去殼炒)。
填精益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5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人參、熟地黃、山茱萸、白朮、山藥為君藥,補益氣血;以肉蓯蓉、巴戟天、當歸、麥門冬、附子、鹿茸、紫河車、肉桂、遠志、柏子仁、杜仲、補骨脂、五味子、酸棗仁、砂仁為臣藥,溫陽助陽;以茯苓為佐藥,健脾滲濕;以人尿為使藥,引諸藥下行。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溫陽助陽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陽益氣丸, 出處:《胎産心法》卷上。 組成: 補陽益氣丸(《胎産心法》卷上。)出處:《胎産心法》卷上。組成:人參3兩,肉蓯蓉(酒洗,去鱗甲泥)3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酒洗)3兩,巴戟天3兩,當歸身(酒洗)3兩,麥冬(去心)3兩,大熟地8兩,山萸肉(蒸,去核)4兩,白朮(土炒)4兩,準山藥(炒)4兩,川附子1個(重1兩2-3錢,童便制,去皮臍),鹿茸1付(乳酥炙),紫河車1具(首胎者佳,火焙乾,搗粉入藥),肉桂1兩,遠志肉(制)1兩,柏子仁(炒,研去油)1兩,杜仲(鹽水炒斷絲)1兩,補骨脂(鹽水炒)1兩,五味子1兩,棗仁(炒,去殼)1兩,炙草1兩,砂仁5錢(去殼炒)。主治:填精益氣。 。 主治:填精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